科研产出
寄主和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饲养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室内饲养过程中影响繁殖的寄主和温度这两个因子进行研究,得到半闭弯尾姬蜂室内繁殖饲养时的最佳寄主数量和温度。【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L.)幼虫数量和幼虫龄期条件下,研究了幼虫数量和龄期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的影响,以及设置6个恒温(15、20、22、25、27和30℃)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的影响。【结果】小菜蛾幼虫数量在30~90头范围内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无影响,但超过90头后,寄生率明显下降;半闭弯尾姬蜂对小菜蛾幼虫龄期有选择性,对2,3龄小菜蛾幼虫的寄生率高于4龄幼虫;半闭弯尾姬蜂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当温度升高到30℃,卵至蛹的发育历期比27℃的发育历期有所缩短,但化蛹后不能正常羽化;在15~22℃的温度范围内,半闭弯尾姬蜂的羽化率和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2~27℃的范围内,半闭弯尾姬蜂的羽化率和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在室内饲养扩繁半闭弯尾姬蜂时应选用2~3龄的小菜蛾幼虫,每对半闭弯尾姬蜂提供的小菜蛾幼虫数量为40~50头;以22℃为最适合温度。
关键词: 半闭弯尾姬蜂 寄生率 温度 发育历期 羽化率 性比


桑树绿枝扦插皮部生根过程的形态解剖学观察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品种育71-1的新鲜嫩枝为材料,采用立体育苗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0710132106.7)进行扦插试验,观察绿枝插穗不定根发育过程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为探究桑树扦插皮部生根机制提供形态解剖学依据。试验组插穗扦插后10 d左右,在插穗基部切口至上方3 cm范围内的幼小不定根顶破皮层伸出,并形成根系,平均每株生根量达30~40条,与常规的桑树绿枝扦插形成愈伤组织的生根状况相比,其生根时间提前4 d左右,每株生根量提高3倍以上。解剖学观察发现,桑树绿枝插穗虽然具有潜伏根原基和诱生根原基,但试验组插穗的绝大部分不定根是由维管形成层的薄壁细胞诱导分化的根原基发育形成,属于皮部生根类型。


云南省区收集琥珀蚕的mtDNA COⅠ基因克隆和系统进化分析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云南省文山地区收集到一种琥珀蚕(以下暂称云南琥珀蚕),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与印度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及台湾红目大蚕(Antheraea formosana)极为相似。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云南琥珀蚕与二者的亲缘关系。克隆了云南琥珀蚕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Ⅰ)基因长约617 bp的片段(GenBank登录号:KJ146686),其序列特征与昆虫线粒体基因序列特征相符。基于mtDNA COⅠ基因序列比对云南琥珀蚕与印度琥珀蚕、台湾红目大蚕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3%、98.6%;应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云南琥珀蚕与印度琥珀蚕、台湾红目大蚕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7、0.014,而与其它大蚕蛾科泌丝昆虫的遗传距离则在0.076~0.161之间;构建的NJ树中,云南琥珀蚕首先与印度琥珀蚕聚在一起,再与台湾红目大蚕聚在一起。以上分析结果从分子水平证实云南琥珀蚕与印度琥珀蚕属同一个种,而台湾红目大蚕可能是与之亲缘关系很近的新种或亚种。
关键词: 琥珀蚕 DNA条形码 mtDNA COⅠ基因 系统进化


滇龙胆GrGPPS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
《中草药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幼叶中克隆单萜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GrGPPS,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原核表达。方法根据三年生滇龙胆转录组GrGPP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GrGPPS cDNA序列,并进行TA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GrGPPS,转入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中,在37℃、1.0 mmol/L 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结果 GrGPPS cDNA全长1 107 bp,编码36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GrGPPS基因是异戊烯基合成酶家族的成员;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rGPPS与金鱼草AmGPPS亲缘关系最近;构建pGEX-4T-1-GrGPPS重组质粒,获得稳定的pGEX-4T-1-GrGPPS原核表达体系。SDS-PAGE结果表明所表达蛋白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结论克隆了GrGPPS基因,建立pGEX-4T-1-GrGPPS稳定的原核表达体系,为进一步纯化和鉴定GPPS蛋白并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滇龙胆 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甘蔗复合群”能源植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复合群"是一类极具生物能源开发潜力的禾本科C4植物。近年来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和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甘蔗复合群"植物资源评价和能源育种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介绍了"甘蔗复合群"的基本概念、属种分类及核心类群等研究背景。同时以甘蔗属和芒属核心资源为例,从"甘蔗复合群"能源植物遗传育种的角度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旨在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杂交育种实践经验,探讨相关类群在植物系统分类和种质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与对策,为我国"甘蔗复合群"能源植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不同光质对火龙果胚培养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皮红肉型火龙果品种玫瑰红龙的成熟胚为试材,研究不同光质及组合对组培不同阶段胚培养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LED光源比荧光灯光源有利于火龙果成熟胚的萌发出苗及幼苗的增殖和生根;LED红光(660nm)有利于火龙果幼苗增高,LED蓝光(450 nm)有利于幼苗增粗;LED红光/LED蓝光6∶4处理的效果最好,所培养苗木出苗和生根时间短,出苗率100.00%,增殖系数5.6,生根率100.00%,苗木高且粗壮,优于LED单色光处理和其他光源搭配,其次为LED红光/LED蓝光7∶3、5∶5处理。
关键词: LED光质 荧光灯 火龙果 玫瑰红龙 胚培养苗 生长发育


微生物菌组合对烟叶病残体的消毒效应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田间废弃鲜烟叶的处理途径,实现烤烟田间清洁生产,研究了采用微生物菌组合对携带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烟叶病残体进行发酵处理的技术。该技术的处理效果用ELISA检测、枯斑检测和烟苗浇根试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含有TMV的废弃鲜烟叶发酵处理中,添加"乳酸菌+光合细菌+放线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的微生物菌组合,不仅能够有效地降解或破坏烟叶病残体中的TMV,抑制TMV的侵染活性,还对烟株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田间废弃鲜烟叶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云南师宗白背飞虱前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与降落机制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990—2012年云南省师宗县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日进行轨迹模拟以及降虫高峰日的风场分析,得到以下结果:4月下旬,师宗上空盛行西风,白背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东北部,部分来自越南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份,西南风为盛行风向,其中上中旬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老挝北部和滇西南,缅甸东北部可提供部分虫源;下旬则主要分布在滇西南,部分虫源来自越南西北部、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对降虫高峰期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降雨等气象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风切变和气流垂直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因子。


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iana)果实的化学成分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南金钱槭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我们通过各种波谱技术从云南金钱槭果实90%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别鉴定为诃子裂酸11,12-二乙酯(1),诃子裂酸12,13-二乙酯(2),诃子裂酸11-甲酯-12,13-二乙酯(3),诃子裂酸(4),二氢红花菜豆酸(5),红花菜豆酸(6),7-Carboxyl-8-carveol(7),3,4,8,9,10-Pentahydroxy-dibenzo[b,d]pyran-6-one(8),3,4,5-三羟基苯甲酸乙酯(9),对羟基苯甲醛(10),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1),5-羟甲基糠醛(12)。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