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向永(精确检索)
作者:尹艳琼(精确检索)
作者:赵雪晴(精确检索)
作者:谌爱东(精确检索)
58条记录
2019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春夏季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rugi perda自2019年1月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被发现以来,截至6月24日,全省已发生16个州(市)128个县(区、市),累计发生面积达11.72万hm2,总体呈现由滇西南、滇南、滇西向滇东南、滇中、滇东北和西北迁飞扩散的趋势.4-5月,实地调查受害株率4.00%~97.00%,平均单株虫量0.02~2.72头.同时,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田间可见各种虫态.到6月下旬,随着西南季风加强和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特征已经从初期的零星发生、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以境外虫源为主向全境普遍性发生、发生程度高及境外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为害转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玉米周年种植及播期的复杂化也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提供了连续不断的丰富食料,成为其为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发生特征 云南 春夏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蠋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能力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的生防潜力,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蠋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雌性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9.7、23.4、9.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81±0.133、1.247±0.116、0.984±0.159;处理时间分别为(0.017±0.001)、(0.043±0.002)、(0.111±0.014)d.雄性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8.9、22.5、8.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64±0.118、1.248±0.095、1.025±0.183;处理时间分别为(0.017±0.002)、(0.044±0.002)、(0.121±0.015)d.蠋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都能捕食,对3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最喜欢捕食4~5龄幼虫,雌雄成虫都对4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试验证实蠋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控害效果,可用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实践.

关键词: 蠋蝽成虫 草地贪夜蛾 捕食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年缅甸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缅甸是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境外虫源区,为了掌握草地贪夜蛾在缅甸的发生与防控情况,2019年5月19-25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缅甸农业研究司专家联合对缅甸南部、中部、中北部和东部草地贪夜蛾开展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缅甸全境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严重,田间多种虫态并存。其中,南部玉米大部分已经收获,虫株率62.50%~97.50%;中部区域种植少量的商品甜玉米,防治到位,虫株率6.00%~7.50%;中北部曼德勒敏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达8 000 hm~2,80%的地块已成熟收获,处于吐丝-乳熟期的田块虫株率达100%,受害严重;东部掸邦虫株率59%,虫口密度2.60头/株。玉米是缅甸第二大种植作物,全年玉米种植面积达47万~52万hm~2,其中与我国云南接壤的东部掸邦是主要种植区。到5月前因无有效降雨,全境玉米尚未大面积种植,仅有零星种植,随着雨季的来临,玉米种植面积将全面增加,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加强与缅甸相关部门合作,密切掌握缅甸玉米种植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防控情况,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发生情况 缅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年缅甸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缅甸是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境外虫源区,为了掌握草地贪夜蛾在缅甸的发生与防控情况,2019年5月19-25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缅甸农业研究司专家联合对缅甸南部、中部、中北部和东部草地贪夜蛾开展了实地调查.结果 表明:缅甸全境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严重,田间多种虫态并存.其中,南部玉米大部分已经收获,虫株率62.50%~97.50%;中部区域种植少量的商品甜玉米,防治到位,虫株率6.00%~7.50%;中北部曼德勒敏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达8 000 hm2,80%的地块已成熟收获,处于吐丝-乳熟期的田块虫株率达100%,受害严重;东部掸邦虫株率59%,虫口密度2.60头/株.玉米是缅甸第二大种植作物,全年玉米种植面积达47万~52万hm2,其中与我国云南接壤的东部掸邦是主要种植区.到5月前因无有效降雨,全境玉米尚未大面积种植,仅有零星种植,随着雨季的来临,玉米种植面积将全面增加,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加强与缅甸相关部门合作,密切掌握缅甸玉米种植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防控情况,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发生情况 缅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控制潜力,开展了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不同龄期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小花蝽捕食1龄或2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其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Ⅱ模型拟合度较好.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72 4、1.090 0、0.673 6,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174 9、0.173 7、0.295 5 d,对2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94 5、1.153 8、0.392 2,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218 9、0.805 6、0.696 0 d;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表现出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上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同一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1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高于2龄幼虫,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成反比;东亚小花蝽对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日均捕食量为0;田间自然状态下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控制率为34.62%.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草地贪夜蛾 捕食效应 干扰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中稻区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及防治

生物安全学报 2019

摘要:【目的】开展稻水象甲卵巢发育、扩散能力和防治药剂的筛选研究,为云南稻水象甲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虫采用卵巢解剖法,确定卵巢的发育进度和产卵期;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和染色法明确扩散范围;采用浸叶法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200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期,稻水象甲Ⅱ级卵巢达100%,Ⅲ级卵巢的平均抱卵量为8粒·头~(-1),最大抱卵量为23粒·头~(-1)。秧田返栽田的幼虫、成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大田,秧田返栽田的幼虫虫量是大田的4.82倍,第一代成虫是大田的6.50倍。烯啶虫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效在96.11%以上。【结论】滇中稻水象甲自然传播的范围小,随稻秧移栽是稻水象甲的主要传播方式,秧苗揭膜1周后至移栽前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期,建议选用烯啶虫胺、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在此期间开展田间防控。

关键词: 稻水象甲 卵巢发育 扩散能力 药剂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杀虫剂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毒性及其田间药效

生物安全学报 2019

摘要:【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_(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 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药后10 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 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杀虫剂 敏感性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小菜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云南农业科技 2018

摘要: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世界性的"头号害虫",具有抗药性强、繁殖力高和长距离迁飞的特点,其时常暴发成灾,造成蔬菜绝产绝收。文章概述了云南省小菜蛾种群发生规律与机制、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和可持续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云南省小菜蛾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方向。

关键词: 云南 小菜蛾 现状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及在云南的应用前景

云南农业科技 2018

摘要:文章在查阅前人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稻-鱼-鸭共育模式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控害机理、增值效应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云南省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为稻田实现农药化肥减投减量,提高稻田产出寻查技术支持。

关键词: 稻-鱼-鸭 共育 生态 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中稻区稻水象甲的田间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

云南农业科技 2018

摘要: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属鞘翅目、象甲科,为半水生昆虫,原发生于美洲(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1],除水稻外,常见的寄主种类有芒草、莎草、日本龙常草、马唐、稗、稗草、知风草、甜茅、白茅、水莎草、江南灯心草等杂草,尚有农作物如玉米、麦类及蔬菜茭白、慈菇、荸荠等[2];由于稻水象甲的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幼虫危害严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