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向永(精确检索)
作者:尹艳琼(精确检索)
作者:赵雪晴(精确检索)
作者:谌爱东(精确检索)
54条记录
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筛选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抗虫性及其影响产量的水稻关键生育期,为抗虫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苗期和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成株期(移栽期—乳熟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等方法,测定了云南籼稻区31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有7个品种表现高抗,23个品种表现中抗—中感,1个品种表现高感;分蘖期有20个品种表现高抗,有11个表现中抗—中感;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鉴定,31个品种成株期白背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累计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TN1,均表现为感虫。单株接虫鉴定多数品种表现抗虫,而大田期自然种群鉴定则全部表现为感虫,一定程度说明了云南籼稻区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具有耐害性而无抗生性。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百丛虫量是造成有效穗数少和产量低的关键因子。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防治白背飞虱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白背飞虱 抗虫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影响因子分析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正交试验 种群增殖 影响因子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实验优化小菜蛾室内种群的繁殖条件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室内种群扩繁时的寄主植物、成虫密度等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析了成虫接虫量、寄主植物和寄主叶龄等因素对小菜蛾子代扩繁倍数的影响。【结果】(1)接虫量、寄主对小菜蛾的繁殖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寄主叶龄对小菜蛾的繁殖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根据各因素的F值大小,可确定对扩繁量的影响作用顺序为接虫量(F=24.11,P=0.001)>寄主(F=14.21,P=0.004)>生育期(F=7.40,P=0.019)。(2)各因素配对分析结果表明:1对/株的繁殖倍数与3对/株、4对/株的繁殖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2对/株的繁殖倍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对/株的繁殖倍数与3对/株、4对/株的繁殖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甘蓝寄主上的繁殖倍数与白菜、菜心、花椰菜上的繁殖倍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白菜、菜心、花椰菜上的繁殖倍数三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6叶龄时繁殖倍数与10叶期的繁殖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4叶期、8叶期的繁殖倍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10叶期、4叶期、8叶期的繁殖倍数3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室内种群的最适合扩繁条件是接虫量1对/株,寄主植物为甘蓝,生育期为6叶龄。

关键词: 小菜蛾 正交实验 寄主植物 接虫量 生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白背飞虱标记释放回收试验与轨迹模拟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云南省内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于2012年5月下旬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曼燕村开展了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标记释放回收试验。试验后共收集全省31个站点测报灯下飞虱虫体,经过室内显微镜镜检,确认在耿马站、双江站分别收到标记虫1头、2头。借助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软件GrADS对这两个迁飞过程进行迁飞路径模拟与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5月下旬勐海白背飞虱迁出种群可以进入滇西南临沧稻区,白背飞虱的实际迁飞路径与HYSPLIT轨迹模拟结果一致;2)两个迁飞过程中因运载气流不强,迁飞距离均不远,西南气流与东南气流的辐合交汇是导致集中降虫的主要气象因子。这些结果不仅可以明确云南省内白背飞虱的实际迁飞路线,亦可证实通过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进行白背飞虱迁飞路径研究的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白背飞虱 释放回收试验 轨迹模拟 降落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种群发生特征

生物安全学报 2016

摘要:【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种群动态 越冬 云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弥渡小菜蛾种群抗药性监测及治理策略

中国植保导刊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浸叶法对云南弥渡田间小菜蛾种群进行了8种杀虫剂毒力测定,并基于抗药性监测结果,制定了对弥渡县小菜蛾轮换用药和水旱轮作相结合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苏云金杆菌敏感,LC_(50)分别为54.64、0.2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55、1.07;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中抗,LC_(50)分别为6.37、21.27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8.17、53.19;对茚虫威、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高抗,LC_(50)分别为69.03、13.75、1 114.41 mg/L和24.50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132.74、114.55、313.92和1 224.9。通过抗药性治理,到2014年弥渡菜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明显下降,对氯虫苯甲酰胺由2011年的中抗恢复至敏感水平,对茚虫威由高抗下降至接近低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由1 224.9下降到652.75,对丁醚脲和苏云金杆菌处于低抗水平;对溴虫腈的抗性水平年度间变化不大,抗性倍数31.05~53.49,一直处于中抗水平。

关键词: 小菜蛾种群 杀虫剂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对三种生物农药的抗药性及其变化趋势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抗药性监测掌握滇中通海和滇西弥渡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对3种生物农药的抗药性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抗性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08—2015年,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云南两个菜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多杀菌素和苏云金杆菌的抗药性。【结果】2008年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滇中通海、滇西弥渡菜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的抗药性水平均为高抗,对阿维菌素LC50值分别34.017和25.688 mg/L,抗性倍数为1 700.85和1 284.40倍;对多杀菌素LC50值分别13.728和19.830 mg/L,抗性倍数为114.40倍和165.25倍,两菜区对多杀菌素的抗性也为高抗;两菜区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敏感,LC50值分别0.530和0.538 mg/L,抗性倍数为2.04倍和2.07倍,属于抵抗水平。到2015年,通海和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下降到了455.70倍和255.05倍,下降趋势显著,但两菜区仍属高抗水平;对多杀菌素的抗药性下降趋势不显著,抗性倍数分别为35.56倍和75.28倍,为中抗水平,但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LC50为0.885~19.830 mg/L;两菜区对苏云金杆菌仍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5.41倍和1.73倍。【结论】总体上,2008—2015年度间有差异,通海和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3种药剂的抗药性基本一致,对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的抗药性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抗水平,对苏云金杆菌一直保持在抵抗水平,建议生产上可以轮换使用苏云金杆菌,以提高对小菜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关键词: 小菜蛾 生物农药 抗药性 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通海小菜蛾种群抗药性监测及田间药效评价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云南蔬菜主产区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和Bt的敏感性最高,仍处于敏感水平,对茚虫威属低抗水平,对虫螨腈和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28和31.68倍,属中抗水平,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44.62倍,到高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最差,抗性倍数829.90倍,达极高抗水平。抗性水平和田间药效呈一定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药后7d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均低于50%,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的田间防效较好。通海县小菜蛾可选择的防治药剂包括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注意不同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

关键词: 小菜蛾 敏感性 抗药性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集了田间常见的8种有害蝽类,华麦蝽(Aelia nasuta Wagner)、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inn.)]、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二星蝽[Stollia guttiger(Thunberg)]、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Distant)]和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经过室内饲养获得其1~5龄若虫及成虫。通过对不同龄期若虫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确定了不同龄期若虫的鉴别特征,特别是低龄若虫的识别特征。

关键词: 蝽类 龄期 若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湿度、光周期和寄主植物是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寄主对烟粉虱的子代发育历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湿度、光周期的影响显著(P<0.05)。各因子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温度(F=427.1,P=0.000)>寄主(F=265.8,P=0.000)>湿度(F=28.8,P=0.010)>光周期(F=17.8,P=0.020)。(2)各因子配对分析结果表明:23℃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长于25℃、27℃、29℃,4个温度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甘蓝寄主上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最短;与番茄和一品红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低湿利于缩短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RH 50%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短于其它3个湿度,与RH7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RH 60%、RH 8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短于其它3个光周期,与14∶1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12∶12与10∶14、16∶8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3)当寄主为甘蓝、温度29℃、湿度50%、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最短,此环境因子组合可用于指导室内饲养烟粉虱。

关键词: 烟粉虱 子代发育历期 正交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