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模糊匹配)
62条记录
我国睡莲研究现状及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摘要:睡莲是重要的水生花卉和世界名花,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本文概述我国近几十年在睡莲种质资源引种与多样性评价、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生理代谢、功能活性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睡莲基础研究和水景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睡莲种质资源 生物学特性 繁殖与组培 生理生化 功能活性 新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山杜鹃枯梢病病原菌鉴定及品种抗病性调查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高山杜鹃盆花种植基地发现枯梢病,田间发病率达20%以上.发病植株顶梢枯死,茎杆溃疡,最终枯萎死亡.对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落初期白色,后期呈灰黑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单胞,近椭圆形至纺锤形,大小为(17.2~32.8)μm*(4.7~7.8)μm.以ITS通用引物对病原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同源性比对显示其与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的一致性达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该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p H 5~7时菌丝生长加快,pH 7时最适于菌丝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不同高山杜鹃品种对小新壳梭孢的抗性存在差异,18个品种中免疫品种2个,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3个,中感品种3个,感病品种4个,高感品种4个.

关键词: 高山杜鹃 枯梢病 小新壳梭孢 生物学特性 病情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关键词: 荞麦 叶枯病 病原菌鉴定 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 H 6~8内生长,最适p 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 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关键词: 香蕉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 生物学特性 云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鹃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8

摘要:从昆明市郊的杜鹃盆花种植基地采集炭疽病样品,经病原分离和纯化得到形态一致的6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将该杜鹃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 H值、温度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最适合的为葡萄糖;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的有机氮为蛋白胨,无机氮为硝酸钾;病原菌在15~35℃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适于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p H值为6~8;适于产孢的培养基为MA培养基。

关键词: 杜鹃 炭疽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生长习性及杀菌剂筛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云南蒙自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菌丝生长的条件及有效杀菌剂。结果表明,球毛壳菌菌丝在26~34℃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26~32℃,最适温度为28℃;偏好75%~85%的相对湿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5%;光照促进菌丝生长;pH值4.5~7.5时均适宜于球毛壳Bd-2菌丝的生长,最适pH值为6.5,表明该菌偏好弱酸性环境。不同碳源、氮源对球毛壳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均较明显,麦芽糖和蛋白胨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后,分别用75%百菌清、80%甲基硫菌灵和80%代森锰锌等3种常见杀菌剂,以及细辛、小桐子和夹竹桃等3种植物提取液在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从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大小初步鉴定80%甲基硫菌灵为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在3种植物提取液中,细辛提取液对球毛壳Bd-2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4 mg·mL~(-1)抑菌率达100%。明确了云南蒙自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及有效杀菌剂,为生产上化学防治提供了选择杀菌剂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石榴 叶斑病 球毛壳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植物提取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樱桃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甜樱桃品种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方法】对不同甜樱桃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产量以及果实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布鲁克斯、先锋、早大果是开花较早的甜樱桃品种,而红蜜、西尔维亚、斯克乃德斯3个品种开花较晚。不同甜樱桃品种的花期在12~23 d。红灯、早大果的果实成熟较早,果实生育期较短;西尔维亚的果实成熟较晚,西尔维亚、南阳红的果实生育期较长。叶芽开放期在3月16至29日,落叶终止期在12月8至10日。定植3年的6个甜樱桃品种中,早大果的树高、干周、平均单果重最大,分别为3. 16 m、22. 85 cm、7. 92 g。布鲁克斯的单株产量最大,为1. 08 kg。定植11年的本地樱桃-布莱特的树高、干周、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分别为4. 25 m、50. 35 cm、8. 64 g、34. 85 kg。定植12年的10个甜樱桃品种中,南阳红的树高最高,为4. 67 m;雷吉娜的干周最长,为61. 88 cm;早大果的平均单果重最重,为11. 44 g;龙冠的单株产量最大,为36. 60 kg。布鲁克斯的裂果率最大,为51%;红灯、西尔维亚、先锋、萨米脱的裂果率在10%以下,其它品种未发现裂果现象。8个甜樱桃品种的磷、锌、铁、锰、镁、钙、铜、钠、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99 mg/kg、0. 715 mg/kg、3. 44 mg/kg、1. 49 mg/kg、108 mg/kg、98. 7 mg/kg、0.431 mg/kg、1. 94 mg/kg、0. 183%;总糖、维生素C、粗纤维、总酸、水分、可溶性固形物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 22%、21. 9 mg/100g、0. 10%、1. 20%、83. 1%、15. 79%。布鲁克斯的糖酸比值最高,萨米脱的最低。【结论】不同甜樱桃品种生物学特性、产量、果实品质有所差异。

关键词: 甜樱桃 生物学特性 果实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最适光照为暗培养;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最适温度35℃,致死温度6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产孢影响不显著。【结论】云南屏边野生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对兜兰、建兰、红柱兰致病,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应禁止栽培兜兰、建兰、红柱兰。

关键词: 墨兰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野生花脸香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采集自云南省临沧市的野生子实体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YAASM4210,采用形态学法结合ITS序列分子法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栽培料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H、光照条件、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5℃、6.0~7.0、黑纸包裹、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该菌株在4号配方培养料(40%新鲜牛粪,20%草坪粉,20%米糠,18%木屑,1%蔗糖和1%石膏)上生长优于其它参试培养料:菌丝萌发(2d)、封口(12d)、满袋(40d)以及子实体的采收(9d)均用时最短,头潮菇产量最高(每袋21.1g),但覆土后出菇时间(42d)最长。相对于野生子实体,人工栽培子实体菌盖的紫色减弱,采收后紫色消失较快。

关键词: 野生花脸香蘑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栽培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栽培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油梨是一种新兴的、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保健功能的水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天然、健康、有机的水果倍受重视,油梨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研究构建优质、高产、生态的油梨栽培技术成为发展油梨产业的首要目标。为此,本研究介绍了油梨的生物学特性,重点综述了油梨的繁殖、种植地选择、品种配置、营养与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术。针对油梨生产现状,对发展油梨生产的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油梨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