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等氮量有机替代对油菜根系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减少高原湖泊流域农田化肥施用量并为化肥减施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洱海流域油菜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化肥(CK)、有机替代25%(T1)、有机替代50%(T2)、有机替代75%(T3)、有机替代100%(T4) 5个等氮量有机替代处理;待油菜成熟后进行采样,测定油菜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油菜的根系总长度、根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根分化程度总体随着有机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会抑制油菜根系面积的扩增。与CK相比,T1(197.40 cm)、T2(269.04 cm)、T3(366.99 cm)、T4(386.46 cm)处理的油菜根系总长度均大于CK处理(189.98 cm);油菜根尖数量和根系交叉数从高到低分别依次为T4(11 315个)、T2(9 719个)、T3(9 229个)、T1(6 567个)和T4(2 301.88个)、T2(2 190.40个)、T3(2 126.50个)、T1(1 526.88个);CK处理下的油菜根系总表面积(100.61 cm2)和总投影面积(32.02 cm2)均大于其他处理。有机替代量的增加还有利于促进油菜秸秆及籽粒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增加,T4处理油菜平均株高(143.9 cm)显著性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CK、T1、T2、T3处理的1.55倍、1.85倍、1.42倍、1.32倍;T4处理的平均角果长度(6.1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CK、T1、T2、T3处理的1.05倍、1.17倍、1.15倍、1.10倍;T3处理油菜产量最高(2 068.73 kg/hm2),比纯施化肥处理(CK)产量提高29.23%,比纯施有机肥处理提高14.19%;T2处理油菜产量为2 051.79 kg/hm2,比纯施化肥处理(CK)提高28.17%,比纯施有机肥(T4)提高13.25%。综合考虑下有机替代量为50%时综合效益最高,是洱海流域最适宜的有机替代量。


冷冻储存对黑木耳菌包特性和子实体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用菌 》 2024
摘要:为了探究冷冻储存对黑木耳菌包特性和子实体品质的影响,为黑木耳菌包冬季储存条件提供技术参考,以完成后熟的黑木耳菌包为试验材料,在-20℃条件下分别冷冻储存15 d和30 d,以20℃储存30 d为对照,观察测定黑木耳菌包特征、单袋产量、子实体形态特征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冷冻储存可抑制黑木耳菌包菌丝体生长,显著降低耳片硬度、弹性和咀嚼度,增加第1潮耳片产量。冷冻储存对耳片泡发率、黏聚性和回复性影响不显著。冷冻储存时间越长,第2潮耳片产量和单袋产量越低,耳片越薄,耳片弹性越低。
关键词: 黑木耳 冷冻储存 菌包特征 产量 子实体品质 质构分析


基于氮素供应评估有机茶园氮肥施用的技术符合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摘要:在有机生产管理和认证过程中,产品检测无法识别有机氮素和化学合成氮素,因此判断是否施用化学氮肥成为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和评估有机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风险,本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的5个有机茶园(分别命名为ZX、HLS、LS、YS和YCT)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原理,并结合绿肥、秸秆还田和土壤等非肥料氮供应情况和产量与氮素需求,估算相应茶叶产量条件下的氮肥施用量,进一步核算氮素满足率,评估2022年有机茶叶种植中化学氮肥施用的风险.结果表明:ZX、LS和YCT茶园的茶叶年产量较低,所需氮量分别为53.6、43.1 kg·hm-2和27.4 kg·hm-2,其非肥料氮供应量均在93.8~128.2 kg·hm-2之间,能够满足茶叶生产.HLS和YS两个茶园产量较高,非肥料氮供应无法满足茶叶生产,而YS茶园额外投入符合有机标准的有机氮肥63.0 kg·hm-2(以N计),超过理论所需肥料氮投入量的50%.HLS茶园肥料氮施用不规范,存在施用化学氮肥的风险.研究表明,5个茶园的实际肥料措施与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本研究提出的氮素满足率指标基于氮素平衡原理,能较好评估化肥氮施用技术符合性.有机茶园生产中,通过持续实施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是确保茶园生产可持续性和有机认证符合性的重要保障,应在有机农业中进一步验证和推广应用.


苦荞杂交后代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苦荞杂交后代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矮秆苦荞新品种培育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杂交F2和F3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8个农艺性状在F2和F3群体中均出现超亲分离;主茎节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小于20.00%,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50.00%,其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00%~40.00%.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加性方差小于显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均大于1.00;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茎粗和千粒重的显性方差小于加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小于1.00.千粒重的狭义遗传率、广义遗传率和固定遗传率均大于其他性状.F3代群体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单株粒重均与单株粒数、千粒重、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和茎粗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筛选出13个株高比母本矮、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比母本多的优良单株,其中有3个单株的株高比母本矮50 cm及以上.13个优良单株的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与主茎节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重与茎粗、单株粒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株高和单株粒重均与其他性状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苦荞矮秆高产育种过程中,由于千粒重与其他性状相关系数较小,且具有较高遗传率,可在杂交初期世代进行单株选择;株高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则需要综合考虑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单株选择,才能达到选育高产矮秆苦荞品种的目的.


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主栽品种生产的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甘蔗主栽品种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探索品种和机械适应关系,筛选宜机化(适宜机械作业)种植的甘蔗品种并明确其主要特征,为推动丘陵山地蔗区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云南丘陵山地2种不同生态类型蔗区,对桂柳05-136、云蔗05-49、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 4个主栽品种进行全程机械化和全程人工2种种植模式下生产潜力研究。【结果】甘蔗产量和蔗糖分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其中产量影响显著,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产量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1),云蔗05-51表现相反(P<0.01);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蔗糖分略高于人工种植(P>0.05),桂柳05-136和云蔗05-49略降低(P>0.05)。甘蔗下种量和出苗率同时受品种特性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下种量普遍高于人工种植,而出苗率普遍低于人工种植模式;云蔗05-51机械化种植条件下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云蔗08-1609出苗率相对较稳定(P>0.05)。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5);工艺品质性状主要受品种影响。云蔗08-1609在甘蔗机械种植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产量和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甘蔗蔗糖分略高;云蔗05-51在人工种植模式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人工种植模式下的产量更高。【结论】不同甘蔗品种对机械种植的适应程度不同,存在宜机化种植和宜人工种植甘蔗品种,在推进机械化种植模式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品种的适应性;总之,宜机化种植甘蔗品种应具备在机械化种植模式下的甘蔗产量更高和有效茎更多,且蔗糖分受种植模式影响较小甚至略高于人工种植模式的特征。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云当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中药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有机肥对云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色膜覆盖开展云当归成药田间栽培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NF)、单施化肥(C)、单施生物有机肥1号(BF1)、单施生物有机肥2号(BF2)、50%化肥+生物有机肥1号(50%C+BF1)、50%化肥+生物有机肥2号(50%C+BF2)7个处理,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云当归成药根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提高8.76%~12.83%、7.02%~10.69%、26.35%~88.25%和126.93%~219.01%;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提高云当归主根长、根粗、侧根数、单株鲜重及干重,显著提高云当归鲜、干药材产量(P<0.05),分别较CK增产35.17%~94.28%、29.53%~80.74%,其中,50%C+BF1处理鲜、干产量最高,50%C+BF2处理次之;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提高云当归药材挥发油、阿魏酸、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降低总灰分含量,有效改善云当归药材品质。结论:综合土壤养分含量、云当归成药根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该试验条件下,以50%C+BF1处理效果最佳,能促进维西县云当归的高产优质。


"一带一路"背景下缅甸西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缅甸西甜瓜为中国冬春季西甜瓜市场保供,是缅甸瓜农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的代表。缅甸气候适宜高品质西甜瓜种植,和我国气候互补性强,形成错季生产。缅甸西甜瓜种植总成本从4 700元·(667 m2)-1到7 300元 · (667 m2)-1不等,最高生产总成本仍较中国海南低2 700元·(667 m2)-1。但中国瓜商瓜农单独进入缅甸从事西甜瓜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建议采取边境市场经营交易、委托生产或在缅甸入股有生产种植经验和基础的公司等方式开展生产经营。中缅双方联合推动缅甸西甜瓜产业由引进中国单项的西甜瓜品种、生产技术到整套方法、方案,再到中国西甜瓜产业技术标准过渡,逐渐提高缅甸西甜瓜产业水平。


薯-稻轮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 (CK)、30 cm×11 cm (D1)、30 cm×15 cm (D2)、30 cm×17 cm (D3)和30 cm×19 cm (D4)共5种播种密度,比较不同密度对出苗质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有效穗数逐渐减少,单穴茎蘖数逐渐增加,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使总颖花量维持在4.4×108/hm2以上。不同播种密度在维持适宜LAI的同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率增加,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使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12.0 t/hm2以上)。【结论】在薯—稻轮作模式下,将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调减至30 cm×19 cm,有利于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每穗粒数,实现产量的稳定高效,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