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建水县甘薯品种(系)引进筛选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筛选适宜在建水县种植的甘薯品种(系),以近年来广泛种植的普薯32号作对照,开展了8个甘薯品种(系)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为云甘薯3号,为38 450 kg/hm2,比对照普薯32号增产83.5%,差异极显著;云甘薯1号、云紫薯1号产量分别为34 050、30 250 kg/hm2,比对照普薯32号分别增产62.5%、44.4%,差异显著;云甘薯4号、云甘薯5号有不同幅度减产,云甘薯2号、文薯3号有不同幅度增产,但这4个品种产量与普薯32号无显著差异。普薯32号在所有参试品种中食味最佳,云甘薯4号食味比较接近该品种。云甘薯2号是高干物率和高淀粉品种,干物率为35.9%,淀粉率为24.9%。
关键词: 甘薯 品种(系)筛选 产量 干物率 农艺性状 生物学特性 云南建水


云南省甘薯产业特征分析及发展建议
《农业展望 》 2023
摘要:作为云南省第二大薯类作物,甘薯产业长期滞后于全国及周边发展水平,游离于国家产业体系及政策扶持之外,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短板愈发突出。通过两年多来对云南甘薯主要生产区域、典型生产村镇、代表性企业和合作社进行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对部分产区数据和现存的文献资料进行重点收集,发现2021年云南省甘薯种植面积达14万hm2,产量超过300万t;总结出云南省甘薯种植生产具有立体气候与区位优势独特、生产发展多形态并存、边际山地高效利用典型、农业高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等四大突出特点,产业发展上具有鲜薯品质与市场供应优势突出、加工产业起点高结构好、紫甘薯产业优势独特、市场主导产业带动渐成主流等方面的产业链发展特征。基于此,从顶层设计、科技支撑、产业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制约云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补齐产业短板,推动云南甘薯产业的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云南 甘薯 生产特点 产业链特征 制约因素 高质量发展


不同品种、密度、施氮量、播种方式对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与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关系。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对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糯高粱品种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差异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随之增高,而穗粒数和单穗重则随之减少,密度对糯高粱的叶片数、茎粗、穗长及千粒重影响不明显,施氮量255 kg/hm~2的糯高粱穗长、穗粒数、单穗重和千粒重最好,不同种植方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糯高粱生物性状的株高、叶片数、穗粒数和单穗重与产量成正相关,茎粗、穗长和千粒重与产量成负相关;品种是影响糯高粱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种植密度,再次是种植方式,产量以组合A2B3C1D2最高,达12257.28 kg/hm~2,其次为组合A2B1C2D3,产量为11553.91 kg/hm~2,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氮量和种植方式不显著,因此最优组合取A2B3C1D2或A2B1C2D3。本研究为糯高粱高产优质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密度 施氮量 播种方式 生物性状 产量


易门县中海拔区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易门县种植的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引进6个大豆新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云黄1408-1、云黄1408-2、云黄1202-5田间表现生长势较强、抗病性好、综合性状优,产量均突破4 500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中品661增产38.39%、36.42%、34.98%,可在易门县中海拔大豆产区进一步示范种植;齐黄34田间表现早熟、株矮抗倒伏、籽粒大且均匀饱满,适宜作鲜食大豆;云黄1202-6和云黄1202-4-2田间表现植株高、百粒重较大,产量中等,可进一步试验。


全球牛油果产业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牛油果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FAO和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从生产和贸易2个方面对全球及中国牛油果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并分析了我国牛油果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前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体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牛油果产业不断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加,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牛油果进口较多而出口较少,墨西哥、智利和秘鲁是我国牛油果进口的主要来源国;牛油果产业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我国牛油果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还存在单产较低、产业基础薄弱、消费者接受度不高等问题.针对我国牛油果产业的发展问题,从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消费者认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云南省啤酒大麦新品系适应性评价
《中南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筛选适宜云南省种植的啤酒大麦(Hordeum vulgare L.)新品系,以云南省啤酒大麦区试品种S500为对照,对新选育的11个啤酒大麦新品系进行产量、农艺性状和抗逆性评价.结果表明,20YD(二)-3产量居第一位,抗逆性好,综合性状优,可以推荐进入啤酒大麦区域试验,并可作为优良亲本进一步加强利用.
关键词: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适应性 产量 农艺性状 云南省


栽培密度对水稻旱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探究水稻旱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砚山县旱种的水稻品种及其适宜的栽培密度.以籼稻品种:'广8优1973'、'华浙优261',粳稻品种:'云两优502'、'云科粳1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栽培密度水平,采用水稻旱种旱管栽培的方式,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进行试验,分析旱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中籼稻材料在高密度下孕穗、齐穗提前,比低密度条件下早成熟1~3 d,而粳稻材料则相反;4个品种的株高均在B3(108万/hm2)密度下最高;水稻植株剑叶的SPAD值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小,随密度的增加,倒二叶先增后降,在B2(90万/hm2)密度下最高,倒三叶呈下降趋势;水稻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较高的处理组合为A2B3和A2B4,以籼稻品种'广8优1973'的产量最高,4个品种均在B4(126万/hm2)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说明在该生态区,B3密度下有利于水稻植株的生长,B4密度下更有利于水稻产量形成;栽培密度与有效穗成正相关,但实粒数在高密度下相对较低,说明高密度处理下能增加有效穗,但不利于培育大穗;栽培密度对籼稻品种的结实率影响不明显,粳稻结实率随栽培密度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小.4个水稻品种中,A1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稻米的外观品质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在不同密度间无明显规律,其余品种稻米品质受栽培密度影响不明显.选用籼稻品种'广8优1973'在基本苗为108万~126万/hm2栽培密度下进行水稻旱种,群体生长能够适宜此生态环境条件,实现高产.


云薯系列马铃薯品种的冬作表现及种薯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23
摘要:马铃薯作为云南省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其产业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采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51个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省马铃薯冬作代表区域德宏自治州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种薯在不同处理方式下打破休眠对出苗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采用二因素条区试验设计.A因素为品种,51个品种依据其相应特性分成5组,即示范组、加工组、冬作组、大春组和特色组;B因素为种薯处理方式,分为3种方法,即种薯在室温下自然打破休眠、使用1%硫脲+20 mg/L GA3浸泡30 min催芽打破休眠和收获后放入4~6℃冷库自然打破休眠.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进行农艺性状与产量综合评价.3种不同处理方式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极显著(F=9.713,P<0.001),不同分组之间的产量差异也极显著(F = 17.134,P<0.001).苗势与长势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苗势与单株结薯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大薯率、块茎大小以及商品薯率4个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长势与收获成熟度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在综合评价中,'云薯902'(综合得分Y = 0.850)和'云薯108'(综合得分Y = 0.608)获得较高得分,'云薯506'(综合得分Y = 0.010)和'云薯401'(综合得分Y =-0.011)获得中等得分,'云薯103'(综合得分Y =-0.905)和'云薯701'(综合得分Y=-0.964)得分较低.试验分析了在特定条件下51个马铃薯品种的表现差异,有助于优化品种选择和种植管理策略,为进一步优化马铃薯区域品种布局结构,加速新品种更新换代,提升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实际种植依据.


基于APSIM模型的低纬高原蔗区甘蔗生产潜力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中国(云南)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限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甘蔗生产潜力缺乏系统评估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低纬高原不同生态蔗区17个代表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大田试验数据统计结合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典型播期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甘蔗主栽品种的蔗茎产量和糖分差异,并对不同水平的甘蔗生产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在灌溉模式还是雨养模式下,不同生态蔗区的甘蔗生产潜力和产量差均存在差异,特别是半湿润蔗区的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增产潜力大;典型春播种植模式下,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123.1~134.6 t/hm~2,半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99.3~132.7 t/hm~2,当前农户平均单产已达72.0 t/hm~2,仍有25.2%~45.4%的蔗茎增产潜力,7.4%~11.1%的糖分增产潜力,以及25.5%~49.7%的蔗糖增产潜力。蔗区生态气候、播期水氮管理优化和良种推广是影响和提升甘蔗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气候上,湿润蔗区降雨充足,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的潜在产量差小,进行补充灌溉对蔗茎产量的增产效果不明显,还会降低蔗茎糖分,适合采用雨养模式为主,注重高产稳产的种植策略;半湿润蔗区降雨不足,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的潜在产量差大,灌溉模式较雨养模式增产增糖效果明显,适合采用节水灌溉为主,注重高糖高效的种植策略。在播期和水氮优化上,春植蔗生育期长度适中(360 d),水氮需求适中(施氮120 kg/hm~2,湿润区灌水656 mm,半湿润区灌水970 mm),远低于秋植蔗的生育期时间(480 d)和水氮需求(施氮240 kg/hm~2,湿润区灌水964 mm,半湿润区灌水1 342 mm),但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122~133t/hm~2),因此,以春植蔗为主的播期和水氮优化种植模式在低纬高原蔗区被广泛接受,是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在良种推广上,云蔗05-51产量表现突出,在湿润蔗区和半湿润蔗区均可作为主推品种;桂柳05-136糖分表现突出,可作为湿润蔗区的主推品种。研究结果为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节水抗旱栽培提供依据。


云南莴笋高产养分临界值施肥模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莴笋科学施肥量,在嵩明、祥云、通海布置田间试验,研究耕层土壤养分、当季施肥量与莴笋产量、净产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各试验点N2P2K2处理产量、净产值最高;各试验点缺氮、缺磷、缺钾处理莴笋产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产量与速效养分间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91、0.98、0.99.土壤校正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的供肥能力,本研究中莴笋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间的回归方程为yN=0.123-0.01441nxN,yP=0.2446-0.04741nxp,yK=0.806-0.1181nxK.根据推荐施肥量和土壤中养分供给量,确定莴笋高产养分临界值,云南莴笋高产养分临界值范围 N(286.8±45.6)kg/hm2、P2O5(135.7±4.9)kg/hm2、K2O(346.3±126.1)kg/hm2.在莴笋种植前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估算土壤供肥能力,用高产养分临界值减去土壤供应量计算莴笋当季施肥量.
关键词: 莴笋 产量 氮磷钾 土壤养分校正系数 高产养分临界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