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Virulence(模糊匹配)
45条记录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致病性差异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目的]探讨十字花科白菜根肿病菌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致病性。[方法]采用根肿病菌和土壤混合法,在休眠孢子浓度1×108(个/g土)条件下,设置7个温度及6个土壤pH值梯度,进行根肿病菌对白菜致病性测定,90 d后拔根调查根肿病菌侵染发病情况。[结果]在pH值6时,不同温度梯度间白菜根肿病发病株率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株率从高到低的温度为30℃>25℃>20℃>35℃>15℃>10℃>5℃。5℃和10℃条件下,其根肿病菌侵染力弱,不发病或发病株率较低;15~30℃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发病率增加,但在35℃条件下,发病株率降低。温度25℃条件下,pH值为4、5、6、7、8、9的白菜发病株率分别为80.36%、100%、65%、10.77%、3.23%、0.0%。pH值4发病率虽高,但白菜生长受抑制,生长弱,存活率低。pH值7和8时,发病率较低,pH值9时没有发病,在pH值5和6时,植株生长良好,发病率也较高。[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根肿病菌侵染发病与温度、土壤pH值关系密切。

关键词: 根肿病菌 温度 pH值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的毒力及其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Bemisia myricae)的毒力及其对家蚕(Bombyx mori)的安全性,采用试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在室内测定其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毒力,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50%氟啶虫胺腈WG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生长发育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50~1 000 mg/L的50%氟啶虫胺腈WG对桑粉虱成虫处理5 h的致死率为86.22%~96.43%,其LC50为122.251 mg/L,而125~1 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对桑粉虱的卵无明显作用,但可延迟孵化时间。3龄起蚕取食50%氟啶虫胺腈WG以50~200 mg/L处理的桑叶72 h累计中毒死亡率为24.44%~76.67%,LC50为91.158 mg/L,属于中等毒性农药;其亚致死剂量20、30和40 mg/L可延长4、5龄期0.5~1.0 d,其高浓度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重和眠蚕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

关键词: 氟啶虫胺腈 家蚕(Bombyx mori) 桑粉虱(Bemisia myricae)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绿利康”叶面肥对家蚕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云南农业科技 2014

摘要:为明确绿利康叶面肥对家蚕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不同浓度绿利康叶面肥对家蚕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用绿利康叶面肥浸叶饲喂3龄起蚕1个龄期后,未出现家蚕中毒死亡现象,并且3龄眠蚕体重均未受到影响;各处理小区与对照相比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无显著差异;在各龄期对家蚕幼虫生长发育与对照相比差别不大。因此,在蚕桑生产上可放心使用绿利康叶面肥。

关键词: 叶面肥 家蚕 毒性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字花科白菜根肿病菌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致病性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根肿病菌和土壤混合法,在休眠孢子浓度1×108(个/g土)条件下,设置7个温度及6个土壤pH值梯度,进行根肿病菌对白菜致病性测定,90 d后拔根调查根肿病菌侵染发病情况。测定结果,在pH值6时,不同温度梯度间白菜根肿病发病株率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株率从高到低的温度为30℃>25℃>20℃>35℃>15℃>10℃>5℃。5和10℃条件下,其根肿病菌侵染力弱,不发病或发病株率较低;15~30℃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发病率增加,但在35℃条件下,发病株率降低。温度25℃条件下,pH值为4、5、6、7、8、9的白菜发病株率分别为80.36%、100%、65%、10.77%、3.23%、0.0%。pH值4发病率虽高,但白菜生长受抑制,生长弱,存活率低。pH值7和8时,发病率较低,pH值9时没有发病,在pH值5和6时,植株生长良好,发病率也较高。表明根肿病菌侵染发病与温度、土壤pH值关系密切。

关键词: 根肿病菌 温度 pH值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及其与致病性关系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寻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间毒素的差异及毒素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致病性差异较大的3个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其毒素,用水稻幼苗浸根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测定毒素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TLC法分析毒素组分及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单细胞产毒素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供试的3个菌株,无论其致病力强弱,其产生的毒素只要有足够的量,都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也能使水稻幼苗萎蔫,且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菌株间毒素组分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一些特异的组分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需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毒素 生物活性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虫腈对家蚕起蚕不同性别的毒力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吡咯类杀虫剂溴虫腈对家蚕不同性别的毒力差异。[方法]以家蚕卵色限性品种卵2为供试材料,采用浸叶法测定溴虫腈对家蚕雌、雄2~5龄起蚕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溴虫腈对该品种雄蚕各龄期起蚕的LC50都高于同一龄期的雌起蚕,不同龄期中溴虫腈对3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的毒力最大,然后依次为2、4、5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结论]家蚕起蚕雌雄性别对溴虫腈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蚕对溴虫腈的耐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指导蚕桑安全生产、专养雄蚕和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溴虫腈 家蚕 性别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研究

吉林农业 2012

摘要:家蚕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对于农药具有敏感反映的重要经济昆虫,也是非靶标类的代表昆虫之一。当前我国稻桑混栽地区较多,为了防止害虫侵袭,因此运用农药种类多,次数多,这对于我国家蚕安全性生产起到了阻碍作用。对此我们通过农药对家蚕毒性与安全性的研究,对影响程度有了基本的了解,便于以后养殖者合理使用农药,并对综合减灾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家蚕 农药 安全性生产 毒性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家蚕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蚕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哒螨灵、炔螨特、溴虫腈、敌敌畏、辛硫磷和吡虫啉6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家蚕的毒力,并研究炔螨特、溴虫腈、敌敌畏和吡虫啉4种杀虫剂的2种亚致死剂量(LC5、LC15)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蚕区桑园害虫防治选择对家蚕安全的杀虫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虫啉>辛硫磷>敌敌畏>哒螨灵>溴虫腈>炔螨特,其对家蚕96 h的LC50分别为0.256、0.556、8.912、50.689、119.715、351.691 mg/L,毒力皆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增加;炔螨特、溴虫腈、敌敌畏3种杀虫剂的LC5、LC152种亚致死剂量对存活家蚕幼虫的历期、眠蚕体质量、全茧量和茧层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且相同药剂不同亚致死剂量间对家蚕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杀虫剂 毒力 亚致死效应 家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分泌蛋白与水稻悬浮细胞互作中“活性氧”变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CH-63和TH-16 2个致病性差异显著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氮胁迫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 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提取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致病性分泌蛋白。以24个IRRI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构建水稻悬浮细胞系。以构建成功的感病品种LTH和抗病品种IRBL-9的水稻悬浮细胞系为材料,接种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泌蛋白并对活性氧浓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感病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12 h均出现活性氧迸发,且均出现2个峰值。比较稻瘟病菌株TH-16和CH-63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H2O2浓度变化特征,发现分泌蛋白致病性强弱与H2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CH-63产生的强致病性分泌蛋白引起活性氧浓度的快速增加。TH-16产生的弱致病性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活性氧浓度则增加不明显。上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识别、信号传导和应答过程,阐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机制、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氮胁迫 分泌蛋白 致病性 悬浮细胞系 活性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根肿病菌致病性因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白菜根肿病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20%、30%、40%、50%、60%、70%、80%时,白菜根肿病病情指数分别为0,1.5,10.5,28.6,26.9,19.8,2.9。对病田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囊垂直分布测定,结果为0 cm土层平均含菌量为0.49×106~208.27×106个,10 cm土层为83.85×106~1400.15×106个,20 cm土层为5.1×102~28.7×102个,病田不同土层休眠孢子囊平均含量10 cm>0 cm>20 cm。用0、10、20 cm带菌土壤接种白菜,其根肿病病情指数分别为30.7,25.8,20.0,带菌烘干土样接种未发病。土壤酸碱度与田间根肿病发生有密切关系,pH值5.6~5.97,病株率为100%;pH值6.9~7.59,病株率45.68%~62.96%。病田晒垡60、40、20 d后接种白菜和甘蓝,其病情指数分别为0.47,4.4,38.2和0.2,1.2,24.8。对病根组织泡水和日晒5、10、15 d后接种白菜,其病株率分别为55.2%、79.2%、89.6%和85.7%、100%、100%;新鲜病根接种病株率为84.9%;无病土未发病。

关键词: 白菜根肿病 致病性 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