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毒性实验
《蚕桑通报 》 2010
摘要:虫螨腈是一种新型吡咯类杀虫剂,杀螨剂。配制虫螨腈7个浓度梯度500×(200mg/L)、800×(125mg/L)、1000×(100mg/L)、1300×(77mg/L)、1500×(70mg/L)、1800×(56mg/L)、2000×(50mg/L)和CK(清水对照),采用添食毒叶的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配制虫螨腈4个浓度梯度1000×(100mg/L)、1500×(70mg/L)、2000×(50mg/L)、2500×(40mg/L)和CK(清水对照)对4、5龄蚕多次添食毒叶,进行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虫螨腈对家蚕无急毒作用,连续多次喂食毒叶出现慢性毒性累积,可导致蚕体上蔟结茧死笼率升高、出蛾率降低,并与虫螨腈浓度呈相关性。


常用杀虫剂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和蛹的安全性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11种常用杀虫剂,采用药膜法与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其在田间防治小菜蛾推荐使用浓度下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和蛹的致死率。测定结果表明,97%杀螟丹可湿性粉剂、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虫螨腈乳油、5%氟虫腈乳油、2.5%多杀菌素悬浮剂的毒性较高,处理24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100%和79.6%;而5%茚虫威乳油、5%氟啶脲乳油、10%虫酰肼乳油的毒性较轻,24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37.0%、36.1%和33.3%;、20%丁醚脲乳油、3%Bt可湿性粉剂和2%阿维菌素乳油对成虫无毒,24h后死亡率分别为27.8%、13.3%和3.3%,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不同供试杀虫剂制剂对寄生蜂蛹的羽化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所测药剂对半闭弯尾姬蜂蛹的毒性较低。


云南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病力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家蚕病毒弱毒株系对强毒株系的交互保护作用,探索利用弱毒苗添食防治家蚕病毒病,试验收集了8种云南不同地区的BmNPV多角体,经纯化后,配制成102~108个/ML7种浓度多角体悬浮液,分别添食3龄起蚕,每种病毒的每种浓度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每小区30头蚕,调查记录各区蚕死亡头数,连续调查至供试蚕上蔟,累计死亡头数,计算各区蚕死亡率。参照吉田的方法计算其LC。结果表明,8种云南不同地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致死中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BmNPV(Heqing)>(BmNPV(Xiangyun)>(BmNPV(Mengzi)>(BmNPV(Qiaojia)>(BmNPV(Luliang)>(BmNPV(Mojiang)>(BmNPV(Zhanyu)>(BmNPV(Baoshan)。毒力最强的是保山株,其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为5.75×104个/mL,次强是沾益株和墨江株同在一个数量级,陆良株、巧家株和蒙自株中等在同一个数量级,其次是祥云株,最弱为鹤庆株,LC50为8.81×109个/mL,其与最强的保山株(LC50为5.75×104个/mL)相差5个数量级。


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分泌蛋白致病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CH-63和TH-16 2个致病性差异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缺氮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 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处理获得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分泌蛋白。分别采用致伤接种及浸泡处理对该蛋白作用水稻植株后的病理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致伤接种的水稻叶片及茎杆接种斑处出现明显的坏死病斑,其病斑直径是对照的2~4倍。浸泡处理的水稻幼根出现严重褐化,植株生长矮小,株高仅为对照的1/2。对上述稻瘟病菌株分泌蛋白进行酶解处理后病症消失或减弱,进一步确证其为引起上述病理反应的主要因子。将该分泌蛋白接种24个水稻单基因系,接种后72 h根据病斑长度将24个IRRI水稻单基因系按抗、中、感病性状分组。对稻瘟病菌菌株CH-63和TH-16的缺氮分泌蛋白致病力强弱差异与菌丝块接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H-63致病力强于TH-16。


不同除草剂对杂草土大黄的毒力和选择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大黄Rumexnepalensis Spreng是中国云南滇西北高山牧场的一种蓼科多年生杂草,通常被看作是牧场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试验通过使它隆、快灭灵和双酯灵等10种除草剂对该物种的毒力和选择性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大黄不同生育期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和应用后不同时期的中毒情况。结果表明:土大黄不同叶龄期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不同,除草剂应在5叶期前应用,且2~3叶期效果最好;土大黄对各除草剂的中毒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以百草枯和快灭灵效果最快;对土大黄的活性较高的除草剂为苯磺隆,龙拳,快灭灵和烟嘧磺隆。其中快灭灵、双酯灵和苯磺隆的选择性指数较高,应用后对其它物种影响相对较小,对黑麦草等禾本科植物安全。


水稻矮缩病毒云南、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和增殖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水稻矮缩病毒云南、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比较研究
《电子显微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为探讨水稻矮缩病毒(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物的细胞病理学变化,验证RDV部分基因差异是否引起致病性差异,本文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分离株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的细胞病理。结果显示,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不同程度地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这些结果表明,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几种杀虫剂对绵蚜天敌日光蜂成虫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啶虫咪对苹果绵蚜的天敌日光蜂蛹的羽化率、成虫的死亡率影响很小,对成虫的击倒率也低,属于2级微害产品;毒死蜱对蛹羽化率、成虫死亡率影响大,达到或接近4级有害产品标准;除虫菊和乙酰甲胺磷对日光蜂的毒性介于上述2种农药之间;印楝对蛹的羽化中度有害,但对成虫属微害。防治绵蚜要注意选用对日光蜂等天敌毒性较小的药剂。


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分别测定了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乳油、40%毒死蜱乳油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浸渍法处理叶片上甘蓝蚜48 h以后,5%天然除虫菊素1、0%吡虫啉对甘蓝蚜虫的毒杀效果优于其他3种杀虫剂;用浸渍法处理蚜茧蜂蛹,除40%毒死蜱对其影响较大以外,其他4种杀虫剂处理的蚜茧蜂蛹羽化率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用药膜法处理蚜茧蜂成虫,5%天然除虫菊素、4.5%高效氯氰菊酯对其影响较大,处理后12 h,死亡率达100%;40%毒死蜱次之;3%啶虫脒1、0%吡虫啉影响较小。


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的毒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采用药膜法测定了7类10种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的毒性。结果表明:①巴丹、甲胺磷、爱福丁、7051杀虫素、天王星对成虫的毒性较高,24h的死亡率均达100%,并且反应较快,击倒力强;害极灭、康复多次之;而灭蝇胺、印楝、卡死克对成虫较为安全;②阿维菌素类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的毒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爱福丁毒性最高,7051杀虫素次之,害极灭相对较低;③植物源杀虫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较为安全,可协调应用于斑潜蝇的综合治理中,如印楝、灭蝇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