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maize(模糊匹配)
191条记录
贵州春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贵州黄壤区适宜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为指导黄壤区合理的秸秆还田和优化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田间交互试验,研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养分(N、P、K)吸收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能优化玉米产量的构成要素,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玉米增产21.39%,同时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K的吸收量,表现为N>K>P,以玉米籽粒N吸收量最高,达150.28 kg/hm2,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玉米的总干物质量提高15.98%~50.40%,以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最高,达26 383 kg/hm2;旋耕秸秆粉碎还田能够提高N、P和K的肥料利用率.[结论]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更能优化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生物性状等指标,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和K养分吸收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养分吸收量 土壤肥力 干物质积累 春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玉米品种危害性田间评价

云南农业科技 2022

摘要:通过调查玉米5叶1心期、8-9叶期、大喇叭口期草地贪夜蛾数量、天敌种类数量及玉米危害等级、产量测定,有效评价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玉米品种取食危害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性.试验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在不施药情况下受草地贪夜蛾危害较重,各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田间抗性差异不明显.在草地贪夜蛾发生较重情况下,不用药物防治最高产量损失可达94.5%.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蒙自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最新选育的20个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和5个测验种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在2种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对其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以评价新选玉米自交系的综合应用潜力。【结果】组合、被测系、测验种、被测系×测验种间各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除穗长、穗粗、穗行数和出籽率外,其余穗部性状在不同地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自交系L1、L2、L3、L4、L6、L7和L17产量一般配合力(GCA)为极显著正值;本试验中10个强优势组合T1×L3、T5×L17、T1×L2、T3×L8、T4×L1、T4×L13、T4×L15、T1×L19、T5×L6和T5×L16的特殊配合力(SCA)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些组合大多是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或马齿型(半马齿型)×硬粒型;各参试组合的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GCA与产量一般配合力GCA的相关性为显著正相关,而穗行数和出籽率与产量的GCA效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明显贡献。【结论】本研究表明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中L1、L2、L3、L4、L6、L7和L17的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综合表现优良,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潜力。

关键词: 玉米 新自交系 性状 配合力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高产品种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叶夹角是株型选择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指标,对叶夹角的形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机理解析是开展耐密高产玉米品种选育的基础。从叶夹角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叶夹角的形态建成、遗传基础、分子调控机制及QTL定位和基因克隆等方面归纳了国内外对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未来玉米叶夹角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耐密型品种,提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信息参考。

关键词: 玉米 叶夹角 形态建成 调控机制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方糯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

热带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有效评价和利用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从400余份云南地方品种糯玉米材料中,筛选出来自云南16个地州市的共48份材料,对其3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数量和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9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大于10%的有散粉至吐丝(91.4%),抽雄至散粉(55.2%),秃尖长(47.1%),穗位高(26.6%),千粒重(16.7%),穗行数(13.9%),株高(12.6%),吐丝至成熟(11.7%),行粒数(11.7%),轴粗(11.3%),穗粗(10.8%),出苗至抽雄(10.7%),穗长(10.2%),蛋白含量(10.1%);12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花丝颜色(1.15)、粒色(1.02)、植株整齐度(0.82)、上位穗上叶叶色(0.72)、株型(0.69)、雄穗护颖颜色(0.67)、花药颜色(0.64)、幼苗强弱(0.5)、支持根发达程度(0.48)、轴色(0.38)、雌穗包被完整性(0.29)、子粒大小(0.2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株高、穗位高、子粒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含量(干基)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11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8.5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1.5时,将48份玉米种质划分为3类。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1份糯玉米资源,分别在熟期、株高、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指标中具有优异性。

关键词: 糯玉米 种质资源 地方品种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绿肥轮作体系下光叶紫花苕的氮肥替代和土壤肥力提升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 var. glabrescens)不同翻压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明确绿肥的养分供应潜力,为玉米–绿肥轮作系统中的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和2019年在云南省嵩明县开展玉米(黑糯1号)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冬闲(CK);不施氮肥但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15000kg/hm2 (G1)、30000 kg/hm2 (G2)、45000 kg/hm2 (G3);冬闲+常规氮肥N 270 kg/hm2 (FN)。光叶紫花苕冬季种植,在玉米播种前翻压。在玉米收获期,测定玉米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同时测定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pH和有机质含量。【结果】2018年各绿肥处理G1、G2、G3的玉米产量分别相当于FN处理的78.14%、88.88%及92.86%,2019年G1、G2、G3处理的产量水平相当于FN处理的98.92%、104.22%和113.91%,相较第一年,次年各绿肥处理产量水平有较大幅度增长;2018和2019年各绿肥处理株高、穗位高、秃穗长及单穗重等相较于FN多无显著差异;2018年FN处理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秸秆氮含量显著高于CK和G1处理。2019年G3处理地上部氮积累量比FN、G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2.02%、33.91%。2018年玉米FN处理地上部磷积累量显著高于CK和G1处理,钾积累量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19年,4个施肥处理间磷积累量无显著差异,3个绿肥处理的钾积累量均显著高于FN处理;2018年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2019年随绿肥翻压量的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等显著增加,即土壤培肥效果随绿肥应用年限增加有所提升;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及单穗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均为20.89%。【结论】无需施用氮肥,第一年翻压高量光叶紫花苕,第二年翻压常量光叶紫花苕即可为玉米提供与常量氮肥相当的氮素养分,获得相近甚至更高的玉米产量。连续两年翻压绿肥后,土壤速效及全量氮、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有显著的提升效果。

关键词: 光叶紫花苕 玉米 养分累积 土壤培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糯性等位基因wx-xuanwei的分子特征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为了解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糯性waxy基因的等位变异类型与构成,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利用携带稀有基因的珍稀遗传材料,在用糯玉米已知基因wx-D7、wx-D10、wx-Cin4、wx-124和wx-Reina等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并获得携带有未知糯性基因的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基础上,设计出能检测waxy全基因的11对分子标记,检测10份带有未知waxy等位基因的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发现来自云南曲靖市辖宣威市的糯玉米地方品种糯包谷(统一编号232248)带有的waxy基因的突变位点。用简化的热交错不对称PCR(Tail-PCR)对该突变位点作进一步扩增和测序,并分析包含突变点在内的waxy基因的分子特征。宣威糯包谷的waxy基因在其第14外显子中插入了约4.9 kb的未命名反转录转座子,本研究将其命名为xuanwei(宣威)。该反转录转座子属于长末端重复(Long terminal repeat,LTR)反转录转座子,具有序列完全相同的LTR结构。因此waxy基因wx-xuanwei是一个反转录转座子插入造成的新的等位突变基因。

关键词: 糯玉米 地方品种 waxy等位基因 反转录转座子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云瑞系列玉米品种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省云瑞系列12个玉米杂交品种在对干旱胁迫及旱后复水的响应,为玉米抗旱及弹性恢复机理研究、品种选育及云南省玉米春季播种用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遮雨棚内,采用PVC管栽法测定云瑞系列12个杂交玉米品种在极端干旱中期、末期及胁迫结束后复水处理下的地上及地下响应特征,并对各个指标及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干旱胁迫下各玉米品种的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均比对照下降,且各指标与对照比值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复水后玉米出现补偿生长,各指标均有所恢复。在干旱胁迫第30天,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包括云瑞6、云瑞10、云瑞21、云瑞47、云瑞88、云瑞68。在干旱胁迫天数增加至60 d时,云瑞505、云瑞999、云瑞21、云瑞2、云瑞7则表现出更高的抗旱性;在复水后,云瑞21、云瑞68、云瑞8、云瑞7、云瑞2表现出较强的恢复力。【结论】云瑞21在极端干旱复水后,仍能够更有效地恢复生长能力,能更好地抵御干旱,具有较高的弹性恢复力,保证稳定的玉米生物量及产量,该品种可作为云南春播时期遭遇严重干旱时的玉米抗旱品种推广应用。

关键词: 玉米 复水 抗旱性 恢复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春玉米产量与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对新型缓/控释肥料的响应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筛选适合贵州春玉米高产栽培的高效新型缓/控释肥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高效新型缓/控释肥料(稳定性缓释肥、金正大控释肥、开磷硝基肥和自制炭基肥)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要素、生物性状、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2(当地习惯施肥,施用普通复合肥)比较,4种缓/控释肥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 <0. 05),以开磷硝基肥增幅最高,达11. 81%;自制炭基肥其次,增幅为10.82%;施用自制炭基肥和开磷硝基肥的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综合优于其他缓控释肥处理。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4种缓/控释肥料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1(不施肥),绝大多数显著高于对照2,玉米氮吸收量开磷硝基肥最高,玉米磷吸收量炭基肥最高,玉米钾吸收量金正大控释肥最高。与对照2相比,开磷硝基肥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76. 29%(P <0. 05),自制炭基肥的磷肥表观利用率提高127. 55%(P <0. 05),金正大控释肥的钾肥表观利用率提高85. 27%(P> 0. 05)。不同缓释肥对土壤p 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开磷硝基肥和自制炭基肥均能对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生物性状、养分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产生积极影响,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二者均适合在贵州春玉米高产栽培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产量 缓释肥 吸收量 春玉米 土壤养分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芯片的云南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为云南省玉米种质创新、遗传改良、品种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深入挖掘优良性状相关基因打下基础.[方法]以云南当地推广的10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以45个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作为杂种优势群划分的参照,在Axiom?Maize56K SNP Array平台上利用玉米SNP芯片(56K)进行玉米全基因组扫描,并使用Treebest的NJ-tree模型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GCTA(全基因组复杂性状分析)工具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从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中检出5533个均匀分布的高质量SNP分子标记位点.基于这些SNP分子标记位点分析结果可知,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81~0.5000,平均为0.483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536~0.3750,平均为0.366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5000~0.8178,平均为0.574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K=6时△K最大即供试自交系可划分为六大类群,分别为塘四平头血缘类群、PB血缘类群、335母本血缘类群、自330和旅大红骨血缘类群及2个未知类群,无自交系划分到其他杂交优势群,其中,2个未知类群共3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未能与我国目前已知的10个杂种优势群归在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与45个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能明显区分,大部分云南玉米自交系集中在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附近,但少数云南玉米自交系与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距离较远.[结论]云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含有多个杂种优势群,育种亲本遗传基础丰富,与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能明显区分,且部分与骨干自交系遗传距离较远,可创建新的杂交优势群,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玉米 SNP芯片 群体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