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组成型表达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提高转基因马铃薯抗旱耐盐碱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应用农杆菌介导法,组成型表达来源于野生大豆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L-Methionine Synthetase,GsSAMS)基因,获得PCR及RT-PCR阳性的转基因马铃薯。应用SAS和DPS数据处理软件对7个转基因株系与未转化株系分别经干旱、盐、碱胁迫及无胁迫后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保水率、相对电导率等形态及生理指标与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M22、SM4、SM33、SM13等4个马铃薯转基因株系具有较高的抗逆性,无论是逆境还是正常条件下栽培,产量均比未转基因植株有所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种处理后马铃薯叶绿素含量、株高、相对电导率、相对保水率与产量具有线性相关性。
关键词: 马铃薯 茎段 遗传转化 胁迫 生理指标 产量 相关性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中氯吡脲的残留
《食品与机械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葡萄样品中氯吡脲残留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样品经溶剂提取后,分别比较3种固相萃取柱的净化富集效果,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腈用于氯吡脲的提取效果较好,氨基固相萃取柱具有较好的净化富集效果,回收率为81.2%~96.4%,变异系数为3.7%~4.5%,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1μg/kg、定量限为0.3μg/kg。该方法灵敏度高、快捷简便,能够满足国家标准对葡萄中氯吡脲残留的测定要求。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固相萃取 氯吡脲 葡萄


原味油炸马铃薯薯片加工工艺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云薯301油炸薯片的加工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试验最终确定的工艺条件为:最佳烫漂温度为90℃,最佳烫漂时间为180 s;最佳切片厚度为1.5 mm,最佳油炸温度为200℃,最佳油炸时间为150 s。


玉溪市经果林地紫色甘薯引种试验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引进的11-07、16-08、Y1和SCZ 4个紫色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种分别在玉溪市3个不同海拔和3种不同的经果林地进行种植试验,分析其丰产性、品质等。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海拔差异还是从果树差异来看,SCZ的产量和品质较高,可作为有价值的商品紫色甘薯品种引进到玉溪经果林地推广种植;11-07可作为紫色甘薯高产的补充品种引进到玉溪经果林地种植;另外,经果林地种植紫色甘薯,以小树型为好。玉溪市经果林地可有选择地种植优良紫色甘薯品种。
关键词: 经果林地 紫色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 引种 玉溪市


宾川干热河谷区柑橘园套种模式关键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宾川干热河谷区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提高柑橘园建园初期(1~3年)的综合效益和复种指数,促进果农增收,采用"乔(灌)+农经作物"的建园方法,建立柑橘园套种模式,提出典型模式建设关键技术,并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柑橘园前3年幼树期进行作物套种,能以短养长,使柑橘园每年平均增收32 340元/hm2,套种经济作物每年最高增收达55 200元/hm2;能改善柑橘园小气候,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抑制杂草,减少虫害,保持果园生态系统平衡,保护人类健康;提高柑橘园的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锈叶杜鹃授粉花柱的显微观察与自交亲和性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锈叶杜鹃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自交花粉的萌发、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动态,并统计自花授粉后的坐果率。结果表明,锈叶杜鹃自花授粉后2 h花粉开始萌发,授粉后8 h后花粉管伸入花柱,授粉后48 h花粉管进入子房,76 h后花粉管进入胚珠。在锈叶杜鹃花粉管萌发和生长过程中,从柱头乳突细胞开始到花粉管、花柱通道细胞、子房引导组织、胚珠的胚囊等都伴随出现一系列的胼胝质反应等异常现象;而自花授粉的花朵坐果率仅为19.89%。结果表明:锈叶杜鹃自花亲和,但其自身存在抑制自交亲和的机制。
关键词: 锈叶杜鹃 自花授粉 荧光显微镜观察 自交亲和性分析


雪莲果茎叶萃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茄腐镰刀菌、玉米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为受体,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雪莲果茎、叶有机萃取物对供试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雪莲果茎和叶中的几种萃取物对茄腐镰刀菌、玉米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随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浓度时雪莲果叶萃取物抑菌作用强于雪莲果茎萃取物。相同浓度的雪莲果茎、叶萃取物对同一供试菌株的抑菌率几乎都出现如下规律:最后水相物>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说明雪莲果叶中对3种供试菌株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主要分布在高极性溶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