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甘蔗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与遗传多样性初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丰富中国甘蔗野生资源库,充分了解和发掘具有良好品性的野生材料,对海南省海口、澄迈、临高、儋州、白沙等16个县(市)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了采集,共采集白茅8份、斑茅39份、荻7份、割手密26份、芒14份(其中五节芒4份),涉及5个属6个种,共94份。测定株高、茎粗、锤度、叶长和叶宽5个主要农艺性状,并对斑茅和割手密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研究表明,海南甘蔗野生种资源性状差异显著,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存在较大相关性,而锤度与其他指标不相关;斑茅和割手密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187~0.558及0.206~0.432;斑茅和割手密分别分为四类群和三类群,其中斑茅Ⅱ和Ⅳ类群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而割手密Ⅰ和Ⅲ类群具有良好的锤度品质潜力,可推荐作为甘蔗育种的上游材料。


分子标记在食(药)用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药)用真菌在经济和生态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保护学研究的基础,有利于食(药)用真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也有助于其分类学、系统学及进化等的研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很多,分子标记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综合分析了分子标记在食(药)用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比较了各种标记的应用范围、优缺点,探讨了分子标记用于食(药)用真菌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前景及问题。


饲食感染SRBSDV的水稻病株对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相关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近年对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为探讨SRBSDV发生流行的原因,研究了饲食感染SRBSDV水稻病株对其介体昆虫白背飞虱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食感染SRBSDV水稻病株对白背飞虱若虫体内能源物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雌成虫有明显的影响;饲食感染SRBSDV水稻病株使白背飞虱3日龄和5日龄雌成虫体内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此外,饲食感染SRBSDV水稻病株使5日龄雌成虫体内甘油酯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含量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证明饲食感染SRBSDV水稻病株会促进白背飞虱雌成虫体内糖类、脂类、氨基酸等物质的积累,有可能会导致其迁飞能力的提升,增加SRBSDV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白背飞虱 能源物质


家蚕品种“云蚕7”的复壮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云蚕7×云蚕8推广10多年来,某些性状发生了退化,原种云蚕7B×云蚕7A交配能力下降,散对率高达20%以上,抗性降低。本实验采用循环杂交法,回交法等育种方法将保存的云蚕7母种进行循环杂交,经5个世代后形成了新系统,复壮后的新系统在品种抗性、茧层率及散对率等方面都优于复壮前系统,云蚕7B×云蚕7A的散对率降到10%以下,有效地对云蚕7母种及原种进行了复壮。


云南芒果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系统阐述了云南芒果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云南芒果产业规划布局,将云南芒果产业区域划分为低海拔种植带、中海拔种植带及高海拔种植带,并对不同海拔种植带进行了品种布局,同时对产业发展保障措施方面进行了阐述。


桑树绿枝扦插生根过程中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o和sams的表达分析
《蚕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内源乙烯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不定芽、不定根的形成以及体细胞胚的诱导等过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桑树绿枝插穗基部皮层生根过程中与乙烯合成相关的1-氨基-羧酸环丙烷氧化酶基因aco和S-腺苷-L-蛋氨酸合成酶基因sams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插穗生根发育过程中aco和sams均表现为表达下调,其中生根率低的未诱导对照组插穗中这2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均表现出先小幅下降后升高的变化特点,而生根率高的诱导组插穗中这2个基因则表现为持续低水平转录,尤其在插穗生根发育后期,2个基因在2个试验组插穗中的转录水平变化呈现近乎相反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初步说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o和sams的mRNA转录水平与桑树绿枝插穗的生根率呈现负相关性。
关键词: 桑树 扦插 生根率 内源乙烯 1-氨基-羧酸环丙烷氧化酶基因 S-腺苷-L-蛋氨酸合成酶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氮磷减施对滇池周边香石竹产量、地下水氮磷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池周边主要农业生产区晋宁县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3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以氮、磷减施为目标,研究养分精准管理对植株、土壤和地下水氮、磷含量的影响,进行N、P高效利用的污染防控型品种筛选,提出环境友好型养分最佳用量和配比。结果表明,在钾用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氮磷用量能增加香石竹产量,减少水环境污染,尤以氮磷用量同时降低50%处理,即N、P2O5、K2O用量分别为641、630和1199 kg/hm2,施用比例为1∶1∶1.87时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土壤电导率、地下水总氮、水溶性总磷、总磷含量最低;3个品种进行比较,火焰N、P利用率、污染防控效果最好,红色恋人其次,马斯特最差。


白叶枯病菌胁迫下云南普通野生稻SSH文库的构建及抗病相关基因分析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普通野生稻为材料,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普通野生稻特异表达基因的差减文库.通过对文库所有阳性单克隆进行测序,聚类分析后共获得494条高质量的表达序列标签(EST).经过BlastN分析,有417条与已知功能的序列有较高同源性;经BlastX分析,有104条EST与未知功能蛋白或假定蛋白有较高相似性,49条EST未能找到同源匹配,341条EST与已知功能蛋白有较高同源性.初步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涉及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防御与抗逆应答反应、信号转导、光合作用及膜运输等代谢过程.使用半定量RT-PCR研究了7个可能与白叶枯病抗性相关的EST序列在云南普通野生稻对照和白叶枯病菌处理的叶片中的表达情况,并获得这些基因的表达谱.结果发现,克隆编号为OR7,OR68和OR826的EST受白叶枯病菌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其中OR826 EST在蛋白数据库中无同源序列,可能是一类新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而组成型表达的OR143 EST在对照和接菌处理的叶片中均能检测到其mRNA的表达,但其表达量在白叶枯病菌胁迫48 h后逐渐增强,推测这些基因直接参与了云南普通野生稻抗病防御反应.本研究为从云南普通野生稻中发掘和克隆新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普通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云南普通野生稻 白叶枯病菌 抑制差减杂交 生物信息学分析 半定量RT-PCR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施氮对多花黑麦草叶片叶绿素和鲜草产量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特高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cv.Tetragold)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和鲜草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之间,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鲜草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特高多花黑麦草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和鲜草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叶绿素含量与鲜草产量之间以及SPAD值与鲜草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 9、0.911 4和0.92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