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粳稻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MMI模型对种植在4个试点的11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及其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品种×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和环境不同而变化较大,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顺序为粒宽>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其稳定性参数分别为0.13,0.14,0.31,0.37,0.43,0.48,0.79,0.84和2.33。综合考虑稻米的品质性状及其稳定性,云粳4号、云粳优10号、云粳12号和云粳15号稻米品质好且稳定性较高,可作育种亲本,以改良稻米品质及其稳定性。


稀土元素镧对黄花篙光合作用及青篙素积累的影响
《中草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讨叶面喷施稀土元素镧对黄花蒿植株光合作用及青蒿素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量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叶片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采用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Fv /Fm、Fv/F.等荧光参数,采用UPLC法测定青篙素量,使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不同浓度LaCl3处理22 d,黄花篙地上部分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变化;20~80 μmol/1.LaCl3处理促进青蒿素积累,而160μmol/L处理抑制其积累;20~80 μmol/L LaCl3处理表现出促进Pn的优势,而160μmol/L处理Pn低于对照;20~80μmol/L处理2d后,Fv/Fm,Fv/F.显著提高,160 μmol/L处理2 d,Fv/Fm显著提高,Fv /F.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适宜浓度(20~80 μmol/L) LaCl3可促进黄花篙体内青篙素积累及提高Pn,P.提高可能与PS 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及PS II潜在活性的提高有关.


侵染云南烟草的粉虱传双生病毒卫星分子基因组结构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侵染云南烟草的粉虱传双生病毒致病性相关分子DNAβ进行PCR扩增和克隆。对9份采自不同时间和地区的样品中的DNAβ分子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9个DNAβ都具有典型双生病毒DNAβ卫星分子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在互补链上编码1个大小约为118个氨基酸的βC1蛋白,含有1个卫星分子保守区(Satellite conserved region,SCR)和1个A富含区。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9个分离物的DNAβ分子中,7个分离物的DNAβ属于TYLCCNV伴随的DNAβ分子,1个属于MYVYNV伴随的DNAβ分子,2个属于TYLCTHV伴随的DNAβ分子,1个属于TbCSV伴随的DNAβ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DNAβ卫星分子具有明显的种类和地理分布差异,但没有因寄主和采集时间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计了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处理,研究土壤改良措施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塘施河沙处理对烤烟生长的农艺性状影响较小;塘施沸石处理有利于烟株的生长和叶片的发育,但影响烟叶叶绿素的含量分布;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烟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有显著差别,水稻秸秆在移栽时还田效果较好;玉米秸秆在揭膜培土后还田效果较好。


大麻性别相关AFLP分子标记筛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用8个EcoRⅠ-NNN和8个MseⅠ-NNN组成64对引物,对大麻10个品种混合组成的雌性、雄性植株基因池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到的引物在此10个品种中进行验证,引物E-ACT/M-CTA在10个品种的雄株中均扩增出1条特异条带,雌株中均没有此带,对此引物扩增得到的特异性条带回收、克隆、测序,获得1条大小为348bp的雄性特异性条带,得到的序列进行GenBank序列比对,数据库中没有与此特异条带同源的序列.该条特异条带可作为分子遗传标记用于大麻早期性别鉴定的参考.


芒果光合特性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贵妃、紫花及爱文3个芒果品种的2龄嫁接植株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芒果品种Pn日变化基本一致,呈典型的中午降低型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光能利用率(LUE)、水分利用率(WUE)、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日变化规律是早、晚高,中午低;芒果光补偿点在18.62~22.43μmol.m-2.s-1之间,光饱和点在1069~1318μmol.m-2.s-1之间;芒果CO2补偿点为17.6~79.65μmol/mol,饱和点为1620~1645μmol/mol;芒果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25~27℃之间。


小麦蚕豆间作施氮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及4种施氮水平(0、90kg·hm-2、180kg·hm-2和270kg·hm-2)对小麦植株体内氮含量、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及氮素养分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增加了小麦地上部植株的氮含量,与单作相比,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不同施氮处理间作小麦植株的氮含量平均比单作提高20.0%、21.9%、21.4%和17.1%;抽穗期和成熟期间作小麦叶、茎和穗中的氮含量均高于单作;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与单作相比整个生育期间作小麦氮素累积量增幅为15.5%~30.4%。无论单作还是间作,小麦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对单作小麦植株氮含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大于间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间作优势逐渐减弱;单作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间作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间作和施氮促进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间作优势与施氮水平密切相关,间作体系中氮素养分的合理投入是发挥间作优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