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魔芋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I2-KI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TTC染色法、无机酸法检测魔芋花粉的生活力,同时以培养基萌发法测定花粉萌发率,并以此为对照研究各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培养基萌发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I2-KI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测定结果极显著高于培养基萌发法,不适于魔芋花粉活力的测定;TTC染色法测定结果极显著高于培养基萌发法,但与培养基萌发法极显著相关,适用于魔芋花粉活力的快速检测;无机酸法测定结果与培养基萌发法差异不显著,且与培养基萌发法极显著相关,适于魔芋花粉活力的准确测定。


免耕生草对云南高原魔芋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连续3 a研究了免耕生草对云南高原山地栽培魔芋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与魔芋的年生长发育周期各阶段的最适温度相吻合;免耕生草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具有气温升高时减缓地温上升和降温时延缓温度下降的双向动态调控作用,调控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降低了日较差,增强了同一土层温度的稳定性,其调控幅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观察时刻表现出13:00>19:00>7:00的规律;显著地降低了有害高温的出现次数,明显地降低了持续高温期的土壤温度。


生物多样性防控魔芋软腐病
《中国科技成果 》 2011
摘要:该课题从2003年开始在云南省富源县试验,经过2004~2005年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2006~2009年进行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31.8万亩,在各年魔芋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从29.6%上升到91%,采用生物多样性种植商品芋软腐病发病率从22.5%(净种)下降到10.4%,防效达53.5%;种芋从15.55%(净种)下降为6.62%,防效达53.05%,减少使用农药15908kg,降低生产成本127.2万元.增加产值15515.2万元,其中间作玉米增加产量51840吨,实现了粮经双丰收和病害防控三赢.使魔芋这一作物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魔芋贮藏期失水率研究
《云南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魔芋在采收后除了商品芋立即出售外,留作种芋的都要贮藏4~5个月,在此期间,魔芋的水分逐步挥发,失水率与时间成正比关系,且失水率的高低与种芋的大小关系密切,种芋越小失水率越低,种芋越大失水率越高,贮藏5个月后,失水率均达20.0%以上。


魔芋新品种“云芋1号”特征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形态学鉴定、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等多种试验方法,对花魔芋新品种云芋1号的植物学形态、生育期、抗病性、生产力及品质等特征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云芋1号植物学特征特异性显著,是一个品质、耐病性、产量、适应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花魔芋新品种,在云南魔芋产区具有较高的示范推广价值。


魔芋新品种‘云芋1号’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芋1号’是从丽江花魔芋群体中选育出的花魔芋(Amprophophallus konjac K.Koch)新品种。出苗到成熟195~210d,平均产量37500kg.hm-2,鲜球茎干物质含量17.5%~20.3%,干物质含葡甘聚糖61.8%,抗(耐)病性优于对照‘富源花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