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干热区葡萄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及发展对策
《中国热带农业 》 2016
摘要:云南干热河谷区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是生产优质葡萄的理想产区。但随着葡萄产业迅猛发展,暴露出气候规律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劳动力匮乏、栽培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和果园管理水平差等问题,严重影响葡萄产业健康发展。针对上述情况,作者系统调查了云南干热河谷区葡萄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云南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6个鲜食葡萄品种在云南元谋的引种表现
《热带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对引进的‘沈农金皇后’、‘沈农香丰’、‘沈农硕丰’、‘香妃’、‘26-3-4’和‘火洲黑玉’6个鲜食葡萄品种的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和抗病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6-3-4’品种在元谋地区表现良好,成熟较早、颜色鲜艳及耐储运,适合在元谋地区大面积栽培发展;‘火洲黑玉’品种成熟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及耐储运,但果粒质量较小,抗霜霉病和白粉病弱,‘沈农金皇后’、‘沈农香丰’、‘沈农硕丰’和‘香妃’4个品种果穗小、果粒软及不耐运输,不适宜在元谋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中氯吡脲和噻唑隆残留及消解
《环境化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氯吡脲,可促进细胞增大和分化,能防止落花落果,常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葡萄的种植过程中.氯吡脲对人体、牲畜等具有一定的毒性,对眼睛和皮肤具有轻度刺激.噻唑隆也是一种常用于葡萄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植物芽的分化,而残留于植物中的噻唑隆对人畜具有低毒作用,可对眼睛产生轻微的刺激.很多国家对于氯吡脲和噻唑隆在农业生产中的限量都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标准,如我国国家标准GB 2763—2014中规定了氯吡脲和噻唑隆在葡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都为0.05 mg·kg-1.国内外关于氯吡脲和噻唑隆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葡萄 氯吡脲 噻唑隆 残留 消解


葡萄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白藜芦醇
《生物加工过程 》 2013 CSCD
摘要:以巨峰葡萄果皮为外植体,在添加2.0 mg/L 6-苄基嘌呤(6-BA)和0.1 mg/L 2,4-二氯苯氧基(2,4-D)的B5培养基上诱导葡萄愈伤组织;以50 g/L的初始接种量在添加1.0 mg/L 6-BA和0.05 mg/L 2,4-D的B5液体培养基上建立葡萄悬浮培养体系。在25~27℃下,摇床振荡暗培养(120~130 r/min)18 d后,葡萄细胞生物量和白藜芦醇含量达到最大值(16.17 g/L、95.69μg/g干质量)。在培养第12天时,向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茉莉酸甲酯(MeJA),经过6 d处理,细胞中白藜芦醇含量达235.73μg/g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