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 4 8个稻瘟病菌 (Magnaporthegrisea)生理小种的 6 3个菌株 ,对受体品种南 2 9及其 10个T0 代转溶菌酶基因水稻植株繁衍的 36个T5代品系进行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受体品种南 2 9对38.1%的菌株 (2 4个 )表现抗病 ,转基因品系对 72 %以上的菌株表现抗病 ,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对照大幅度提高 ,证明溶菌酶基因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 ;不同T0 代植株甚至同一植株繁衍的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并不相同。大田稻瘟病诱发鉴定结果证实 ,转基因水稻叶稻瘟和穗稻瘟抗性均比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 ,但抗叶稻瘟的转基因品系不一定抗穗颈稻瘟 ,而抗穗颈稻瘟的品系一般高抗叶稻瘟


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双介基因导入滇型杂交稻恢复系提高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遗传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含有菜豆(Phaseolus limensis)几丁质酶基因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pBLGC(16.5kb)质粒用基因枪法导入滇型杂交稻(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恢复系"南29"中,总计获得93个转化再生植株,以β-1,3-葡聚糖酶基因制备探讨对T1代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17个株系为杂交阳性,证实外源基因完整结构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连续多代的PCR追踪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遗传至T4代;对所获得的6个PCR检测阳性T4代品系进行了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和稻瘟病大田诱发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获得了稻瘟病新抗源,但不同品系稻瘟病抗性并不相同.
关键词: 几丁质酶基因 葡聚糖酶基因 遗传转化 杂交稻 稻瘟病


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滇型杂交稻恢复系提高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遗传学报 》 200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含有菜豆 (Phaseoluslimensis)几丁质酶基因和烟草 (Nicotianatabacum) β 1,3 葡聚糖酶基因的pBLGC(16 5kb)质粒用基因枪法导入滇型杂交稻 (OryzasativaL .ssp .japonica)恢复系“南 2 9”中 ,总计获得 93个转化再生植株 ,以β 1,3 葡聚糖酶基因制备探针对T1 代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17个株系为杂交阳性 ,证实外源基因完整结构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连续多代的PCR追踪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遗传至T4 代 ;对所获得的 6个PCR检测阳性T4代品系进行了稻瘟病菌 (Magnaporthegrisea)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和稻瘟病大田诱发鉴定 ,结果表明 ,转基因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 ,获得了稻瘟病新抗源 ,但不同品系稻瘟病抗性并不相同。
关键词: 几丁质酶基因 葡聚糖酶基因 遗传转化 杂交稻 稻瘟病


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 2 4个稻瘟病菌 (Magnaporthegrisea)生理小种的 3 3个菌株 ,对受体品种南 2 9及其 4个转几丁质酶 β 1,3 葡聚糖酶串联基因水稻T5 代品系进行了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不能侵染受体品种南 2 9的 13个菌株也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 ,可侵染受体品种南 2 9的 2 0个菌株一般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 ,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菌抗性范围较受体对照扩大 ,证明转几丁质酶 葡聚糖酶基因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 ;诱发条件下 ,转基因品系大田叶瘟病情指数为 0~ 1级 ,穗瘟发病率为 0 .3 %~ 10 .2 3 % ,抗性较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 ,表明这些品系在稻瘟病抗病育种中是有应用潜力的。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 几丁质酶基因 葡聚糖酶基因 稻瘟病 抗谱


云南省3个地方稻种的抗稻瘟病性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95 8 3c和 96 4 1a 2个稻瘟病菌系接种 ,用累积分布曲线法对三磅七十箩、魔王谷和毫乃焕与丽江新团黑谷的杂交F2 、F3 、BC1群体进行了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发现毫乃焕对菌系 96 4 1a的抗性由 2对显性基因控制 ,1对基因对另 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 ;魔王谷对稻瘟病菌 96 4 1a的抗性受 1对显性基因控制 ;三磅七十箩对菌系95 8 3C的抗性由 1对隐性基因控制 ,首次发现三磅七十箩对稻瘟病的抗性由 1对隐性基因控制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B40、Tetep为感、抗稻瘟病对照 ,在全国 4个病区病圃 (云南保山、湖南烟溪、辽宁丹东、广东从化 )采用自然诱发 ,鉴定了 74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结果表明 ,感病对照 B40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严重度、病斑叶面积率、穗颈瘟发病率均表现高感 ;抗病对照 Tetep分别为 1级、4级、5 .5 %和 4.79% ;Moroberekan前 3个指标分别为 3级、3级和 1.2 % ,其穗颈瘟发病率较高 ,达到 12 .0 %。云南地方稻种中 ,毫弄早、毫玉浪、大白谷等 3个品种在这 4个指标上表现抗病 ;在这 4个病圃中 ,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比 Tetep和 Moroberekan更强、更稳定 ;毫马粉、孟先大白谷等 2个品种在前 3个指标上表现抗病 ,但感穗颈瘟。


云南地方稻种持久抗瘟性的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 2001
摘要:1996~1999年,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和不同稻作生态类型的重病区设立5个持久抗性稻瘟病鉴定圃。试验材料为云南的74份地方稻种资源,其中粳稻56份,籼稻18份(含野生稻3份)。通过多个抗性组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表明大白谷(粳、墨江县)、毫弄早(籼、勐海县)、毫玉浪(籼、勐海县)、疣粒野生稻(野、西双版纳自治州)等具有持久抗瘟性能;其中疣粒野生稻高抗细菌性条斑病,对白叶枯病抗性为0级,接近免疫,中抗稻瘟病。通过对品种多抗性组分分析和品种抗性系统聚类分析,提出在不同生态类型时、空动态的病叶片上的产孢量和病斑表型可作为简易、快速鉴定持久抗瘟性指标。
关键词: 云南 地方稻种 稻瘟病 持久抗性 抗性组分 聚类分析


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知的 NBS- L RR类及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结构中氨基酸的保守区域 ,设计了两组简并引物用于扩增广谱抗稻瘟病品种云系 2号中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结果一共获得 11类的 NBS- L RR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及 16类的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所有 11类的抗病基因同源系列均含有 NBS- L RR类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 ,如 P-loop、Kinase 2、Kinase 3a以及跨膜区域等。所有 16类的蛋白激酶的序列均含有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所共有的催化区 (共有氨基酸序列 :DL KPEN)、 (共有氨基酸序列 :GT/ SXXYXAPE)以及蛋白激酶的其他催化区。两条 NBS- L RR类的抗病基因同源片段 YR1、YR12分别与抗病基因 I2 C- 2及 Xa1氨基酸同源性很高 (>5 0 % )。7条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类的抗病基因同源片段与已克隆的 Xa2 1、Pto、L r10等抗病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超过 6 0 %的相同以及 76 %~ 78%的氨基酸类似
关键词: 水稻 核酸结合位点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稻瘟病 抗病基因 同源序列


应用系统聚类方法筛选持久抗瘟性水稻品种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Tetep、Moroberekan、B40为抗、感对照 ,用 8个抗性组分 ,对 47个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可以较好地将 1996~ 1999年的 5 0、2 7、16、11个品种分别分成 6、6、4、3类。持久抗病对照品种 Tetep(感~抗 )分布于 1、2、4类内 ,但较集中于第 2类内 ;持久抗性品种 Moroberekan(感~中抗 )集中于第 2类内 ;云南地方品种大白谷、毫弄早、毫玉浪每年同聚于第 1类品种中 ,经连续几年试验 ,均表现出比 Tetep和 Moroberekan较稳定和较强的抗瘟性。第 3、5、6类为感病品种 ,其中第 3类感病对照品种 B40历年与其他品种间的距离较其他品种相互间聚类距离大 ,属高度感病。连续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系统聚类分析可作为水稻持久抗瘟性品种筛选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