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蔬菜资源调查和分析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详细调查、整理分析、明确收集到的云南蔬菜资源的种类及利用价值,为制定云南蔬菜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方法】采用查阅资料、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多种形式座谈、关键人物访谈和室内分析等方法,对云南境内的蔬菜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云南蔬菜种类多,涉及的蔬菜种类151种(亚种、变种),隶属37个科;蔬菜的利用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蔬菜食用的部位分为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菜类,食用的方法包括生食和熟食(炒、煎、蒸、腌、套炸、包烧、染制);蔬菜资源现阶段面临的严峻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结论】基本掌握了云南蔬菜资源分布的种类,涵盖了根菜类、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葱蒜类、叶菜类、薯芋类、水生类、多年生及杂类、芳香类、野菜类等常见的14大类,为云南蔬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酸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酸角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其果实营养丰富,可用作多种用途,具有很好的食品工业前景。与其他经济类果树相比,酸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酸角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本文首先从酸角的起源与分布、全球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优良品种的常规选育等方面介绍了酸角种质资源及创新利用现状;随后通过对酸角形态学研究、生态因子对其形态变异的影响以及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了酸角遗传多样性研究取得的进展,并概括了分子标记技术在酸角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酸角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标准及规范进行探讨,并就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今后酸角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云南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881份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表型多样性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拓宽栽培稻的遗传基础及选育高原特色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81份云南16个州(市)的水稻种质为材料,测定其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剑叶长、剑叶宽、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谷粒长、谷粒宽和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通过计算各农艺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并对种质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最后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D值,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筛选综合评价指标。【结果】881份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1.9378~2.0973,其中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有效穗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小;12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92%~43.01%,其中谷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二次枝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云南16个州(市)881份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6513~2.0040,其中,普洱市、红河州、临沧市、玉溪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曲靖市和文山州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在1.900以上。在欧式距离2.2处881份云南水稻种质材料可分为八大类群,其中,第Ⅶ类群综合性状最差,第Ⅷ类群综合性状最优,聚类分析结果与种质来源地无明显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81份水稻种质资源中凤仪白谷(保山市)、陆引46号(普洱市)及白霉谷(临沧市)的综合性状较好。穗长、谷粒长、谷粒宽、二次枝梗数和剑叶宽5个农艺性状对综合评价D值影响显著(F为1814.654),可作为云南水稻种质综合评价的指标。【结论】云南水稻种质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筛选出的凤仪白谷(保山市)、陆引46号(普洱市)及白霉谷(临沧市)可为水稻育种提供优良的亲本或中间材料。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表型多样性 综合评价 云南


利用SSR标记构建云南苦荞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苦荞是粮药兼备的重要作物,云南是苦荞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其种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很丰富。本研究为了将云南苦荞种质资源中的优良基因快速用于中国苦荞品种改良,利用SSR分子标记对48份云南苦荞种质资源进行分子身份证构建。结果表明,从分别在苦荞染色体上的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5对多态性引物,并用扩增48份云南苦荞种质资源,检测到161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在2~5之间,平均为2.48个。Nei's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101~0.693,平均值为0.508。引物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041~0.500,平均为0.340。在多样性研究基础上,根据引物的等位基因数确定15对引物(Fes1326, BM06, BM28, BM38, BM43, BM53, BM55, BM56, BM62, BM66,BM68, BM69, BM71, BM74和BM76)组合,并用于构建48份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可有效区分各品种。本研究结果为云南苦荞种植资源鉴定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5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云南水稻育种中的利用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Pi9等5个抗稻瘟病主效基因在云南省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利用状况,明确种质资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本研究用4个分子标记对云南省80年代以来育成的60个推广品种和23份优异地方稻种的Pik-h、Pi2、Pi9、Pi5抗稻瘟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检测,并对抗稻瘟病基因Pita第二编码区功能位点碱基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Pik-h、Pi5、Pita在地方品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分别为65.22%、52.17%和43.48%,而Pi9和Pi2极少或未出现;现代育成推广品种中Pik-h、Pi5、Pi9、Pita频率分别为70%,38.33%,33.33%和11.67%,仅1个品种携带Pi2基因;一个品种一般携带5个基因中的0~3个;根据基因组合,可将83个品种归为14种基因型,现代育成品种具有14种,其中Pik-h、(Pik-h)-Pi5、(Pik-h)-Pi9等组合是优势类型;地方品种具有14种基因组合中的9种,2000年后审定品种中不携带或只携带1个基因的品种比例有所增加,且集中在Pik-h,比例高达此类品种的57.89%,抗性基因单一化严重,易造成成批品种抗性丧失。


国内余甘子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热带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余甘子作为药食同源和有着优良加工性能的野果,目前越来越受民众和研究人员的重视。相关学者已对余甘子营养药理成份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针对目前余甘子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情况和种质资源的创新改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今后余甘子应加强新品种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野生资源,并加强优质资源保存研究,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开展余甘子优质品种的选育。


南方地区栽培的花椒种质资源评价
《云南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以花椒为研究对象,研究评价了不同地理种源的花椒植物学和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在心皮数和果实颜色等植物学性状方面,不同地理种源的花椒和青椒都无太大的差别,认为地理上的空间差异并未改变其植物学遗传特性,所表现的果实颜色和心皮数的极小差异是气候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造成;而不同地理种源的花椒和青椒种子及果皮千粒重表现差异较大,认为可能是气候环境和栽培管护条件的不同造成;青椒种子千粒重较花椒低是采收时果实成熟度不同造成的,青椒果皮千粒重较花椒略高是栽培管理水平和果大的特性表现。


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标记对来自菲律宾、云南、海南等6个地方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及形态标记聚类分析,为木薯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促进云南木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脉色,达85.5%;其次是结薯集中度,为75.76%;最小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9.33%;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5.64;最小的是烂根情况,为2.58,平均为5.34;总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距离为0~1.22,平均为0.80,试验材料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差异大,并在欧氏距离1.00处可将50份木薯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第Ⅰ类包括33份材料,此类筛选出淀粉含量较高的有9份,鲜薯产量较高的8份,其中淀粉含量最高的是SC11,达36.7%,且叶片较特殊;第Ⅱ类包括12份材料,此类淀粉含量较低,鲜薯产量较高的有3份;第Ⅲ类包括2份材料,以鲜薯产量较高为主;第Ⅳ类材料F876,淀粉含量相对高,鲜薯产量最高,分别是29.78%和238.5t/hm2;第Ⅴ类材料GR024-7,鲜薯产量相对较高,达145.5t/hm2;第Ⅵ类材料为H502;亲缘关系最近的为S4和E361,其次是F556和F821,与其他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是F876、GR024-7和H502,且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性状相似。


135份国外藜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引自国外的135份藜麦种质资源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数量和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以及特异种质筛选。结果表明,该批藜麦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的7个数量性状依次为产量(57.8%)、单株粒重(57.4%)、茎粗(27.6%)、千粒重(22.5%)、株高(21.9%)、主花序长(19.4%)和生育期(13.9%);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的8个质量性状依次为主花序色(1.44)、籽粒色(1.43)、茎色(1.38)、籽粒形状(0.88)、幼苗心叶叶色(0.79)、主花序形状(0.78)、籽粒光泽(0.63)和子叶颜色(0.08);藜麦产量与千粒重、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的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6.537%,第1主成分主要与株型、花序型和生育期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植株和花序颜色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籽粒大小、形状有关,第5主成分主要与籽粒颜色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7.5时将135份藜麦种质划分为6类,其中第Ⅱ类群产量最高;有31份特异种质具有早熟、矮秆、粗秆、大粒、长花序、结实率好和产量高等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