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泸定百合种质资源及表型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的泸定百合资源状况。【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并对采集到的20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泸定百合资源以滇东北昭通、滇东曲靖最丰富,滇中昆明、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和滇西保山次之,滇西北地区最少,仅见于金沙江河谷地带,而滇西南地区普洱、临沧未见分布。泸定百合的14个表型性状居群间F值为2. 18~19. 10,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 58%,居群间变异(59. 5%)大于居群内变异(19. 76%)。20个野生居群在聚类树上可划分为2大支,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性。【结论】泸定百合在云南省境内分布范围广泛,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


云南泸定百合种质资源及表型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的泸定百合资源状况.[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并对采集到的20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泸定百合资源以滇东北昭通、滇东曲靖最丰富,滇中昆明、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和滇西保山次之,滇西北地区最少,仅见于金沙江河谷地带,而滇西南地区普洱、临沧未见分布.泸定百合的14个表型性状居群间F值为2. 18~19. 10,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 58%,居群间变异(59. 5%)大于居群内变异(19. 76%).20个野生居群在聚类树上可划分为2大支,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性.[结论]泸定百合在云南省境内分布范围广泛,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


不同来源地的余甘子果实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准确评价余甘子野生种质资源,指导云南余甘子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发展,采集云南和广西来源的11份余甘子种质,同质园条件下对其果实总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等组分进行测定,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及聚类分析法比较了11份种质的果实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质余甘子果实中的总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为64.5~227.08 mg/100 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1.83%~41.35%;味觉氨基酸评价结果表明余甘子果实总糖含量与氨基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鲜味类氨基酸与苦味类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含量间相关极显著(P<0.01),甜味类氨基酸与苦味类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含量间相关显著(P<0.05),苦味类氨基酸与药用氨基酸含量间相关极显著(P<0.01);从氨基酸含量差异的角度可将11份余甘子材料分为3大类。余甘子氨基酸组成多样性丰富,氨基酸组成与风味关系密切,提示余甘子种质创新应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定向诱导或选育。


云南菜食花植物资源与食花文化调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摸清云南省菜食花植物资源种类、自然分布与食用地区、食用方法等土著知识,对云南省16个地州102个县(市)农贸市场、地方菜餐馆、民间食花者进行了访问调查,对菜食花植物进行了植物学实地鉴定。调查到云南省菜食花植物140种,隶属52科108属,其中木本植物82种,草本植物58种;人工栽培76种,人工驯化栽培14种,野生资源50种。首次报道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Franch.)Rehder)、滇海水仙花(Primula pseudodenticulata Pax)、长毛黄葵(Abelmoschus crinitus Wall.)、尖叶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lytum var.openshawianum(Rehd.et Wils.)Chamb.)、大纽子花(Vallaris indecora(Baill.)Tsiang et P.T.Li)、大花虫豆(Cajanus grandiflorus(Benth.ex Baker)Maesen Vaniot der Maesen)、须弥葛(Pueraria wallichii DC.)、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等9种植物的花可以做菜食用。菜食花植物自然分布区与食用地区并非完全重叠,食用地区一般分布有该植物,而分布有该植物的地区不一定食用;食用种类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点,与食花植物丰富度和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关系;食花习俗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主要体现食花的种类和烹饪口味上。不同菜食花食用的部位不同,烹饪方式也呈多样化。本文针对食用花传统文化的消失与野生菜食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云南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挖掘果桑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材料,为创建新型果桑种质资源打下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搜集云南地区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优选出10份性状特异的野生桑树资源,并进行桑叶营养成分、主要经济性状、种子萌芽率和挂果性状等调查分析。【结果】在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有2份资源开雄花,雄花花序特长,易收集花粉,可作为育种的父本;1份资源为广东桑,挂果性强,果大且成熟整齐,可直接应用;1份资源为蒙桑,桑果虽小,但结果多,且结实率和发芽率高,是抗旱砧木选育的理想资源;其余6份资源为长果桑,果大且长、挂果能力强、生长势强劲,可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长果型果叶两用新品种。【结论】供试的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作为可多元化开发利用果桑的基础品种,应选择适宜地区栽植,或进一步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材料。


云南景洪市普洱古茶树茶叶生化指标分析与特异资源筛选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古茶树优异特异种质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以云南景洪市20个代表茶区的50份古茶树(普洱茶C.sinnensis var.assamica)为研究材料,取其春梢一芽二叶做蒸青固样,进行生化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质量分数测定。根据4项常规指标分析,对50份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优异特异性资源。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茶多酚29.02%~44.02%、氨基酸1.95%~5.20%、咖啡碱2.37%~5.17%、水浸出物42.82%~62.85%。变异系数分别为茶多酚10.97、氨基酸21.15、咖啡碱16.49、水浸出物5.60。有25份为优异特异资源,其中11份研究材料的茶多酚质量分数>40%,为高茶多酚资源;14份研究材料的氨基酸质量分数>3.30%,为高氨基酸资源,其中2份研究材料是高茶多酚高氨基酸茶树资源,分别为JH-049和JH-059。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古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更多种质资源信息和科学依据。


怒江地方花魔芋资源增产性与抗病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对怒江地方花魔芋资源的增产性(生育期、重量增长率、繁殖倍数)和软腐病抗性进行了试验观察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受干旱影响下,怒江花魔芋试验材料生育期157~163 d,平均为160.68 d,重量增长率(膨胀率)为49.58%,繁殖倍数为4.77,生育期比对照材料(永胜花魔芋)长0.84 d、重量增长率高3.29个百分点、繁殖倍数高0.25倍,表明怒江花魔芋增产性比对照稍强。怒江花魔芋试验材料茎干离体接种24 h病斑长为6.92 cm,比对照短2.02 cm,接种48 h后无区别;叶片离体接种24 h病斑面积为0.46 cm~2,比对照材料(富源花魔芋)小0.45 cm~2,接种48 h为4.03 cm~2,比对照材料小2.61 cm~2,表明怒江花魔芋对软腐病病原菌敏感,无抗病能力,但耐病性比对照材料强。试验结果可以为怒江花魔芋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蓖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蓖麻Ricinus communi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揭示蓖麻优异种质的特性及分布规律,为蓖麻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内外引进的40份蓖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0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分析了蓖麻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40份资源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类群Ⅰ为选育大果穗亲本材料;类群Ⅱ为大粒型具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类群Ⅲ为分枝多、蒴果多,小粒型材料;类群Ⅳ为丰产性较好,选育高产的目标亲本;类群Ⅴ为大穗、大粒型双重选育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将蓖麻的13个数量性状指标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06%;在影响蓖麻单株产量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主穗位高,其次是单株有效蒴果数、主穗蒴果数、百粒质量和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依据这些性状可以对种质资源进行早期间接评价选择。【结论】所引进的蓖麻种质类型丰富、资源间的性状差异各具特点,可作为优异种质材料供将来选育种利用。


红外光谱对三七及其野生近缘种亲缘关系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近缘种在丰富种质资源以及改善栽培物种品质产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三七及其野生近缘种亲缘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三七的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采集三七及其4个野生近缘种(珠子参、屏边三七、越南人参、羽叶三七)、三七总皂苷标准品红外光谱,将三七及其野生近缘种红外光谱进行自动基线校正、平滑、纵坐标归一化、二阶导数预处理,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进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三七与三七总皂苷标准品红外光谱在3 400,2 930,1 635,1 385,1 075,927 cm~(-1)等附近存在多个共有峰,推测这些共有峰强度与皂苷含量之间有一定关系;三七及其野生近缘种原始光谱较为相似,存在C-H,C=O,O—H,C—N,C—O等官能团吸收峰,不同物种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指纹区(1 800~500 cm~(-1))具有较大差异,如1 385和784 cm~(-1)等特征吸收峰差异明显;选取指纹区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通过比对两种方法的3D得分图,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物种的区分效果优于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数据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三七与越南人参、珠子参亲缘关系较近,与屏边三七、羽叶三七亲缘关系较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能有效对三七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同时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三七 野生近缘种 亲缘关系 种质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