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在物理图谱上的锚定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目前国际上已确认并在期刊上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有43个,其中38个已被定位,即:在第2号染色体上有1个,bph13(t)-1;在3号染色体上有5个,分别是bph11、bph13(t)-2、bph14、bph19(t)-1和bph31(t)-1;在第4号染色体上有15个,分别是Bph6、Bph12(t)、bph12、Bph15、Bph17、bph18(t)、Bph20(t)、bph22(t)、bph23(t)、Bph24(t)、Bph27(t)、Bph30、Bph31(t)-2、Bph33、Bph34;在第6号染色体上有6个,分别是Bph3、bph4、bph20(t)/bph25(t)、Bph25、bph29、Bph32;在10号染色体上有1个,bph21(t)/bph26(t);在第11号染色体上有1个,Bph28;在第12号染色体上有9个,分别是Bph1、bph2、bph7、Bph9、Bph10、Bph18(t)、bph19(t)-2、Bph21(t)、Bph26。利用在Gramene网站上公布的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我们将该物理图锚定在NipponBare的序列图Gramene注释的NipponBare序列2009上,并将上述38个抗褐飞虱基因锚定在其物理图的38个基因座上。
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在中日韩粳稻中的分布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2 350份来源中国、日本和韩国粳稻品种(系)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的分布,利用2个KASP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检测,605份材料表现有利,1 732份不利,7份为杂合,6份不确定。在有利、不利和杂合三个群体中分别随机选取316份、101份和7份材料,对Pita基因功能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有利群体中KASP检测结果准确率为95.89%,不利群体100%,2个KASP分子标记可以用来联合检测水稻种质资源的Pita抗性基因。根据KASP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中国北方地方稻种中仅0.69%品种携带Pita抗性基因,在中国13个省区市育成品种(系)和日本韩国外来稻种中均有一定的分布,频率7.02%~55.81%,表明Pita基因在东亚地区范围内均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各地区应用程度相差较大,其中中国吉林、辽宁、宁夏、浙江四省地区较高。通过415份材料Pita基因功能片段609个碱基序列的比较,仅发现3个变异位点(第2 388位,第2 752位,第2 766位)和4种基因单倍型,其中抗性基因仅一种单倍型(H1),感病基因有三种单倍型(H2, H3, H4),H2为优势单倍型(84.84%)。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和利用中日韩地区稻种资源和品种布局提供了依据。
SSⅢa基因在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的遗传变异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对云南省高抗性淀粉特种稻品系及功米系列品种进行SSⅢa基因已报道剪接位点SNP检测,结果显示,云南省高抗性淀粉材料未出现已报道的剪接位点SNP突变.进一步对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SSⅢa基因的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共发现SNP遗传变异位点59个,插入缺失变异位点6个.其中,分布于基因编码区域的SNP位点18个,非同义变异12个.分析这些非同义变异位点在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云南省地方对照品种的差异,结果显示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对照品种的差异,主要为籼粳稻之间的差异,只有功米2号存在SNP特异性变异.
不同调控措施对个旧矿区水稻土As修复及水稻As累积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钝化剂A1(蛭石+硫酸亚铁),A2(纳米活性炭+硅钾钙镁肥)、A3(火山石+钙镁磷肥+有机肥)和B1(叶面硅肥)单一和联合7种不同的调控处理(A1、A2、A3、B1、A1B1、A2B1、A3B1)对云南省个旧矿区稻田A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对稻米As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土壤钝化剂后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A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联合调控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处理;不同处理对水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A1B1、A2B1、A3B1 3种联合调控处理后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8.0%、27.2%和29.7%,联合调控增产效果较单一好;不同处理水稻根系、茎叶、糙米中As含量和无机As含量都有不同的程度的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糙米中As含量和无机As含量分别降低60.3%和77.1%,效果较其它处理好;不同钝化剂处理下,根系到茎叶、茎叶到糙米、根系到糙米的转运系数都明显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效果较其它处理优.综上,采用土壤钝化-农艺联合调控措施,即基施蛭石和硫酸亚铁联合钝化剂,同时在水稻灌浆期和抽穗期喷施叶面硅肥(A2B1),能有效修复个旧矿区As污染土壤,有效降低糙米中As的含量和无机As含量,有效提高矿区稻米安全质量,该项技术可在As污染的农田推广应用.
低温与氮肥耦合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氮素营养对缓解水稻耐冷性的生理调节机理.[方法]以水稻近等基因系耐冷氮高效I16和冷敏氮低效I67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与4个氮肥水平(10、20、40、60 mg· L-1)耦合对水稻根、叶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结果]在相同生育期及氮水平下,低温处理使根叶中POD、CAT、SOD活性和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叶片各指标变化幅度高于根系.在常温条件下,根叶各生理指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低温胁迫下,MDA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其他指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I16根叶的POD、CAT、SOD、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低温中氮、低温高氮耦合效应分别为正、负效应,而MDA则分别为负、正效应.I67根叶的POD、CAT、SOD、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低温中氮或低温高氮耦合效应均为正效应,MDA效应与I16一致.[结论]在低温条件下,适宜氮肥能够促进根、叶中POD、CAT、SOD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升,降低MDA含量,这是施氮增强水稻耐冷性的内在机理之一.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大米中水溶性糖含量
《中国粮油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大米中水溶性糖的测定方法.大米中的水溶性糖用热水提取,乙酸锌、亚铁氰化钾溶液沉淀,经盐酸水解后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结果 表明,在3,5二硝基水杨试剂用量1.0 mL,沸水浴加热6 min,540 nm波长条件下进行测定,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0.968 2X+0.014 4,相关系数R2=0.999 6,在0.1%、0.5%和2.0%三个标准添加浓度下,水溶性糖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1.9% ~98.3%,相对标准偏差为2.68% ~ 2.79%,方法检出限为0.003%.该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快速,有应用价值.10份不同品种大米水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为0.12% ~1.95%.
关键词: 大米 水溶性糖 3,5-二硝基水杨酸 比色法 测定
SSIIIa基因在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的遗传变异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对云南省高抗性淀粉特种稻品系及功米系列品种进行SSIIIa基因已报道剪接位点SNP检测,结果显示,云南省高抗性淀粉材料未出现已报道的剪接位点SNP突变.进一步对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SSIIIa基因的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共发现SNP遗传变异位点59个,插入缺失变异位点6个.其中,分布于基因编码区域的SNP位点18个,非同义变异12个.分析这些非同义变异位点在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云南省地方对照品种的差异,结果显示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对照品种的差异,主要为籼粳稻之间的差异,只有功米2号存在SNP特异性变异.
低温与氮耦合对水稻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耐冷氮高效水稻材料内源激素代谢特点,以阐明氮营养对提高水稻耐冷性的调节机理.[方法]以水稻近等基因系耐冷氮高效I16和冷敏氮低效I67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与4个氮肥水平(10,20,40和60 mg/L)耦合对水稻根、叶中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随水稻生育进程,根和叶中IAA、CTK、G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ABA含量在成熟期达峰值.水稻根和叶中IAA、CTK、GA含量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升高,ABA则相反;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低温抑制IAA、CTK、GA合成,促进ABA升高,4种激素含量呈现I16高于I67,叶高于根.低温与中氮耦合对水稻根和叶中IAA、CTK、GA的调控为正效应,低温与高氮耦合调控ABA为负效应,中氮可使水稻维持较高内源激素含量,这是增强水稻耐冷性的内在机理之一.[结论]在低温和氮肥耦合下,维持根叶中较高的IAA、CTK、GA、ABA含量,以及施氮对根、叶激素耦合效应的差异,是引起水稻耐冷性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的重要生理调节因素.
不同水稻生育期络合型含铁材料对土壤砷的固化作用及稻米安全性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研究络合型含铁材料对土壤中砷的固化效果及其对稻米质量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云南省不同砷背景值土壤,设置添加不同浓度络合型含铁材料的盆栽试验,采用土壤砷形态分级连续浸提法测定水稻生长不同时期的土壤中砷形态的变化,并监测水稻成熟后籽粒中砷的含量。结果高砷风险组土壤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和可氧化态砷,随着水稻的生长含量出现变化,其中酸可提取态砷和可还原态砷的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一般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达到峰值,但高砷风险试验组中土壤残渣态砷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低砷风险组土壤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和可氧化态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孕穗期或抽穗期时含量最高;且土壤残渣态砷的含量随含铁材料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添加络合型含铁材料浓度为0.10 g·kg~(-1)可以控制低砷风险土壤有效态砷在水稻生育期内的变化,且有降低的趋势,同时可以有效增加残渣态砷的含量,对砷的固化效果明显。且稻米籽粒中砷含量最低,但单独使用含铁材料对稻米籽粒砷含量的降低作用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