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梢腐病致病菌甘蔗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甘蔗梢腐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明确云南甘蔗梢腐病病原种类,从云南开远和孟连采集甘蔗梢腐病样品33份,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S1和FS2,提取其DNA;利用转录延长因子基因(EF-1α)、微管蛋白基因(TUB2)、聚合酶基因(RPB2)引物序列对分离到菌株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清晰明亮条带;将产物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FS1和FS2的EF-1α序列、TUB2序列和RPB2序列与Fusarium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TUB2(登录号MT011039.1)和RPB2(登录号MW238849.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同时通过MEGA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建立菌株FS1和FS2的系统发育树,发现FS1、FS2与F. sacchari均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根据菌株FS1和FS2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sacchari。用F. sacchari孢子接种‘云蔗08-1609’,接种7 d叶片出现退绿和叶片黄化症状;将接种发病叶片进行再次分离和测序,分离到菌株EF-1α序列与F.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研究表明,F. sacchari为开远和孟连引起梢腐病的致病菌。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镰刀菌 分离 鉴定 PCR扩增 系统发育分析


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细菌群落特征
《生态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系微生物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与入侵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本地豆科和外来豆科的根系内细菌群落特征的认识并不清楚。以干热河谷本地种山合欢和外来种银合欢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控制培养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山合欢和银合欢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内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在整个培养期间银合欢的株高和枯叶生物量显著高于山合欢,银合欢的叶片氮磷比、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在培养80天后也显著高于山合欢。(2)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内细菌的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山合欢和银合欢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山合欢的厚壁菌门和髌骨细菌门显著高于银合欢,而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显著低于银合欢;在属水平上,银合欢的中慢生根瘤菌属、Pseudolabrys属、链霉菌属显著高于山合欢,但其慢生根瘤菌属、类芽胞杆菌属、新鞘脂菌属、柯克斯体属、Saccharimonadaceae属显著低于山合欢。(3)植物、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根系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的影响,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内细菌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4)代谢是根内细菌群落最主要的功能,在所有处理中约占80%,在培养80天后,细胞生长和死亡、膜运输、碳水化合物代谢、萜类和酮类化合物代谢4个子功能在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中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山合欢和银合欢的生长特性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未来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这种差异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种内变异
《广西植物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是云南香格里拉市的特有“极危”植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著名的高山花卉和重要的十倍体月季种质资源,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为了澄清中甸刺玫种内表型变异的遗传背景,该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0个不同表型的中甸刺玫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甸刺玫的基因组序列长157 173~157 261 bp,植株间仅相差88 bp,共编码132个功能基因,主要为与光合作用和自我复制相关的基因。全部基因共由27 155个密码子编码,以A-和U-为末端的密码子较常见。(2)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共鉴定出36个重复序列和7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后者大部分为单核苷酸SSRs,主要位于大单拷贝(LSC)区的基因间隔区。(3)中甸刺玫种内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28±0.027,核酸多态性(Pi)为0.000 12;位于LSC的petN-trnD、psaA-ycf3等基因间隔区,以及rps16和ycf1等基因的核酸多态性相对较高;不同表型的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间在结构上不存在大片段或基因的逆转或者丢失。该研究结果表明,中甸刺玫种内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序列和结构等方面均高度保守,其种内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并非由叶绿体基因组变异而引起。
关键词: 中甸刺玫 叶绿体基因组 比较基因组 简单重复序列 核酸多态性 密码子偏好


基于多光谱成像的颜色特征在水稻种子活力检测上的应用
《杂交水稻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水稻种子活力对种子质量和稻谷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有的种子活力检测方法以发芽试验为主,属于破坏性的方法。为了弥补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以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人工加速老化处理0、5、10和20 d,以获得不同活力梯度的种子,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采集水稻种子多光谱图像和颜色特征数据,研究基于多光谱成像中颜色特征和nCDA(归一化典型判别分析)图像中的CIELab色空间值,用于评估水稻种子活力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老化处理后,6个水稻品种的种子发芽时间整体延长,种子活力整体下降;6个品种的多光谱成像中CIELab值变化均不明显,且与种子活力指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多光谱图像经nCDA转化后,nCDA能够将不同老化时间的种子进行区分,且nCDA图像中的CIELab a*、CIELab b*与4个活力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CIELab a*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59 3、-0.651 5、-0.661 7,表明基于多光谱图像的CIELab色空间颜色特征值在种子活力检测中具有应用潜力。


中国花生品种保护与登记现状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花生种业的有序发展,分析我国花生品种保护与登记现状,利用品种权公告和种业大数据平台,收集、整理、校验和汇总有关材料,从年际变化、申请主体和申请省份等不同角度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共受理花生新品种保护申请684个,其中,295个品种处于品种权保护阶段,333个品种处于申请保护阶段,22个品种因不具备品种一致性、稳定性或特异性被驳回申请;116个单位或个人作为申请人提交过品种保护申请,其中,科研院所申请数量最多,平均每个单位申请品种为10个;近3年来,授权品种的审查时长在19个月左右。2017年5月-2022年12月,我国共登记花生品种1163个,其中有效登记1144个,撤销登记19个;高校登记数量最多。河南省是品种登记数量、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量最多的省份。1163个登记品种中,有675个品种未申请品种权保护,约占58.04%。我国花生育种呈现主产省份优势,以科研院所为主要育种主体,建议充分利用花生选育优势,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花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花生品种保护与登记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育种人“重登记、轻保护”的倾向,建议加强新品种权保护政策宣讲工作,引导育种人提高品种保护意识;品种的真实性核查对于花生种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议登记部门将品种真实性鉴定工作前移,优化审查监管流程;此外,品种保护和登记制度面临新形势,随着实质性派生品种(EDV)、生物育种相关制度的相继试点实施,建议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制修订相关办法和指南,以适应育种新形势。
关键词: 花生 植物品种保护(PVP) 品种登记 现状分析


氮磷钾配施对木薯饲用产量的动态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氮、磷、钾配施对木薯不同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为木薯规范化施肥和保障木薯粮饲化原料供应提供依据。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量不同时间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进行肥效互作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筛选出最优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时间点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不同。氮素在木薯茎叶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钾素对地下块根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木薯对磷素的吸收较为稳定,植后3~8个月,施入中低水平的磷均能保证生长所需。收获全株木薯或地上部分饲用应补充充足的氮素,氮肥用量75~150 kg/hm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后8个月,木薯的生长逐渐由地上部分转向地下部分,继续维持较高生物量需补充适量的钾肥,N2P2K1(N 150 kg/hm2,P 150 kg/hm2,K 150 kg/hm2)处理具有最高的增产率(较空白处理增产27.02%)。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鲜薯产量的影响不同,且不同时间影响也不同。收获木薯块根饲用应在植后6~8个月,补充钾肥150~450 kg/hm2更有利于提高木薯产量。氮肥虽能促进木薯茎叶生长,但后期高氮不利于块根淀粉积累,在木薯饲用的施肥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生产目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二倍体和四倍体马铃薯StGAox基因鉴定与比较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赤霉素氧化酶GAox包括GA20氧化酶(GA20ox)、GA2氧化酶(GA2ox)和GA3氧化酶(GA3ox),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生物合成的关键调控酶,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对胁迫的响应息息相关。从二倍体和四倍体马铃薯全基因组中鉴定StGAox基因家族成员,比较分析不同倍性的马铃薯中该基因家族的进化模式,为马铃薯StGAox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基于3个二倍体和3个四倍体马铃薯全基因组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tGA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比较分析不同倍性的马铃薯中该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关系、基因复制模式、亚细胞定位、顺式作用元件、匍匐茎中的表达模式。【结果】二倍体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group Phureja DM1-3 516 R44 (DM)、S. chacoense M6 (M6)和S. tuberosum group Tuberosum RH89-039-16 (RH)分别鉴定到35、26和56个GAox同源基因,四倍体马铃薯品种大西洋(cv. Atlantic,Atl)、合作88 (cv. Cooperation-88,C88)和cv. Otava (Ot)分别鉴定到99、133和105个同源基因,在12或24或48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其编码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骨架及叶绿体中;通过对二倍体和四倍体马铃薯、番茄和拟南芥的比较进化分析将其分为3个亚族GA20ox、GA3ox和GA2ox,同一亚族具有相似的蛋白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共线性分析发现6种马铃薯StGAox存在不同程度的易位;在基因复制方面,与二倍体马铃薯DM比较,四倍体马铃薯Atl、C88和Ot中分别有72、117、95个StGAox基因属于共线性基因,二倍体马铃薯M6和RH中分别有21和51个共线性基因;顺式元件分析表明,胁迫相关的CAAT-box、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TATA-box、植物激素相关的CGTCA-motif、ERE和TGACG-motif、光反应相关的Box 4和G-box的数量最多;StGAox在匍匐茎中表达模式不同,大多数StGAox基因TPM值均小于20,31个StGAox基因仅在膨大匍匐茎中有表达,12个基因在膨大匍匐茎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顶端弯钩状匍匐茎。【结论】二倍体和四倍体马铃薯中共鉴定到454个GAox基因,揭示了不同倍性的马铃薯GAox家族基因结构、基序组成、染色体分布、基因复制模式和匍匐茎中的表达谱。
关键词: 马铃薯 倍性 赤霉素氧化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复制


钾肥对甘蔗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丰富种群和稀有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防止病原体传播、控制养分循环和促进污染物降解等关键作用,但目前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注较少。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构建生态模型系统评估了不同施钾量(0、75、150、225和300 kg·hm-2)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种群及稀有种群多样性、驱动因素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肥能够显著改变甘蔗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特征,在施钾量为300和225 kg·hm-2时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分别达到最高。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丰富种群集中在几个优势类群中,施钾肥能够极显著改变根际微生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施钾肥条件下土壤脲酶、有机质和过氧化氢酶等是影响细菌和真菌丰富种群与稀有种群群落结构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同时施钾肥对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真菌,对丰富种群的影响大于稀有种群。施钾肥后甘蔗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构建过程主要由确定性过程驱动,细菌群落中异质选择占主导过程,而真菌群落中同质选择占主导过程,同时细菌和真菌丰富种群和稀有种群的群落构建也受确定性过程驱动。综上表明,施钾对甘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增施钾肥有助于增加细菌和真菌丰富种群及稀有种群的多样性,调控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
关键词: 甘蔗 钾肥 根际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丰富种群 微生物稀有种群 群落构建 土壤酶活性


轮作对植烟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及烟叶化学成分影响的Meta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轮作种植模式对植烟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及烟叶化学成分影响,揭示影响烟叶化学品质的关键因子,在Web of Science、Springe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Google Scholar等中英文数据库,以长期定位试验、烟草轮作、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烟叶化学成分为关键词,筛选代表性文章51篇,涉及轮作试验194个,非轮作对照试验51个,提取有效田间数据1008组,通过Meta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轮作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类作物与烟草轮作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等质量指标及提高烟叶钾(42.46%)、糖碱比(40.86%)、烟碱(38.59%)、还原糖(38.59%)和总糖(38.51%)等化学成分指标(P<0.05),使各成分更加协调,其中,以烤烟-禾本科轮作模式的效果最好;化学成分含量还受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1:R2=0.4468,2:R2=0.4673)、有机质含量(1:R2=0.5089,2:R2=0.3674)、酸性磷酸酶活性(1:R2=0.3161,2:R2=0.3850)和微生物Ace指数(1:R2=0.2026,2:R2=0.2660)与烟叶糖碱比(1:R2)和钾含量(2:R2)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烟叶钾含量的主要因素,微生物Ace指数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糖碱比的主要因素。轮作模式对烟草叶片化学成分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禾本科-烟草轮作模式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烟叶的化学成分都有积极的影响。Meta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发现。基于这些结果,建议实施禾本科和烟草轮作制度,以提高烟草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该系统应综合考虑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土壤质量指标,优化烟草生长条件。通过调整轮作制度和土壤管理方法,农民可以在保持烟草质量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产量,从而提高工业产量和效率。
关键词: 烤烟轮作 烟叶化学成分 Meta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