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不同绿肥-玉米轮作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长期施用不同绿肥条件下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西南地区的绿肥选种提供参考依据。依托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择3种绿肥品种,设置4个处理,冬闲+常规施肥(CK)、光叶紫花苕+常规施肥(CV)、肥田萝卜+常规施肥(CR)、黑麦草+常规施肥(CL),分析比较不同绿肥处理玉米产量、玉米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不同绿肥处理下,2018—2023年6年的平均产量表现为CV>CR>CL>CK,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与CK相比,不同绿肥处理2年玉米籽粒平均氮、磷含量CV处理表现得最高,籽粒平均钾含量CL处理最高。秸秆平均氮含量CV处理较CK提升了约36.5%,秸秆平均磷含量CL处理比CK提升了约75%,秸秆平均钾含量CV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2年均值可以看出,CV、CR、CL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升了玉米的籽粒氮、钾含量和秸秆氮、磷、钾含量。与CK相比,各处理2年的平均籽粒氮吸收量提高了1.3%~20.0%,籽粒钾吸收量提高了5.2%~47.9%,籽粒氮吸收效率从2年均值可得出提高了1.5%~20.4%、钾吸收效率2年均值提高了5.0%~52.9%,玉米籽粒吸收量和吸收效率均值表现为CV>CL>CR>CK。综合来看,不同绿肥处理均提升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光叶紫花苕对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肥田萝卜和黑麦草均不同程度提升了土壤的磷、钾含量。因此,在西南地区绿肥选种种植中,选择光叶紫花苕可维持提升玉米产量,且能提高土壤生产力、促进玉米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改善土壤肥力。


咖啡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咖啡富含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与潜在的应用价值.广泛研究表明,咖啡对人类健康有益.经常喝咖啡可以预防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其次,喝咖啡也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痴呆)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然而,对这些效应的潜在机制仍知之甚少.本文从生物碱、酚酸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三类着手,从免疫调节,菌群调节、抑制炎症等多方面着手阐述咖啡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健康效应,为咖啡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助力咖啡的高值化利用.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的稳定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水稻的产量与农艺性状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与品种的适应性密切相关。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往往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本研究旨在评估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的适应性。通过利用AMMI模型,对连续2 a在云南6个不同试点种植的‘云粳37号’及其对照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性状在品种与环境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品种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基于性状的稳定性参数ASV、Di和WAASBi,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株高、剑叶长度和剑叶角度等,这些与产量和株型紧密相关的性状,在4个品种中‘,云粳37号’展现出最佳的稳定性。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对‘云粳37号’的产量和株型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云粳37号’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适宜在云南粳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优质食味 水稻 粳稻 ‘云粳37号’ 稳定性 AMMI模型 农艺性状 稳定性分析 适应性


热带玉米诱导系的培育及诱导效果评估
《玉米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温带单倍体诱导系在我国西南及热带地区难以直接利用的现状,利用3个温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与1个热带抗病玉米自交系YML146杂交构建选育群体,从中选育含有热带种质的单倍体诱导系。在对选育群体自交6代后,初步筛选出36个诱导率较高、抗病性强、花粉量大的诱导系单株。对36个诱导系进行诱导率测定,结果发现,有8个诱导系的诱导率高于对照CAU5,其中,诱导系8号和10号的诱导率分别比对照CAU5高出35.28%和67.82%,均达显著水平。田间诱导试验表明,诱导系8号的诱导率表现稳定、诱导率高、花粉量大,且抗多种玉米病害,将其命名为“云诱8号”,可在我国热带、亚热带玉米育种中加以应用。含热带种质的新诱导系云诱8号的选育,可进一步助力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高效创新利用,提高育种效率。


怒江干热河谷流域小粒咖啡叶部病害病原分离与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流域是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 L.)种植的理想区域,但是咖啡叶部病害的持续发生,对咖啡树的健康、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了有效防控这些病害,本研究采集怒江干热河谷流域不同咖啡种植地的典型病叶样本,对咖啡叶部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通过病原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到7个致病菌株,分别为Lu 11-2、Lu 9-1、Xin 5-2、Xin 7-5、Xin 8-2、Xin 15-2和Lu 23-1,其中Lu 11-2、Lu 9-1、Xin 5-2和Xin 7-5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Xin 15-2和Lu 23-1菌株鉴定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Xin 8-2菌株鉴定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该地区的咖啡叶部病害主要致病菌有3类:链格孢菌、拟盘多毛孢菌和炭疽菌,其中链格孢菌、拟盘多毛孢菌为咖啡褐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炭疽菌为咖啡炭疽病的致病菌。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了解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流域的咖啡叶部病害类型提供科学依据,还为该地区咖啡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对当地的咖啡种植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咖啡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叶部病害 链格孢菌 拟盘多毛孢菌 炭疽菌


基因共表达网络在昆虫学领域的应用
《应用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共表达网络(Geneco-expressionnetwork,GCN)通过分析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分析、调控网络机制的研究等诸多领域。本文首先概述了基因共表达网络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常用的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方法,并进一步综述了基因共表达网络在昆虫发育、环境或生物胁迫的适应机制、昆虫与寄主植物或共生菌的互作机制、物种进化、抗药性以及昆虫传毒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利用基因共表达网络更深层和更广泛地推动昆虫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不同紫外线照射参数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灭活效果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索紫外线照射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 NPV)的灭活方法及效果验证。【方法】比较筛选不同功率、不同照射距离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方法,以照射后病毒感染家蚕的存活率评估灭活效果;结合长链PCR技术对病毒结构糖蛋白P40基因的灭活效果进行分子检测,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灭活病毒粒子的结构形态;最后评价紫外线直接照射家蚕的安全性。【结果】生物学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病毒在60 W紫外线距离40 cm处照射60 min,感染家蚕5 d后的存活率为63.33%,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家蚕存活率45%(P=0.014 2)。相同照射距离,15和30 W紫外线照射时间大于120 min时,存活率高于63.33%。照射距离大于100 cm时,家蚕存活率明显下降,180 min照射组与病毒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8 8)。长链PCR检测显示,5×10~6个/mL低浓度病毒在15 W紫外线距离40 cm照射60 min后,无明显条带出现,而5×10~8个/mL高浓度病毒在相同条件下照射480 min无明显条带出现,后者的病毒粒子形态与正常病毒无明显差别。紫外线直接照射家蚕的安全性实验表明,有薄膜覆盖的家蚕无明显影响,无薄膜覆盖的家蚕在距离40 cm照射10 min和距离100 cm照射30 min,体色开始出现黑化,经过眠期蜕皮后,体色恢复正常并可正常结茧。【结论】紫外线照射Bm NPV的灭活效果与紫外灯功率、照射距离和时间以及病毒浓度有关,随着照射时间增加,灭活病毒感染家蚕的存活率增加,病毒核酸破坏程度越完全。在紫外线照射距离40 cm以上,至少需要照射60 min才能有效灭活低浓度Bm NPV,且对家蚕具有安全性保障。


外引蓝莓品种在滇西北的耐旱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解决高海拔山区蓝莓种植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以11个外引蓝莓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干旱组和浇水组进行对比试验,以评估各品种在自然干旱条件下的耐旱潜力。2021年,对干旱组处理的蓝莓进行叶片形态解剖观测,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不同蓝莓品种的耐旱性,并筛选叶片形态解剖的关键指标。2022年,采用双变量方差分析方法,对比干旱组和浇水组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评估各品种受干旱影响后的生产恢复潜力。结果显示,不同蓝莓品种的耐旱性存在显著差异,11个蓝莓品种耐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密斯蒂’>‘普鲁’>‘双丰’>‘布里吉塔’>‘久比利’>‘蓝丰’>‘盛世’>‘奥尼尔’>‘波尼法西’>‘园蓝’>‘公爵’。通过对10项叶片形态解剖指标的筛选,确定了4个评价蓝莓耐旱性的典型指标,即上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气孔密度。实证分析表明,‘密斯蒂’、‘普鲁’和‘双丰’耐旱性较强,‘波尼法西’、‘园蓝’和‘公爵’耐旱性相对较弱,这一结论与耐旱性评价的结论相符。


砧木对柠檬'云柠1号'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筛选‘云柠1号’柠檬养分高效利用型砧木,于柠檬第1次生理落果期、第2次生理落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分别测定不同砧穗组合柠檬叶片和果实9种矿质元素含量,并在果实成熟后测定果实品质。结果表明,C35和枳壳2种砧木下,‘云柠1号’叶片的N和Zn以及果实的N、P、Mg、Mn、Zn、Cu元素均在生理落果期含量最高,随着果实膨大和成熟其含量逐渐减少。枳壳砧木处理柠檬果实纵径和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C35砧木,果实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结合大、中、微量元素高效吸收利用特性和果实品质,可考虑以枳壳作为‘云柠1号’的砧木,以达到柠檬对矿质元素养分的高效吸收。
关键词: 柠檬 砧木 接穗 矿质元素 养分吸收 果实品质 ‘云柠1号’ 枳壳


异龙湖区浅层地下水NO3--N浓度时空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异龙湖区浅层地下水中NO3-的主要来源、转化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对防治地下水氮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雨季(8月)和2021年旱季(5月)选择异龙湖区农田灌溉井(13个)和居民区生活用水井(10个),共采集46个地下水样品。运用水化学和氮氧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技术并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明确地下水中NO3-的时空分布、转化过程、来源及不同来源氮对地下水NO3-的贡献。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氮浓度和形态均受土地利用和雨旱季变化的影响,农田地下水中氮浓度高于民用地,旱季高于雨季。农用地25%的采样点地下水ρ(NO3--N)超过地下水III类水质要求(GB/T 14848—2017)规定的20 mg·L-1。水土环境对农用地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影响较大,反映和影响地下水氮浓度的关键性因子是水中的EC、pH、DO和温度(t),而土壤碳氮指标对地下水氮浓度影响较弱。硝化作用是异龙湖区地下水中主要的氮转化过程,地下水NO3-主要来源于粪污氮、土壤有机氮、化肥氮,其对民用地和农用地的贡献率分别为46.02%、25.83%、21.49%和35.27%、34.39%、24.57%。因此,改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合理堆置和施用粪肥、控制土壤氮淋失是防治异龙湖区地下水中NO3-污染的重要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