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部分生产性亲本的育种潜力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品种型亲本、云瑞系列创新亲本和常用引进亲本选配35个生产性组合的有性世代为研究材料,分析母本、父本及组合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母本、父本及其不同组合后代的主要性状均表现极显著差异,平均遗传力表现为组合(88.2%)>母本(80.3%)>父本(74.0%);德蔗93-88、云瑞05-189、云瑞05-344、CP84-1198、HOCP93-750、桂糖96-211、云瑞03-11、粤糖00-236、湛蔗92-126、桂糖92-66和云瑞03-72等做母本,科5、云蔗94-343、云瑞03-78、云瑞05-458、Q121和崖城71-374等做父本,后代糖、蔗产量或锤度一般配合力强,可分别作为高产、高糖亲本加以利用;CP84-1198×科5、德蔗93-88×云蔗94-343、云瑞05-189×云瑞03-78和云瑞05-344×云瑞05-458等11个组合糖产量的总配合力均为正效应,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优良组合利用。云瑞05-189、云瑞05-344、云瑞03-11、云瑞03-72、云瑞03-78和云瑞05-458等材料糖产量、蔗茎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为正效应,具备了作为生产性亲本利用的潜力。


混合黑穗病孢子侵染甘蔗品种NCO376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对甘蔗黑穗病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2免疫的甘蔗品种NCO376作为寄主材料,在云南开远蔗区搜集黑穗病孢子,依照浸渍、割苗涂抹、抖黑粉孢子、菌液浇灌等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甘蔗黑穗病菌的侵染实验,针对NCO376的抗性和黑穗病生理小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5×106个孢子/mL的浸渍组试验中对照的侵染率为16%,割苗涂抹侵染率为25.8%,侵染率最高,菌液浇灌侵染率最低为2.5%;清水浸渍组试验中菌液浇灌侵染率为0,割苗涂抹侵染率为13%,抖黑穗孢子侵染率为0。材料NCO376在浸渍组中,割茎涂抹处理侵染率>抖黑穗病孢子处理>对照>菌液浇灌处理;清水浸渍组中,割茎侵染率较高,菌液浇灌和抖黑穗病孢子相对不容易侵染宿主材料。依据标准的浸渍组对照试验,云南开远蔗区可能有新的生理小种存在。


甘蔗绵蚜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甘蔗糖业 》 2011
摘要:甘蔗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糖料作物,甘蔗绵蚜是甘蔗生产上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在明确绵蚜为害规律、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种防治措施的应用概况及其发展前景,为绵蚜的综合管理提供新思维。


甘蔗根尖染色体制片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是异源多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多、体积小,染色体制片困难,导致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缓慢。以分裂旺盛的甘蔗根尖为材料,对不同采样时间、预处理方法、解离时间、染色方法等各技术环节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条件下,于15:00进行采样,饱和对二氯苯与0.002mol/L8-羟基喹啉等体积混合液室温预处理4~4.5h,1mol/LHCl与45%乙酸等体积混合液于60℃水浴锅解离8min后,用改良苯酚卡宝品红进行涂片滴染,所获得的染色体制片效果最好。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甘蔗SRAP-PCR反应体系
《中国糖料 》 2011
摘要:利用正交设计L16(45)对甘蔗SRAP-PCR反应体系的五大因素(Mg2+、dNTPs、引物、模板DNA、Taq酶)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得到如下结论:各因素水平变化对PCR反应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Mg2+、dNTPs、引物、Taq酶和模板DNA;通过对各因素进行筛选,建立甘蔗SRAP-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L)为:dNTPs 0.25 mmol/L、引物0.1μmol/L、Mg2+2.5 mmol/L、Taq酶0.25U和模板DNA 60 ng。


氨基酸复合微肥对甘蔗产质量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氨基酸复合微肥对甘蔗产量、品质及土壤残留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分别应用氨基酸复合微肥500倍稀释液浸种和拌种处理甘蔗种苗,甘蔗生长前期以喷施清水处理为对照,氨基酸复合微肥500倍稀释液进行叶面喷施与沟施。结果表明,氨基酸复合微肥能够促进甘蔗的生长,施用氨基酸复合微肥甘蔗出苗率与分蘖率显著高于对照。施用氨基酸复合微肥的增产增糖效果明显,喷施与沟施较对照分别增产甘蔗19.3%和8.5%,产糖量分别提高14.9%和10.6%。此外,施用氨基酸复合微肥对土壤有效Mn、有效Zn和有效B的供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育种潜力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1 CSCD
摘要:【目的】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甘蔗组合或种质,以扩大甘蔗遗传种质血缘,提高甘蔗育种效率。【方法】以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10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及其与栽培种杂交组配的17个组合有性世代群体为研究材料,应用R软件统计分析其株高、茎径、有效茎数、锤度、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6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结果】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父本)对其杂交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蔗茎产量的改变,对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为产量性状的变化,而双亲对后代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在锤度、茎径、株高、有效茎数4个性状。在亲本及所配组合中,以不同组合方式对后代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父本,母本影响相对较小。湿热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蔗茎产量的配合力表现突出,尤其是云割82-114、瑞割06-7-3,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种质。半湿润半干燥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的锤度表现出极高的配合力,尤其是云割83-174、云割83-160和云南1号,可作为高糖育种的优良种质。粤糖93-159×云割82-114、CP65-357×瑞割06-7-3和CP77-1776×云割82-114等3个组合的蔗糖、蔗茎产量和锤度特殊配合力均为正效应,是高糖、高产优良组合,应重点利用。【结论】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的蔗茎产量、蔗糖分遗传潜力表现不尽相同,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多种类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创新种质,培育新型亲本,尽可能地丰富甘蔗育种遗传基础。


特早熟特高糖优良甘蔗新品系云蔗02-588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蔗02-588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系。多年多次试验,该品系10月份平均蔗糖分可达13.99%,全期(11~3月)平均蔗糖分达17.26%,最高蔗糖分可达20.97%,早熟、高糖种性十分突出。该品系兼具有效茎多、宿根性强,高抗黑穗病和脱叶性好等优良性状。可在蔗区热量充足、水肥条件好的蔗地作为特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应用,同时可作为特早熟、特高糖基因源杂交利用。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甘蔗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云南75-1-2远缘杂交,ROC25与远缘杂交后代云野02-356进行回交,分别获得F1和BC1群体;利用R软件,分析了2个群体全部真实性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品质性状广义遗传力高,正态分布特性明显,品质性状间显著正相关;F1含糖量和纤维含量高于商业亲本,但甘蔗蔗糖分、蔗汁糖分、蔗汁锤度和简纯度等性状劣于商业亲本;BC1除含糖量高于双亲外,其他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主要性状均优于F1,后代性状恢复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