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调查
《中国蚕业 》 2017
摘要: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通过将每份家蚕品种资源的转青卵取4个1/2卵圈的蚕卵作为一区,蚕卵孵化后进行混合育,以24 h疏毛率为指标调查各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3龄起蚕改用桑叶饲喂,以饷食48 h的实际存活头数与孵化头数计算存活率。用SPSS17.0软件对摄食率与存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摄食率为9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23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22.55%;摄食率为80.1%~9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2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1.76%;摄食率在40.1%~8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7.84%;摄食率在10.1%~4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7.65%。对摄食率在80%以上(8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的存活率调查结果显示,35份摄食率在80%以上的家蚕品种资源中有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存活率的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对摄食率、存活率的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与存活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747(P>0.01),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高摄食率和高存活率家蚕品种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继代筛选,有望选育出对人工饲料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家蚕新品种。


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空间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螟是危害甘蔗较为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田间分布规律与扩散动态,建立了不同调查时间在0°、45°、90°、135°等4个方向上大螟幼虫的半变异函数及理论半变异函数,并用Kriging插值法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密度呈单峰型增长,聚集度和随机变异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大螟幼虫呈聚集型分布,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聚集度降低,相关性增强,范围在5.33~43.59 m;Kriging插值表明蔗苗前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弱,蔗苗中后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强。


国内外甘蔗产业技术进展及发展分析
《中国糖料 》 2017
摘要:从甘蔗遗传育种改良,耕作与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甘蔗设施设备和产后加工分析了国内外产业技术的发展动态,提出了我国甘蔗产业今后科研的发展方向是立足国情研发与农机相适应的农艺耕作技术,甘蔗轻简化生产技术应用,加快以强宿根强分蘖为特征的新一代甘蔗品种改良和加强蔗糖深加工与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食(药)用真菌矿质元素研究进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药)用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备受消费者青睐。本研究对2011—2015年有关食用菌中必需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和有毒元素砷(As)、镉(Cd)、铅(Pb)、汞(Hg)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Fe元素含量最高为4 200mg/kg,最低为2 mg/kg,多数食用菌中Fe的含量范围在50~200 mg/kg之间;Mn元素含量可高达286 mg/kg,最低为0.09 mg/kg,大部分食用菌中Mn的含量范围为10~50 mg/kg;Cu元素最高含量为360 mg/kg,最低含量为0.34 mg/kg,多半食用菌中Cu元素含量小于50 mg/kg;Zn元素最高含量为420 mg/kg,最低含量为1.61mg/kg,Zn元素含量在20~100 mg/kg之间。红蜡蘑、酒色蜡蘑和紫蜡蘑中As元素含量严重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标准,食用过程适当注意;Cd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食用时应加以选择;Pb和Hg含量也有超标。食用菌中必需元素与有毒元素的含量和产地显著相关;同一产区不同物种间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一些食用菌中有毒元素含量超出人体允许摄入的最大值,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食用过程中应小心谨慎。


蓖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蓖麻Ricinus communi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揭示蓖麻优异种质的特性及分布规律,为蓖麻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内外引进的40份蓖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0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分析了蓖麻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40份资源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类群Ⅰ为选育大果穗亲本材料;类群Ⅱ为大粒型具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类群Ⅲ为分枝多、蒴果多,小粒型材料;类群Ⅳ为丰产性较好,选育高产的目标亲本;类群Ⅴ为大穗、大粒型双重选育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将蓖麻的13个数量性状指标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06%;在影响蓖麻单株产量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主穗位高,其次是单株有效蒴果数、主穗蒴果数、百粒质量和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依据这些性状可以对种质资源进行早期间接评价选择。【结论】所引进的蓖麻种质类型丰富、资源间的性状差异各具特点,可作为优异种质材料供将来选育种利用。


粗山羊草CCT基因家族进化及节律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CT家族基因广泛参与植物花期的调控过程,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作为小麦D基因组供体,给小麦带来新的花期及适应性相关基因。研究粗山羊草CCT家族基因不仅可为小麦进化、驯化和演变规律提供参考,还有助于认识粗山羊草作为杂草的生态适应性。粗山羊草基因组中26个CCT基因进化分析后发现Group A、Group C、GroupH和Group G中的13个Aet CCT成员出现了快速进化;Group A中有42.1%的位点存在正选择效应,表明快速进化提高了粗山羊草的适应性。基因结构分析表明CCT结构域在Aet CCT家族中保守性很高,但不同基因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排布差异较大,特异Motif可能是不同亚家族基因间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Aet CCT4、Aet CCT7、Aet CCT8、Aet CCT11、Aet CCT12、Aet CCT16、Aet CCT17、Aet CCT19、Aet CCT21和Aet CCT22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钟效应",呈现出24 h的节律性表达,且基本都处于快速进化的Group A、Group C、GroupH和Group I。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成员可能参与花期调控等生长发育过程,在粗山羊草的适应性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拉萨大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特产研究 》 2017
摘要:建立拉萨大黄快速繁殖体系,并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建立拉萨大黄再生体系。以拉萨大黄种子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对拉萨大黄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表明,剥皮种子是拉萨大黄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相对较低的2,4-D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及分化;MS+6-BA1.0mg/L+KT1.0mg/L+ZT0.5mg/L+2,4-D0.5mg/L是最佳的初代培养诱导及分化培养基;MS+6-BA2.0mg/L+KT2.0mg/L+ZT1.0mg/L+2,4-D0.5mg/L为最佳的增殖培养基;1/2MS+NAA1.0mg/L+2000mg/L活性炭是最佳的生根诱导培养基,生根率98%;炼苗成活率达到90%。


云南野生稻资源及其保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野生稻生态类型丰富,且具有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耐旱、耐寒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消失的遗传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优良基因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加剧,这一宝贵的战略性生物资源正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为了加强云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近年来,我们对云南野生稻资源开展了原生境保护(物理隔离方式和主流化方式)及非原生境保护(种质库、种质圃、细胞库和DNA库)等保护技术研究,明确了各种保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保护了云南野生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了丰富的基因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