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两系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及适应性AMMI分析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不同籼粳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N95076S(粳型)、培矮64S和蜀光612S(籼型)为测验系,分别与来自云南不同海拔的15个籼粳类型育成种和恢复系按NCⅡ配制出45个F1(3×15)杂交组合。在云南省石屏县(海拔1 000 m,籼稻区)、弥勒县(海拔1 450 m,籼粳交错区)、玉溪市(海拔1 650 m,粳稻区)3个试点进行多点试验,用AMMI模型分析单株产量的稳定性及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V23在石屏和玉溪都表现较好;在弥勒V12、V10和V32等3个组合可以继续扩大示范;V32适宜在玉溪种植;在石屏V36表现较好。因此,推荐V12和V23等2个组合进入省级区试,V10、V32、V20和V36等4个组合进入省级区试预备试验。单株产量试验资料的变异来源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3%和49.17%,两者变异累计达到82.17%,说明基因型受环境的影响较小,3个试点均能让基因型充分表现出产量潜力。


云南古茶园土壤化学成分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研究云南古茶园土壤化学成分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有机质4.66%、碱解氮167.48 mg/kg、速效磷13.57 mg/kg和速效钾81.46 mg/kg,有效硼1.07 mg/kg、有效钙292.93 mg/kg、有效镁47.2 mg/kg、有效铁85.99 mg/kg、有效锰20.72 mg/kg、有效铜0.93 mg/kg和有效锌1.33 mg/kg,全铬74.28 mg/kg、全铅96.67 mg/kg和全汞0.13 mg/kg。有机质含量高于中国目前一等土壤生产水平和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土壤含量水平,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低于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土壤含量水平。


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产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1~2008年云南省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粳稻新品系产量及其结构与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差异变化。分析显示,云南省新育成品系产量总的趋势是增加,但与对照比,产量增加幅度不大,产量差异中部在359.25~850.95 kg/hm2,中北部在141.7~927.5 kg/hm2,影响其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是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次是群体结构。千粒重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比较稳定,变异小,遗传性强,提高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产量与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确定后,穗粒数成了产量构成中的决定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单产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