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和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利用茶树种质资源,筛选适于高效抗性育种的茶树亲本材料。采用田间自然鉴定、低温处理试验等方法,对105份云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寒性和抗虫性鉴定,筛选出11份抗性表现较好的资源,其中抗寒性较强的资源有‘86-8-1’、‘86-9-12’、‘86-12-7’、‘86-6-9’、‘河头白尖毛茶’和‘弄岛黑茶’等6份,抗假小绿叶蝉虫性较强的资源有‘马鞍山大叶茶’、‘昌选2’和‘中叶2号’3份,抗咖啡小爪螨虫性较强的资源有‘基诺大叶茶’和‘丫口小茶’2份,抗根结线虫性较强的资源有‘84-1-1’和‘曼喷龙大叶茶’2份。这些抗性资源既可直接用于推广生产外,还可作为进一步单株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或诱变育种的原始材料,为推动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云南当前种植地方稻种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20对SSR引物对2007-2008年间从云南省56个县(区)收集的416份地方稻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16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变幅为3~13,平均为5.8个;SSR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指数平均为0.681,最小为RM18的0.349,最大的RM6748为0.891;56个县的PIC变幅为0.025~0.679,平均为0.381,勐海县的PIC最高,广南县等仅有1份参试材料的8个县的PIC最低。聚类结果表明,在遗传一致度为0.362处将56个县的稻种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包括勐海等54个县,在阈值为0.499处又分为2个亚类,其中亚类Ⅰ-1包括36个县,亚类Ⅰ-2包括18个县,第Ⅱ类仅包括思茅区,第Ⅲ类仅包括河口县;楚雄州的牟定县与姚安县的遗传一致度最大,为0.943,大姚县与姚安县的遗传一致度也较高,为0.925,思茅区与宁蒗县的遗传一致度最小,为0.033,各县(区)的遗传一致度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当前种植的地方稻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分布很不均匀,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和红河5个州市。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及共享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总结了60多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征集、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茶树种质的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茶树种质创新中的应用、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云南普米族主要居住地调查及其农业资源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掌握云南特有较少民族——普米族的主要居住地及农业资源利用情况。笔者分别对云南普米族主要居住地兰坪、宁蒗、玉龙以及维西县的社会经济情况、普米族居住地环境、农业植物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4个主要普米族居住县的社会经济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生态环境普遍良好;所调查的普米族村寨种植的农业资源类型及其利用主要以豆类、杂粮为主,其他农业资源类型因地域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云南普米族主要居住地居住环境良好,农业资源种类丰富,特色较明显,具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
茶树EST-SSRs特点及应用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获得的3 306条茶树EST,去除其中低质量和冗余的序列,得到全长为635.46 kb的1 335条无冗余EST,在这些序列中共发现216个SSR,分布于185个EST中,出现的频率为16.18%,平均每2.94 kb的表达序列中有1个SSR。茶树的EST-SSR类型丰富,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出现的频率最高,占主导地位。利用Primer 5.0软件从185条含有SSR的EST中设计引物100对,从中随机选取60对引物检测EST-SSR在云南茶树资源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有30对引物在供试的63份茶树资源中得到有效扩增,并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71个,每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2~8个,平均4.9个;多态信息量(PIC)变幅为0~0.731,平均为0.499;观察杂合度变幅为0~0.970,平均0.392。EST-SSR标记分析表明云南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云南省洱海北部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的补偿政策
《农业环境与发展 》 2011
摘要: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关键词: 云南省 洱海北部地区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控制 补贴政策
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育种潜力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1 CSCD
摘要:【目的】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甘蔗组合或种质,以扩大甘蔗遗传种质血缘,提高甘蔗育种效率。【方法】以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10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及其与栽培种杂交组配的17个组合有性世代群体为研究材料,应用R软件统计分析其株高、茎径、有效茎数、锤度、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6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结果】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父本)对其杂交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蔗茎产量的改变,对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为产量性状的变化,而双亲对后代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在锤度、茎径、株高、有效茎数4个性状。在亲本及所配组合中,以不同组合方式对后代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父本,母本影响相对较小。湿热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蔗茎产量的配合力表现突出,尤其是云割82-114、瑞割06-7-3,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种质。半湿润半干燥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的锤度表现出极高的配合力,尤其是云割83-174、云割83-160和云南1号,可作为高糖育种的优良种质。粤糖93-159×云割82-114、CP65-357×瑞割06-7-3和CP77-1776×云割82-114等3个组合的蔗糖、蔗茎产量和锤度特殊配合力均为正效应,是高糖、高产优良组合,应重点利用。【结论】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的蔗茎产量、蔗糖分遗传潜力表现不尽相同,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多种类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创新种质,培育新型亲本,尽可能地丰富甘蔗育种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