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云南彝良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现代中药 2015

摘要:目的: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明确云南昭通市彝良县药用植物资源现状。方法:通过样线调查、走访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云南昭通市彝良县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药用部位及药用功效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云南昭通市彝良县共记录670多种药用植物,其中鉴定整理的药用植物资源有408种,隶属于111科297个属(包括蕨类植物13科20种,裸子植物5科7种,被子植物93科381种);其中菊科、蔷薇科、百合科、豆科、唇形科、伞形科所含药用植物数量最多,分别含36种,29种,21种,19种,15种,14种。结论:云南昭通市彝良县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应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资源普查 昭通 药材 药用部位 药用功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薹属萝卜胞质不育抗根肿病种质创新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将结球白菜A组染色体上的抗根肿病基因转育至甘蓝型油菜和甘蓝里,试验以萝卜胞质不育抗根肿病白菜不育系C49-141为母本,以甘蓝自交系MWZS为父本进行杂交。应用胚挽救技术,在授粉后12 d,接种在MS+1.00 mg·L-16-BA+0.08 mg·L-1NAA培养基上,成功获得培养材料C49-141"1/1"×MWZS"3/1"。经对培养材料扩繁,进行染色体加倍、菌土法抗根肿病鉴定,通过用形态学观察与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鉴定植株染色体倍性对比,获得萝卜胞质不育抗根肿病AACC型染色体甘蓝型油菜材料ZZCZ13000,AC型染色体种间材料ZZCZ13001。

关键词: 抗根肿病 芸薹属 萝卜胞质不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下耕层土壤水热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云南冬春季节旱区农作物因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采用3种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免耕+塑料地膜覆盖(处理2)、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处理3)、免耕+水稻秸秆覆盖(处理4),比较对小麦土壤耕层含水率、温度变化以及对小麦株高、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各层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均高于不覆盖处理(CK)。0~10 cm土层,处理2、处理3和处理4与CK间的土壤含水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2土壤平均含水率达到44.41%,比CK提高17.75%,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含水率比CK分别提高12.03%和12.77%;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处理2土壤平均含水率达到40.66%,比CK提高2.86%,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含水率比CK分别提高2.07%和2.58%;0~10 cm土层,处理2土壤平均温度达到17.39℃,比CK提高2.18℃,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温度比CK分别提高0.65和0.96℃。10~20 cm土层,处理2土壤平均温度达到16.97℃,比CK提高2.12℃,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温度比CK分别提高0.52和0.96℃。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处理2的保水保温效果都明显优于处理3和处理4;3种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的株高和产量影响显著。小麦增产顺序依次为处理2>处理4>处理3,其中处理2增产率最高达20.46%。产量提升的短期效果可考虑采用免耕+塑料地膜覆盖模式,但从可持续和无污染农业发展的长期效果考虑推荐免耕+秸秆覆盖模式。

关键词: 免耕覆盖栽培模式 土壤含水率 土壤温度 小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方百合可育品种及其不育突变体花药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细胞学角度研究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的机理,本试验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东方百合雄性可育品种及其不育突变体花药发育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不育突变体花药败育时期及方式。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东方百合可育品种的花药,经过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单核花粉粒等时期,获得成熟的花粉粒;在花粉母细胞阶段,不育突变体花药的绒毡层即停止发育开始解体,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随着花药的发育,花粉母细胞高度液泡化并逐步解体。研究认为:东方百合不育突变体花粉败育可能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与绒毡层的提前解体有关。

关键词: 东方百合 不育突变体 花粉母细胞 绒毡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示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农业 2015

摘要:罗平县旱地油菜常年种植面积约4.67万hm~2,近3.0万hm~2适宜机械化播种。2014年引进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黄鹤牌2BFQ-6)进行示范,该机旋耕、施肥、播种、覆土一次性完成,播种后具有保湿性好、出苗率高,单粒播种、出苗均匀,不需间苗定苗、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抗旱能力,播种效率高、进度快等优点,但存在着播种不均匀、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关键词: 油菜精量播种 示范效果 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室磷添加下菌根对滇池流域红壤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磷矿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间作或菌根技术强化作物对土壤磷(P)的利用及增产增收的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处理[不添加磷(P0)、添加有机磷(OP50)、添加无机磷(IOP50)]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的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最短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OP50处理下,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明显高于NM处理;接种GM处理的玉米根系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高于NM处理,且根系生物量以间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接种GM条件下,P0、IOP50、OP50处理下的间作植株生物量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45.98%、111.33%、33.56%。单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及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植物根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磷添加与否,间作?GM组合条件下的玉米地上部磷吸收量均显著较高,其中IOP50处理下的地上部磷吸收量显著高于OP50处理。间作?GM组合条件下,IOP50处理玉米根系的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OP50处理。可见,接种GM、分室磷添加和间作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综合菌根侵染、生物量及磷含量与吸收量、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对玉米地上部的促生作用最好,玉米磷素吸收最多,可望有效强化滇池流域红壤坡耕地磷素的利用。

关键词: 滇池流域 红壤 玉米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磷添加 磷吸收利用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5~8月番茄工厂化育苗技术操作规程

长江蔬菜 2015

摘要:导读: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光热资源丰富,已具有悠久的蔬菜栽培历史,特别是番茄,已成为此地区的主栽蔬菜之一。近年来,耐高温番茄品种(以拉比为代表)引进种植获得成功后,5~8月番茄种植面积比重逐年增大,这要求在番茄栽培中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育苗技术操作规程,来保证种苗质量,解决种植户高温多雨期育苗难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筇竹笋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1)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筇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为了解筇竹笋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分析测定了3个不同出土高度(5~10 cm1、0~20 cm2、0~30 cm)筇竹笋的几种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筇竹笋的水分、粗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粗纤维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而增加;维生素C、总灰分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筇竹笋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呈味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鲜味类、苦味类、甜味类、芳香类。筇竹笋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纤维素的健康食品,其中出土高度为10~20 cm的筇竹笋的营养品质和口感最优,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最高。

关键词: 筇竹 竹笋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关键词: ‘云荞1号’ 种植密度 产量 产量相关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灌模式和保水剂对小粒咖啡生长调控及节水效应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热带特色经济作物云南小粒咖啡的节水高效生产模式,通过3种滴灌模式(常规滴灌、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和2个保水剂水平(有保和无保)的完全组合试验,研究灌水方式和保水剂对小粒咖啡生理生态、生物量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滴灌相比,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的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均大幅提高;交替滴灌的根系活力显著提高,而固定滴灌的根系活力减小.交替滴灌能使小粒咖啡减少耗水量32.07%,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9.87%.施用保水剂的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减小,而生物量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大24.81%和33.03%.与常规滴灌不加保水剂相比,交替滴灌配施保水剂能显著提高小粒咖啡叶绿素、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而减少丙二醛和脯氨酸累积,同时增加总生物量13.8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73.41%.因此,交替灌溉配施保水剂是一种小粒咖啡适宜的节水综合调控措施.

关键词: 小粒咖啡 滴灌模式 保水剂 生理生态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