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5 2 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 ,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 ,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 (2 )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 (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 ,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 ,而且可以明确核心种质的系统发生规律和建立优异核心种质动态基因库
云南稻种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5 2 85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 ,以《云南稻种资源目录》中记录的 31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大 ,稻种类型多 ,优异资源丰富。云南稻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思茅、临沧、文山等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 ,占总数的 80 % ;全部稻种资源中粳稻占 5 4 % ,基本表现籼粳各半 ;滇西南和滇东南的遗传多样性最大 ,粳稻多样性大于籼稻。有色米、糯米、香米等全省均有分布 ,且比例较高 ,抗虫、抗病和耐旱等优异资源分布也较广 ,大粒、强分蘖性、高蛋白质含量和软米等优良农艺性状的资源分布较局限 ,如软米资源几乎全部分布于德宏州 ,高蛋白含量资源主要分布于曲靖市和红河等地州
云南稻种主要性状多样性分布中心及其规律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地州和县为单位对 6 12 1份云南地方稻种及其优异种质 6 0多个性状进行多样性和密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 ,尤其是滇西南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和滇东南的文山共 5个地州 13个县构成了云南稻种多样性中心 ,其稻种的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并与哈尼族善制梯田栽培稻谷有一定联系。 (2 )临沧地区不仅是云南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也是丁颖五级分类性状和爪哇稻、光壳稻和普通粳的多样性中心 ;墨江县是云南稻种 40多个性状的分布中心。 (3)云南稻种资源的形态、穗部及籽粒性状、米质性状、抗病虫和抗逆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中心差异较大。综合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中心相对集中以滇西南最大 ,生态多样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籽粒和米质性状则相对分散 ,它是生态驯化和人工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 (4 )云南紫香软米资源的系统发生规律与生态环境的驯化、少数民族利用习惯密切相关。 (5 )云南初级核心稻种的多样性分布规律与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取样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相当可靠的
籼粳交错区光壳稻品种亲和性鉴定与低温不育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 2000
摘要:对籼粳测验种与光壳稻、02428和Dular配制的122个组合F1及其亲本在云南籼粳交错区宜良县进行亲和性鉴定分析表明,云南光壳稻资源中蕴藏着耐冷性强于02428、Dular的广亲和基因源.籼稻测验种与光壳稻单交F1育性易受低温影响,巴利拉与光壳稻单交F1易产生低温敏感不育现象.Dular与光壳稻、籼粳测验种间抽穗期的遗传差异较大及对低温敏感是造成杂交后代结实率低的直接原因.用亲和指数将籼粳测验种与光壳稻、02428、Dular单交F1组合划分为低温不育型、低温敏感型、亲和型和耐冷亲和型四大类型;并将亲本品种分为四大类型即:Dular属于低温不育型,明子谷、大白糯、毫梅和毫秕属于低温敏感型,02428、矮嘎、扎那嘎、镰刀谷属于亲和型品种,花二早、花二早l属于耐冷亲和型品种.
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效基因有累加趋势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世代的耐冷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表达上有差异。 (4 )同世代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杂种后代结实率分布规律为籼粳交错区与冬季籼稻区相似但与与高原粳稻区差异较大。
关键词: 穗期耐冷性 结实率分布 籼粳杂种 重组自交系 稻作区
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测验种间三交F_1育性表达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对南京 11,光壳稻和巴利拉或秋光配制的单交、测交 2 8个组合F1,F2 及其亲本在云南籼粳交错区的宜良县进行育性鉴定分析表明 :(1)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F1易受低温影响 ,其广亲和基因难以表达。南京 11与矮嘎、明子谷、木帮谷、毫秕、镰刀谷、末烈谷等光壳稻杂种F1和F2 代的育性表达基因不同 ,F1的育性表达基因易受环境影响 ;但F2 育性表达符合广亲和基因的遗传模式 ;并受主基因控制。 (2 )南京 11,光壳稻与巴利拉测交组合F1单株多数为不育株 ,不育株与可育半不育株比例符合X2 检验 1∶1理论值的分界以 5 %和 10 %居多。 (3)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育性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秋光的S - 8育性恢复基因与该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取样方案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云南地方稻种资源 61 2 1份为材料 ,以 31个分类、形态及产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取样方案。取样方案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和组内取样方法 ,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程王分类体系、云南稻作生态区、行政地区和单一性状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 ;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有平方根法、对数法、遗传多样性法和简单比例法 ;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法和聚类法。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变异系数和表型保留比例等 5个参数可作为检验各取样方案所得的核心种质的指标 ,通过检验可知 ,以丁颖和程王两种分类体系为分组原则、以平方根或对数法确定组内取样比例采用聚类法在组内进行取样是比较好的取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