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曾亚文 1 ; 叶昌荣 1 ; 申时全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站
关键词: 耐冷基因;近等基因系;数量性状位点;水稻
期刊名称: 自然科学进展
ISSN: 1002-0071
年卷期: 2001 年 11 卷 01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通过系统选育法、人工诱变、回交法等途径,以云南已建立的自然条件、人工控温鉴定和反复鉴定选拔法相结合,培育出一批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s);揭示了系选NIL云粳9号与西南175、回交NIL与十和田、02428与极强耐冷品种、滇农S-1与优异种质之间耐冷基因的遗传规律;选育出一批强穗数型中间母本和优异核心种质聚合系;农林20/冲腿的孕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主要分布在第1,3~8,10和第12染色体上.
- 相关文献
[1]水稻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等的选育及耐冷性遗传研究. 曾亚文,叶昌荣. 2001
[2]应用近等基因系初步定位粳稻孕穗期的耐冷基因. 申时全,曾亚文,李绅崇,文国松,普晓英. 2005
[3]十和田近等基因系糙米锌含量QTL定位. 孙正海,曾亚文,杨树明,普晓英,杜娟. 2009
[4]云南稻种冲腿的孕穗期耐冷性QTL分析(英文). 叶昌荣,加藤明,齐藤浩二,伊势一男,戴陆园,杨勤忠. 2001
[5]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生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杨树明,曾亚文,王荔,张素华,杜娟,杨涛,普晓英,杨晓梦. 2014
[6]云南高原稻作区影响水稻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杨树明,张素华,杜娟,杨涛,普晓英,杨晓梦,曾亚文. 2015
[7]水稻丽粳2号近等基因系杂种后代耐冷性遗传研究.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刘昆,桂敏,张浩. 2006
[8]培育水稻主要产量性状杂优近等基因系探讨. 邓先能,徐鹏,周家武,胡凤益,李静,陶大云. 2007
[9]水稻粳掉3号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树明,李玉萍,曾亚文,杜娟,普晓英,黄兴奇,程在全,朱广彬. 2007
[10]栽培稻种间育性S1基因桥梁亲本培育及分子验证研究. 栾鸭红,周家武,胡凤益,李静,徐鹏,邓先能,谭学林,陶大云. 2009
[11]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郭清云,汪波,蒯婕,张椿雨,李根泽,康惠仙,傅廷栋,周广生. 2020
[12]感抗油菜近等基因系混播对根肿病发病率的影响. 郭清云,蒯婕,汪波,刘芳,张椿雨,李根泽,张云云,傅廷栋,周广生. 2020
[13]十和田近等基因系糙米五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异及分布分析. 孙正海,曾亚文,杨树明,杜娟,普晓英,汪禄祥. 2010
[14]昆明小白谷近等基因系杂种后代孕穗期边际耐冷性研究.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晓娟,刘昆,凌青. 2006
[15]低温胁迫下粳稻近等基因系形态性状与糙米功能成分间的关联性. 杨树明,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张素华,杨晓梦. 2015
[16]极端冷害下粳稻穗期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分析. 桂敏,申时全,曾亚文,杜娟,普晓英,张浩,林良斌. 2005
[17]ICP-AES法测定粳稻近等基因系群体间糙米的矿质元素. 曾亚文,汪禄祥,孙正海,杨树明,杜娟,黎其万,普晓英,杜威,萧凤回. 2008
[18]粳稻孕穗期耐冷性NILs的形态评价和分子验证. 桂敏,曾亚文,杜娟,普晓英,申时全,杨树明,张浩. 2006
[19]粳稻糙米钙含量QTL分析. 孙正海,萧凤回,曾亚文,杨树明,杜娟,普晓英,汪禄祥. 2010
[20]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杨树明,曾亚文,王荔,杜娟,普晓英,杨涛.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大麦品种籽粒营养成分分析
作者:罗平;杨晓梦;普晓英;李霞;杨丽娥;杨砚斌;杨加珍;曾亚文
关键词:大麦籽粒;皮裸;籽粒颜色;棱形;营养成分
-
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吴致远;王凯博;陈思霖;赵碧;申时全
关键词: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
-
大麦马铃薯间作模式对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赵塔;杨丽娥;杨晓梦;普晓英;李霞;官秀娇;杨砚斌;杨加珍;和习琼;曾亚文
关键词:间作;大麦;抗氧化酶;棱型;用途类型;分蘖期
-
茶叶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脂质代谢
作者:杨恺清;王凯博;陈思霖;赵碧;申时全
关键词:茶;活性成分;肠道菌群;脂质代谢;肥胖
-
阳春砂与草果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作者:杨加珍;徐鹤萌;陈佳;何伟;曾亚文
关键词: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叶片解剖结构
-
推动云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作者:申时全
关键词: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功能食品作物产业技术创新简介
作者:曾亚文;杨晓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