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个意蜂品种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和杂种优势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CSCD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两个意蜂品种及其杂交子代间的形态特征差异和杂种优势情况,为进一步探究两个意蜂品系杂交子代的生产性能和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意大利蜜蜂王浆高产蜂种、美意蜂种及其正交、反交子代4个类型共12群蜜蜂样本,每群测定分析15只,共测定40个形态指标,计算杂种优势率,同时进行相关的因素分析、区辨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在20个与意蜂体型大小相关的形态特征指标中,王浆高产蜂种有15个指标高于美意蜂种,反交子代中有17个指标高于正交子代;在8个与意蜂体色相关的形态特征指标中,王浆高产蜂种的色度平均值比美意蜂种的高,而反交子代的色度平均值比正交子代的低;在9个与生产力相关的形态特征指标方面,反交子代较正交子代更具杂种优势。4个类型意蜂品种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的总变异系数为53.291%,主要是与体型大小有关的特征指标;区辨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子代、反交子代与王浆高产蜂种基本聚在一起,美意蜂种则相对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交子代与王浆高产蜂种、美意蜂种聚为一个分支,而正交子代单独为一个分支。【结论】蜜蜂亲本相同,但杂交组配方法不同,其后代的形态特征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饲养方式中蜂形态学初探
《中国蜂业 》 2013
摘要:对饲养在圆木桶、墙洞、活框蜂箱中10年以上的中蜂蜂群进行工蜂标准采集,测定其工蜂的40个形态指标,对比分析吻长等9个与生产力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对圆木桶、墙洞、活框蜂箱三种饲养方式进行人为干预,能使中蜂蜂群与生产力相关的形态指标得到优化。


琥珀蚕的生物学特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琥珀蚕Antheraea assamensis Helfer,1837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柞蚕属(Antheraea)昆虫,利用其茧缫制的琥珀蚕丝,具有金黄色光泽,产量少,价格极其昂贵,现今只有印度从事琥珀蚕丝的研究及生产工作。本文通过野外考察,收集资源进行室内饲养,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琥珀蚕在云南西双版纳1年发生3~4代,喜高温多湿,喜食天竺桂、香樟、假柿木姜子等多种樟科植物,以蛹越冬。成虫首次出现在3月上中旬,第3代出现在9月底10月初。室内饲养24~28℃,80%~95%条件下,卵期8~12 d,幼虫4眠5个龄期,历期24~35 d,蛹期18~30 d,成虫4~12 d。


柚喀木虱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柚喀木虱Cacopsylla citrisuga Yang&Li是云南省德宏州柠檬产区为害柠檬嫩梢、嫩叶的一种害虫,在该产区的柚喀木虱若虫体内检测到黄龙病亚洲种病原菌,对柚喀木虱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柚喀木虱主要发生在德宏州海拔1 000~1 500 m的柠檬产区,其寄主植物仅发现芸香科柑橘属Citrus和枳壳Poncirus trifoliate,海拔越高,发生时间越长,受害越重;以若虫为害最为严重,受害叶片不能正常生长及展开,出现对折症状,严重时卷曲成菊花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为害高峰期与柠檬抽发、海拔高度及气温密切相关.


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植物形态变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针对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植物形态变异的特征规律,采用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4份不同来源地余甘子的18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在一年生结果母枝上雄花数变异范围最大(14.25~2 010.5朵),变异幅度最小的为雌花萼片数(6~6.2个);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源余甘子叶片形态、雌花和雄花性状的特点均是造成余甘子形态变异的因素,其中以叶宽、叶柄长、雌花萼片长对第1主成分影响最大,贡献率达24.17%;第2主成分主要由雄花性状构成,以涉及雄花花梗长的成分最多,其次是雄花花朵长度,对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达18.84%,累积贡献率达43.01%;以17个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14份余甘子种质分为3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