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Morphology(模糊匹配)
65条记录
羊肚菌子实体发育生物学(上)——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子对菌丝培养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食药用菌 2018

摘要:指出羊肚菌具有物种多样性,羊肚菌分类尚存在问题和难点;多方面系统分析羊肚菌生态学,包括环境生态因子(土壤、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和二氧化碳)、营养方式(腐生、菌根)和内生或附着生物体(真菌、细菌、病毒、质粒等);总结羊肚菌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子囊孢子形成与萌发,多变的培养形态,菌核形成与变化,分生孢子,原基形成分化与子实体形成,出菇方式与富营养栽培等。

关键词: 羊肚菌 物种多样性 生态学 土壤特性 营养方式 发育生物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中蜂与云南中蜂杂交子代形态学测定及杂交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广西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以及分类地位,探究与云南中华蜜蜂杂交后代的形态差异及杂交优势。采集6群广西中华蜜蜂、6群蒙自中华蜜蜂及2群杂交子代,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40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中蜂个体偏小,第3、4背板较小,翅型偏小,蜡镜和毒囊较小,吻长也短;体色较浅,第2、3、4背板和喙、小盾片的颜色较浅;与蒙自蜜蜂进行对比,浦北县中蜂的个体稍小,体色较浅;子代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个体比2个亲本较大,颜色居于两者亲本之间;与省内几个地区相比,广西浦北县的中华蜜蜂单独分为一个类群。

关键词: 广西 云南 中华蜜蜂 形态学 杂交优势 主因素分析 区辨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元判别法鉴别中国魔芋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我国分布和引种栽培的17个魔芋种为材料,测定魔芋地下茎的4个指标、叶片的11个指标、花器官的16个指标和果实的2个指标,以这33个定性分级性状为变量,通过二元形态赋值,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聚类,结合魔芋种关键特征图片,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对魔芋种进行鉴别。台湾魔芋地下茎芽点围绕芽窝呈螺旋形分布,桂平魔芋和红河魔芋地下茎伸长,但桂平魔芋地下茎呈链子状,红河魔芋地下茎呈圆筒形。疣柄魔芋叶柄和花柄表面具有疣粒。密毛魔芋附属器上长满密毛。白魔芋和西盟魔芋雄蕊和雌蕊之间有中性物质,但白魔芋雄蕊区长度近似于附属器长度,而西盟魔芋雄蕊区长度明显比附属器的长度长。东亚魔芋佛焰苞内部中下部有薄层。东京魔芋雄蕊区域长度约是雌蕊区域长度的2倍。米勒魔芋附属器长度与雌雄蕊长度和近似,花魔芋附属器长度约是雌雄蕊长度的2倍以上。南蛇棒附属器表面密布颗粒状物质,勐海魔芋附属器表面具明显条形皱褶,田阳魔芋附属器密布圆圈状褶皱。滇魔芋附属器与胎座连接处有缩短的末端。结果表明,17个魔芋种能够用多元判别法对魔芋品种进行有效鉴别。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多元判别 魔芋 形态学 种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巴菌物种复合群与云南松形成的外生菌根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

中国食用菌 2018

摘要:对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隐存种与云南松形成的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该外生菌根具有如下特征:二叉分支,黄褐色,外层、中层和内层菌套同为密丝组织结构,菌套表层具有由膨大菌丝细胞形成的菌丝网,外延菌丝有锁状联合,多分支,分支处有锁状联合,菌丝接合呈"H"型。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干巴菌隐存种形成的外生菌根进行了鉴定。对云南不同地区干巴菌的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研究将会对该复合群分类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 干巴菌 外生菌根 形态特征 云南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侵染力与胚传性

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梨花迁粉蝶Catopsilia pyranthe分离的微孢子虫进行形态与分子鉴定,探究其对非天然宿主家蚕Bombyx mori的侵染力与胚传性。【方法】从田间采集的梨花迁粉蝶中分离得到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液,测定其孢子的形态、大小、体积、长短轴比,同时对该孢子虫的16S r DNA进行PCR克隆测序与分析。将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Nosema sp.CP与家蚕微孢子虫N.bombycis分别对2龄起蚕、4龄起蚕进行添食感染比对,测定家蚕食下两种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和胚种传染能力。【结果】本研究分离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形态为长椭圆形,具双核;其16S r DNA序列与已报道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序列一致性大于99%,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综合感染率分别是68.8%和98.3%;在继代蚁蚕中,感染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雌蛾所产蚕卵次代蚁蚕检出有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100%,卵壳的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100%;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分别为9.6%和23.2%。【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微孢子虫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Nosema属的典型特征。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能感染危害家蚕,也具有家蚕胚种传染性,但感染率和胚传率均明显低于家蚕微孢子虫,是蚕业生产中必须防控的对象。

关键词: 微孢子虫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 家蚕 形态 分子鉴定 侵染力 胚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种农林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的区分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9种主要为害果树、林木、蔬菜、稻麦、烟草、药草等植物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区分进行了研究,各种类的1~5龄若虫及成虫标本均通过田间采集和室内饲养方法获取。通过对不同种类若虫进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提供了3~5龄若虫间的鉴别特征。9种有害蝽象分别为:华麦蝽Aelia nasuta Wagner、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麻皮蝽Erthesina fullo(Thunberg)、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二星蝽Stollia guttiger(Thunberg)、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Distant)、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aeus)。

关键词: 蝽类 龄期 若虫 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人工育王方式对工蜂的形态差异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摘要:采集区域产卵和自然产卵2种不同人工育王方式培育下的蜜蜂(Apis L.)群各3群。参照Ruttner提出的38个蜜蜂形态指标进行测定,每群测定15只工蜂,每只测定40个指标。结果显示,18个跟蜜蜂体型大小相关的指标中,有15个指标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其中跗节长、第三腹板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吻长、胫节长、跗节宽、第三腹板蜡镜长、第三腹板蜡镜斜长、第三腹板蜡镜间距、第六腹板长、第六腹板宽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控制蜂王在特定区域产卵的方法能使其后代工蜂的体型增大;而试验组的肘脉a和肘脉b都减小,11个翅脉角中有7个减小,后翅翅够数也减小,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翅型和翅脉的变化,但多数差异不显著。在8个跟蜜蜂体色相关的指标中,试验组的小盾片颜色K、颜色B和喙的颜色Lab1均大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试验组第四背板颜色小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体色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表明,不同的人工育王方式能使后代工蜂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为培育优质蜂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蜜蜂(Apis L.) 人工育王 区域产卵 自然产卵 工蜂 形态 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咖啡小爪螨的发生与防治

陕西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咖啡小爪螨是茶园主要害螨之一。介绍了咖啡小爪螨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咖啡小爪螨 形态特征 危害症状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柄木蜂形态学测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圆柄木蜂的形态指标,进一步掌握圆柄木蜂的营巢生物学特性。笔者在云南省元江县芒果山庄采集20只圆柄木蜂蜂王,每只蜂王测定了26个形态指标。结果显示:蜂王总体平均长35.31 mm、触角长9.54 mm、吻长14.99 mm、胸部长9.08 mm、胸部宽12.36 mm、腹部长18.44 mm、腹部宽14.06 mm、前翅长27.63 mm、前翅宽9.35 mm、肘脉指数247.3%、跗节指数26.2%、背板总长18.13 mm,根据圆柄木蜂的形态数据,初步确定木蜂的形态指标。

关键词: 木蜂属 圆柄木蜂 形态学 分类 营巢生物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山三尖杉繁殖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在对高山三尖杉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和多年繁殖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高山三尖杉的繁殖技术,提出高山三尖杉繁育的环境选择、繁殖方式、种苗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和技术。

关键词: 高山三尖杉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繁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