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金龙营养器官组织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紫金龙各营养器官的组织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进行研究,明确紫金龙各器官的组织构造特点和4种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紫金龙根、茎和叶片的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各营养器官的组织结构,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黄酮、多糖、生物碱及皂苷等多类成分进行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了紫金龙各器官的组织形态及构造特点;黄酮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少数乳汁管及叶肉等组织细胞中.生物碱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及叶肉等组织细胞中.多糖及皂苷类成分则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及叶肉和叶表皮等组织细胞中.4类物质在各器官的分布量为根>茎>叶.[结论]紫金龙各营养器官的显微构造特征可以作为原植物及药材的鉴别依据.根、茎、叶3种营养器官均有黄酮、生物碱、多糖及皂苷的分布,但各自分布的部位及组织细胞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紫金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紫金龙;器官;组织构造;组织化学
云南短头熊蜂的繁育特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头熊蜂Bombus brevieeps是云南省优势蜂种,为更好地挖掘本土熊蜂资源,繁育农业授粉蜂群,本研究从云南3个地区(屏边、个旧和昆明)收集短头熊蜂蜂王后,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统计分析其蜂王产卵前期、工蜂发育期、蜂群生长特性、群势、产卵蜂王率及蜂群可应用率等繁育特性指标.结果表明:3个地区工蜂的发育期相同,屏边地区的蜂王产卵前期最长,蜂群始见工蜂时间及工蜂数量达到6头、30头和60头的时间也最长,均显著高于个旧地区和昆明地区(P<0.05).3个地区短头熊蜂的群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昆明地区的工蜂数量最少,显著低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而子代蜂王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雄性蜂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P<0.05).昆明地区的产卵蜂王率和蜂群可应用率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总体而言,云南的短头熊蜂群势强,产卵蜂王率75%以上,蜂群可应用率均在63%以上,易于人工繁育,具有重要的授粉利用价值.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稻谷水分含量
《食品与机械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无损、快速高效的稻谷水分含量检测方法.方法:研究收集了不同年份的稻谷样品161份,运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通过剔除异常光谱和光谱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稻谷水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的方法剔除异常光谱样品15个,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式为消除常数偏移量.训练集建立的预测模型(R2CAL)为0.994 3,模型标准偏差(RMSEC)为0.21%,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为0.993 6,模型交叉验证标准偏差(RMSECV)为0.32%,表明预测模型交叉验证预测样品水分含量准确度高.用验证集样品检验预测模型,模型验证集验证决定系数R2VAL为0.980 1,模型验证集验证标准偏差(RMSEP)值为0.36%,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7.14,表明预测模型对未知样品的预测准确度高.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均值方程T检验结果P值(双侧)为0.879,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信度高,验证集样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1%,且90%以上的验证集样品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都在±0.5%以内.结论:建立的稻谷水分预测模型可以实现收储稻谷的无损、快速、准确检测.
垄作方向对不同坡位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对不同坡位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为红壤坡耕地垄作方向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压力膜仪法测定两种垄作方向、不同坡位(上部、中部、下部)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以Van Genuchten(VG)模型拟合该曲线,通过VG模型参数分析比较横坡耕作和顺坡垄作耕作后不同坡位土壤持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红壤坡耕地耕层不同坡位土壤与0~1000 kPa水吸力对应的体积含水率为0.36~0.66cm~3 cm-3,VG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两者间数量关系。顺坡垄作上部、中部和下部坡位耕层土壤VG模型参数饱和含水率θs分别为0.59、0.59和0.65 cm~3 cm-3,残余含水率θr为0.37、0.38和0.41 cm~3 cm-3且随着坡位降低而增大;横坡垄作上部、中部和下部坡位耕层土壤VG模型参数饱和含水率θs分别为0.58、0.56和0.59 cm~3 cm-3,残余含水率θr为0.37、0.35和0.38 cm~3 cm-3且随坡位降低呈先减小、再增加趋势变化。VG模型参数d、n均为0.11和0.92,随耕作方向、坡位变化不明显。【结论】总孔隙度和砂粒含量为影响不同垄作方向红壤耕层理化性质的主导因素。顺坡垄作上部和中部坡位耕层土壤持水能力不及下部坡位土壤,但就同一坡位比较,横坡耕层土壤的释水能力优于顺坡耕作,说明横坡耕作可改善土壤供水能力。
苦荞FtF5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广西植物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魏酸-5-羟基化酶(Ferulate 5-hydroxylase)是调控S型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为研究其在苦荞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分子机制,该文从苦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一个F5H基因,命名为FtF5H(GenBank登录号:MW45511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荞F5H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亲疏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氨基酸结构、系统进化树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FtF5H基因在厚果壳苦荞与薄果壳苦荞的叶、花、茎、果壳中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1)FtF5H基因序列包含1395 bp的完整cDNA开放阅读框,编码464个氨基酸.(2)FtF5H蛋白具有P450超家族结构,为亲水性稳定酸性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域,且为非分泌性蛋白.(3)FtF5H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三级结构预测显示FtF5H蛋白与5ylw.1.A的相似度较高.(4)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tF5H属于CYP84A亚家族.(5)qRT-PCR显示FtF5H基因在两种苦荞中的不同部位均有表达,且在厚果壳苦荞果壳中的表达量是薄果壳的5倍,表达具有极显著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苦荞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对苦荞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苦荞;RT-PCR克隆;阿魏酸-5-羟基化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
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种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采自云南澄江荞麦基地的典型荞麦茎枯病症状样品上分离到与菌株M38形态一致的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38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17 bp(登录号:KP205542.1),与木贼镰刀菌菌株(MG736112.1和MG736187.1)的同源性均为100%,鉴定该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M38的菌丝在培养基PDA和PSA上最适宜生长,菌落直径大小分别为61.69和57.93 mm;菌丝在25~3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8℃,菌落直径大小为61.23 mm,致死温度为65℃,10 min;菌丝在pH为8.0~10.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pH为8.0,菌落直径大小为68.60 mm;在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59.55 mm;菌丝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66.55 mm;菌丝在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71.16 mm。【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温度为28℃,菌丝致死条件为65℃处理10 min, pH为8.0,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
低温贮藏对半闭弯尾姬蜂蛹和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闭弯尾姬蜂是小菜蛾幼虫的优势寄生蜂,低温贮藏是实现半闭弯尾姬蜂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研究在4℃低温条件下,蛹和成虫贮藏5、10、15、20、25、30 d对半闭弯尾姬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蛹期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成虫羽化率、寄生率逐渐降低,蛹贮藏5、10d对成虫的羽化率及寄生率较高,分别在81.50%~83.50%和38.43%~39.02%,贮藏15~30d后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成虫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逐渐降低,成虫低温贮藏5 d对其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较高,分别为95.75%、38.05%、86.00%,贮藏10~25d后成虫的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贮藏30d后成虫存活率最低,为9.67%,不能寄生。本文研究表明,半闭弯尾姬蜂在繁殖和田间释放过程中,蛹低温贮藏10 d内,成虫低温贮藏5 d内较理想。
贵州春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贵州黄壤区适宜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为指导黄壤区合理的秸秆还田和优化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田间交互试验,研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养分(N、P、K)吸收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能优化玉米产量的构成要素,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玉米增产21.39%,同时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K的吸收量,表现为N>K>P,以玉米籽粒N吸收量最高,达150.28 kg/hm2,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玉米的总干物质量提高15.98%~50.40%,以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最高,达26 383 kg/hm2;旋耕秸秆粉碎还田能够提高N、P和K的肥料利用率.[结论]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更能优化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生物性状等指标,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和K养分吸收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养分吸收量 土壤肥力 干物质积累 春玉米
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的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研究
《中草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栽培滇重楼Paris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生物量和性状差异,并对植株生物量积累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异速生长分析.方法 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滇重楼根茎生物量与采集地经纬度、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与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样品间植物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利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standardized major axis regression)对滇重楼的生物量积累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异速生长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12个不同产地的5年生滇重楼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1.19~19.73 g,不同产地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该差异与产地经纬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滇重楼植株的根茎生物量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种植5年后根茎生物量一直呈现快速积累趋势.相同生长年限植株中,云南省元阳县样品根茎生物量显著高于姚安县样品(P<0.05),并且数值具有更高的变化范围.滇重楼植株的总生物量、株高、叶生物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比叶面积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减小.云南省元阳县滇重楼样品根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云南省姚安县样品根茎生物量比例不随生长年限变化而变化.滇重楼植株总生物量和根茎生物量、株高、叶生物量、比叶面积之间均存在异速生长关系.与云南省姚安县滇重楼样品相比,云南省元阳县滇重楼样品根茎生物量积累速率高、株高较矮、叶生物量积累速率较低、比叶面积较大.结论 培育高产滇重楼,应考虑选择株高较矮、叶片较大而薄的地理种源;人工栽培滇重楼时需要注意合理控制光照等因素,从而提高滇重楼药用部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