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冬季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膜下滴灌在冬季马铃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了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1 350、1 650、1 950、2250 m~3/hm~2)对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灌水量。结果表明,产量和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滴灌量1 950 m~3/hm~2的产量最高,为46 068.5 kg/hm~2,当灌水量增加到2 250 m~3/hm~2时,产量较滴灌1 950 m~3/hm~2处理减产14.5%。从产量提高和节水方面考虑,在生育期间有效降雨量在70 mm左右时,灌水量在1 650~1 950 m~3/hm~2较为适宜。

关键词: 马铃薯 膜下滴灌 灌水量 水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入侵植物小子虉草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对入侵地冬春农作物,尤其是麦类作物危害严重,是世界公认的麦田恶性杂草。近年来,小子虉草在云南省大面积暴发危害,且种群不断扩张,严重威胁农田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安全。然而,我国目前除作者前期开展了初步研究外,尚少见其他研究报道,给其预警与防控带来较大困难。本文根据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作者前期研究结果,首先综述目前小子虉草在世界的空间分布,从种间竞争、化感作用等方面分析其对农作物的危害原因;并从小子虉草的生物学特性、种群遗传特性、生态适应性以及入侵环境的可侵入性4个方面,综述分析其种群入侵扩张的成因,同时介绍了国外关于该入侵物种的防除方法。最后结合我国小子虉草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今后的研究建议。本文通过介绍小子虉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和种群的入侵扩张机制,对该物种的早期预警、限制传播以及入侵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决策者掌握了解小子虉草和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小子虉草 空间分布 入侵扩散机制 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特色葡萄栽培技术现状调查

中国热带农业 2015

摘要:2014—2015年,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调查会商2种方法,对云南金沙江、红河及其支流沿岸河谷区的12个县2.82万公顷葡萄的栽培模式、技术、设施和水肥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葡萄栽培模式日渐丰富,栽培技术逐渐提高,设施栽培水平日趋提升,水肥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应用新栽培技术占调查总面积的36.1%。持续开展栽培技术的引进结合现有栽培技术的整合和优化,集成适宜云南不同气候类型下的高效栽培技术并进行推广,对加快该省葡萄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云南 葡萄 栽培技术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大叶红茶数字化智能控制加工技术

中国茶叶 2015

摘要:滇红是驰名中外的云南传统产品。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对茶产业重新定位,对茶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要重振云南大叶种红茶的知名度,以打破普洱茶为主体的茶类单一化和同质化格局。同时要求茶产品向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以实现由产茶大省向产茶强省的跨越。然而,长期以来云南红茶初制加工大部分依旧停留在单机作业和依靠传统经验操作的模式,有的还停留在作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从木薯营养器官特性、生理生化特性、抗旱分子生物学与抗旱基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木薯抗旱和耐旱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今后研究木薯抗旱机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木薯 抗旱机制 干旱胁迫 研究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不同叶型屏边三七生理指标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屏边三七群体的亲缘关系远近,采用常规徒手切片法、分光光度法、蒽酮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光合测定仪测定法对2种不同叶型屏边三七的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全缘型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锯齿型叶片,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全缘型叶片中的淀粉含量略高于锯齿型叶片,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又略低于锯齿型叶片,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锯齿型屏边三七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缘型,而全缘型屏边三七的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和水分利用率则高于锯齿型。

关键词: 屏边三七 生理指标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绥江半边红”李的主要性状及关键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绥江半边红"李是绥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合作,从绥江县地方李品种优良单株选出的新品种,于2014年7月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文章阐述了"绥江半边红"李的植物学特征、果实性状、结果特性、物候期、抗逆性和适应性等主要性状,介绍了果园选择、种苗选择、栽种及管护、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肥水管理和防治病虫等关键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李子 新品种 “绥江半边红”李 主要性状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食用木薯品种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西部林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SC9、SC201、GR891、E1424和SC124共5个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采用聚集度指标、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4种食用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棒孢霉叶斑病在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上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但在其发病轻时呈现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之间平均每叶病斑数有差异,其中对照品种SC124(CK)发病较重,新的品系E1424发病较轻。

关键词: 食用木薯 品种 棒孢霉叶斑病 空间分布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准营养技术在我国肉羊生产中的应用

饲料与畜牧 2015

摘要:精准营养技术是我国肉羊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肉羊产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精准营养技术在产业中的地位和意义也日趋重要。文章围绕我国肉羊生产日粮精细化进程,从肉羊营养需要量、饲料营养价值评估、肉羊饲料产品、肉羊饲料添加剂和饲料加工等技术关键点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为推进高效肉羊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肉羊生产 精准营养 技术层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田有翅蚜种类及迁飞动态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0年,在云南省马铃薯种薯基地会泽县和香格里拉县采用黄皿诱集法开展马铃薯田蚜虫种类及其有翅蚜迁飞消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两地共采集到18种有翅蚜,分属于3科10属。其中,滇东北会泽县有3科10属18种,滇西北香格里拉县有2科5属6种。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是两地的优势种,占总诱集量的60.9%-97.8%。(2)在会泽县,薯田优势种蚜虫迁飞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首个高峰期为5月上旬-6月中旬,诱集量1.6头/皿-4.7头/皿,第2次迁飞峰期为6月下旬-8月中旬,诱集量0.7头/皿-7.3头/皿,桃蚜的迁飞要稍早于甘蓝蚜和棉蚜。(3)在香格里拉县,薯田有翅蚜迁飞峰期晚于会泽县,3种蚜虫每年呈现2次迁飞峰期。首次迁飞峰期为6月底至8月初,诱集量0.2头/皿-6.0头/皿,第2次迁飞峰期为7月中至8月底,诱集量0.3头/皿-8.3头/皿,棉蚜迁飞早于桃蚜和甘蓝蚜。

关键词: 蚜虫 马铃薯 种类 迁飞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