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外光谱结合光谱检索对石斛品种的鉴别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光谱检索的方法对石斛茎进行品种鉴别研究。测试了23个品种,165株石斛茎样品的红外光谱,光谱显示,各样品的红外光谱非常相似,石斛茎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等多糖物质。利用光谱软件Omnic8.0建立了三个光谱数据库Lib01、Lib02和Lib03,Lib01由每个品种前4株样品的平均光谱组成,Lib02由平均光谱的一阶导数光谱组成,Lib03由平均光谱的二阶导数光谱组成。各样品光谱分别与Lib01进行指定在1 800~500cm-1光谱范围的相关性、平方差和平方微分差检索,相关性检索的正确率达到92.7%,平方差检索的正确率达到74.5%,平方微分差检索的正确率达到92.7%。各样品光谱的一阶导数光谱和二阶导数光谱分别与Lib02和Lib03进行指定在1 800~500cm-1光谱范围的平方微分差检索,一阶导数光谱的检索正确率达到93.9%,二阶导数光谱的检索正确率达到90.3%。结果表明,平方微分差算法的一阶导数红外光谱检索更适合于石斛的品种鉴别。红外光谱结合光谱检索的方法能较好的鉴别不同品种的石斛,有望成为简便、易行的植物品种鉴别方法。


脉瓣卫矛种子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脉瓣卫矛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绿化造林树种,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植物资源,试验分别研究了种子处理方式、播种量、播种深度、育苗季节、育苗基质对种子育苗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脉瓣卫矛种子育苗时,冷水浸种是最佳的种子处理方法;适宜的播种量为15 g/m2;适宜播种深度在1~1.5 cm之间;春、秋2个季节都是脉瓣卫矛种子育苗的最佳季节;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有利于脉瓣卫矛种苗的生长发育。


柱花草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引物筛选
《热带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以柱花草奥克雷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影响AFLP反应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柱花草的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20μL为最佳反应体系,酶切体系中DNA模板量为1000ng,用5 U EcoR I 37℃酶切2 h、5 U Mse I 65℃酶切2 h效果最佳;分别取5μL酶切液、1μL T4连接酶(5μL/L)、1μL EcoR I接头、1μL Mse I接头、2μL缓冲液(T4DNA酶自带),于22℃下连接10 min效果最佳;预扩增体系中模板稀释15倍、Mg2+浓度为0.75 mmol/L、Taq酶用量为1 U、dNTPs浓度为0.2 mmol/L、引物浓度为2 ng/μL效果最佳;选择扩增体系中模板稀释20倍、Mg2+浓度为1.25 mmol/L、Taq酶为1 U、dNTPs浓度为0.225 mmol/L、引物浓度为0.4 ng/μL效果最佳。利用热研5号、奥克雷2个品种对8对引物组合进行筛选,筛选出46对引物组合,为利用AFLP标记对柱花草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药用野生稻BIBAC文库构建过程中质粒提取方法改进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的生产一直受到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遗传基础单一,迫切需要拓宽现有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基础,引进不同来源的抗性和耐性基因。而野生稻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基因库,充分利用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可拓宽现有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基础,有利于选育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或创造出特殊中间材料。但对于野生稻的利用目前仍存在许多困难,通过常规杂交途径一般难以实现。为了拓宽栽培稻的遗传基础,利用云南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通过构建BIBAC文库的策略挖掘云南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用于栽培稻的改良。而高质量的载体制备在文库的构建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文库构建的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对高质量BIBAC载体制备中的关键技术如提取、纯化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 质粒 方法改进


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植物学形态变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植物学形态变异特征规律,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60份不同来源地麻疯树的22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在种植3 a的植株主干高度变异范围最大(3.0~37.3 cm),变异系数为55.03%,其次是叶厚、花序柄长、雌雄开花比例、结果数、二级分枝数和雌花数,变异系数都大于27%,变异幅度最小的为果横径(2.02~3.07 cm),变异系数为7.2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77%,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由冠幅(东西、南北)、叶宽、叶长、植株高度、叶柄长5个数量性状构成,第2主成分主要由雌花数、雄花数、结果数、花序长4个数量性状构成,第3主成分主要由种子横径、种子纵径、花序柄长3个数量性状构成,第4主成分主要由果横径和果纵径构成,第5主成分主要由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构成,第6主成分主要由雌雄开花比例构成,第7主成分主要由主干高度构成,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4.35%、13.89%、9.73%、8.52%、7.52%、5.02%、4.73%;以此19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60份麻疯树种质分为6类。


不同有机物料在植烟土壤中的腐解及活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田间原位尼龙网袋埋土法,研究油籽饼及苕子、油菜、小麦、玉米等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在植烟土壤中的腐解速率、各期残留物料中的活性有机C、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腐解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油籽饼及苕子等不同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的腐解速率表现为早期快后期慢。不同有机物料腐解速率的大小表现为油籽饼>苕子>小麦秸秆和油菜秸秆>玉米秸秆,腐解速率与全N含量呈极其显著直线正相关,与活性有机C/N比值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而与活性有机C含量之间的没有相关性。随着腐解时间推移,油菜、苕子、小麦、玉米等秸秆中活性有机C含量、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活性有机C/N比值呈下降趋势,而油籽饼则相反。


快速测定石斛多糖含量方法的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取样量、超声时间、浸提剂量、粒径等4个石斛多糖的超声提取影响因素的正交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石斛多糖含量超声提取测定的最佳参数为25.0 mg的取样量、80目的粒径、40 min的超声时间、浸提试剂体积与取样量之比为220。该方法具有样品前期处理时间短,测定仪器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的特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大量单株个体进行检测鉴定,为石斛的品质育种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手段。


元谋干热河谷典型植被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元谋干热河谷3种植被恢复典型人工纯林(印楝、新银合欢、桉树),通过对林下枯落物蓄积量的实地调查和室内持水过程试验,测定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和持水过程。结果表明:1)3种林分单位面积枯落物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新银合欢(5.751t/hm2)>桉树(3.328t/hm2)>印楝(2.041t/hm2)。2)3种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最大持水量、蓄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大小依次为新银合欢>桉树>印楝;自然持水量、自然持水率和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为印楝>新银合欢>桉树。3)将3种林分枯落物持水过程分析得出: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分别与浸水时间呈显著的对数关系和幂函数关系,枯落物在1h内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水速率逐渐下降,24h后基本达到饱和。


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和周年生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研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和周年生产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马铃薯是云南省主要的优势农作物之一,分布在16个州市的128个县市区,总种植面积48.58万hm2,总产量950.8万t。以曲靖市、昆明市和昭通市为主产区,3个主产市的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是34.78万hm2和762.1万t,占全省的71.6%和76.4%。全省10大马铃薯主产县生产面积为25.92万hm2,总产量547.6万t,分别占全省的53.4%和57.6%。从周年分布状态来分析,大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宣威市、会泽县、镇雄县和昭阳区等县(市)种植,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6.1%和66.3%;小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陆良县、宣威市、广南县和腾冲县等县(市),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8.5%和19.6%;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主要在巧家县、盈江县、建水县和泸水县等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6%和8.8%;而秋作马铃薯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宣威市和陆良县种植,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8%和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