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功能静电喷雾器防治茶轮斑病试验初报
《湖南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采用3WBJ-16DZ多功能静电喷雾器进行茶轮斑病防治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采用静电喷雾器喷药对茶轮斑病的防治效果优于手动喷雾器,而且用静电喷雾器喷药农药的持效性和稳定性优于用常规手动喷雾器喷药,用水量和用药量均比手动喷雾器减少25%。
关键词: 3WBJ-16DZ多功能静电喷雾器 茶轮斑病 防治效果 生化成分


三七不同间隔年限种植土壤氮、磷、钾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三七不同间隔种植年限对土壤氮、磷和钾元素的影响。方法:对文山州马白、马塘、古木和盘龙4个三七道地产区新土、间隔5年土和连作土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总氮、磷、钾和有效氮、磷钾含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土壤全氮、磷和速效氮、磷含量变化均表现为间隔5年土>连作土>新土;3种间隔种植模式土壤除全氮含量无显著季度变化外,其他三者均呈倒"V"型,含量峰值出现于2010年4月;土壤全钾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但速效钾含量变化表现为新土>连作土>间隔5年土,季度变化规律与速效氮、磷一致;4个监测地3种间隔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磷、钾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均不同。3种间隔种植模式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其他2种元素无显著相关性。新土、间隔5年土和连作土速效氮、磷、钾比例分别为1:0.4:2.4,1:0.4:1.4,1:0.4:2.0。结论:连作造成了三七种植土壤磷素的相对富集和钾素的相对亏缺,进而造成的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衡为产生连作障碍的诱因之一。加强三七种植土壤氮、磷、钾最佳比例研究,从而进行配方施肥为消减连作障碍重要手段。


斑茅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162份斑茅种质资源(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0.294 2)最低;②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③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基于Visual C++和MapX的甘蔗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中国糖料 》 2014
摘要:在Visual C++环境下利用MapX控件开发了甘蔗地理信息系统(GIS),着重介绍了利用Visual C++与MapX控件进行混合编程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利用MapX控件开发GIS应用软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甘蔗地理信息系统 MapX Visual C++


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果用辣木在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管理条件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株行距2.5m×2.5 m与2 m×2 m在物候方面相差小,但在辣木生长量、果实性状和结果性状方面有差异。不同施肥和灌溉管理条件下在物候、辣木生长量、果实性状和结果性状方面有差异。辣木株行距2.5 m×2.5 m和不同管理条件下促进辣木生长、增强辣木开花结果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辣木果实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株行距,加强辣木幼苗管理等技术措施可提高辣木种子产量。


浅谈云南稻作文化资源档案建立及开发利用
《兰台世界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稻作文化是稻作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交流、交融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类型,以及其特有的习俗、信仰、祭祀等精神形态[1],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形态之一。其核心内涵是以稻的种植为手段,以提供人们食粮为目的,其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稻种、生态和农耕劳作[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和亚洲栽培稻的中心区,也是世界最大的稻种生态多样性中心之一[2],不仅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稻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