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国内外的312份红花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6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红花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顶果球着粒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果球直径;单株种子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单株有效果球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30%,反映了6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各种质间6个性状的差异,对312份红花种质进行聚类并划分为7大类群,第Ⅰ类群果球大、顶果球着粒数多,具有增产潜力;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高产育种材料;第Ⅵ类群籽粒大,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其余类群表现一般.该结果可为红花的有效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农艺性状分级对317份甘蔗种质资源的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精准评价和杂交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大田试验,在成熟期选择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花叶病、锈病、褐条病等叶部病害田间自然发病的综合反映)和总体生势等5个重要农艺性状,对317份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2重复)进行分级评价。每个性状分为5级,其中株高以1级为最高,依次递减,5级最矮;同理,茎径以1级最粗,5级最细;有效茎以1级最多,5级最少;总体生势以1级最好,5级最差;叶部病害以1级为无或轻,5级最严重。各性状分级由分级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基于农艺性状分级数据,采用方差、广义遗传力、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317份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次旋光法,对筛选出的优良种质资源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317份甘蔗种质各个农艺性状指标分级数据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广义遗传力在0.61—0.72,其中广义遗传力最高为茎径(0.72),最低为株高(0.6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1个主成分因子,即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叠加,且此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63.57%,特征根显著高于其他主成分的特征根之和。基于主成分结果,对317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第Ⅰ类包含20份种质,第Ⅱ类包含97份,第Ⅲ类包含82份,第Ⅳ类包含80份,第Ⅴ类包含38份;农艺性状表现以第Ⅰ类和第Ⅱ类的117份种质资源最优(占全部种质数的36.91%)。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平均判对概率为95.85%。聚类结果充分体现了种质资源在田间试验中的实际表现。基于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对第Ⅰ类和第Ⅱ类共计117份种质的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17份种质11月至翌年3月平均蔗糖分在5.0%—17.10%,最高为云蔗09-1601(17.1%),最低为CP79-318(5.0%)。平均蔗糖分15.0%以上的种质有43份,其中有11份超过16.0%。【结论】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和总体生势等是反映甘蔗种质资源田间表现的重要农艺性状指标。基于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可以作为大量甘蔗种质资源评价的另一途径。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分级数据 广义遗传力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评价43份澳大利亚甘蔗种质资源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19
摘要:为合理评价国外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投影寻踪分类法对43份澳大利亚甘蔗种质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表明,各种质主要工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在5.31%~35.21%之间,变异广泛.对总体长势、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株高、蔗糖分、蔗汁糖分、锤度、简纯度和纤维分等10个主要工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投影方向和投影值大小分析表明,投影方向以叶部病害最高,其次为总体长势、茎径、有效茎、株高和蔗糖分等,简纯度和纤维分等其他品质性状最低;43份种质投影值大小各异.根据投影值大小,结合聚类分析将43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投影均值在0.32~1.83之间,并从中筛选了13份(Ⅰ类群和Ⅱ类群)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综合来看,投影寻踪分类法对43份澳大利亚甘蔗种质的评价与实践相符.
关键词: 澳大利亚 甘蔗 种质资源 投影寻踪分类法 聚类分析 评价


利用SSR标记构建云南苦荞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苦荞是粮药兼备的重要作物,云南是苦荞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其种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很丰富。本研究为了将云南苦荞种质资源中的优良基因快速用于中国苦荞品种改良,利用SSR分子标记对48份云南苦荞种质资源进行分子身份证构建。结果表明,从分别在苦荞染色体上的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5对多态性引物,并用扩增48份云南苦荞种质资源,检测到161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在2~5之间,平均为2.48个。Nei's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101~0.693,平均值为0.508。引物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041~0.500,平均为0.340。在多样性研究基础上,根据引物的等位基因数确定15对引物(Fes1326, BM06, BM28, BM38, BM43, BM53, BM55, BM56, BM62, BM66,BM68, BM69, BM71, BM74和BM76)组合,并用于构建48份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可有效区分各品种。本研究结果为云南苦荞种植资源鉴定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5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云南水稻育种中的利用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Pi9等5个抗稻瘟病主效基因在云南省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利用状况,明确种质资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本研究用4个分子标记对云南省80年代以来育成的60个推广品种和23份优异地方稻种的Pik-h、Pi2、Pi9、Pi5抗稻瘟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检测,并对抗稻瘟病基因Pita第二编码区功能位点碱基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Pik-h、Pi5、Pita在地方品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分别为65.22%、52.17%和43.48%,而Pi9和Pi2极少或未出现;现代育成推广品种中Pik-h、Pi5、Pi9、Pita频率分别为70%,38.33%,33.33%和11.67%,仅1个品种携带Pi2基因;一个品种一般携带5个基因中的0~3个;根据基因组合,可将83个品种归为14种基因型,现代育成品种具有14种,其中Pik-h、(Pik-h)-Pi5、(Pik-h)-Pi9等组合是优势类型;地方品种具有14种基因组合中的9种,2000年后审定品种中不携带或只携带1个基因的品种比例有所增加,且集中在Pik-h,比例高达此类品种的57.89%,抗性基因单一化严重,易造成成批品种抗性丧失。


国内余甘子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热带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余甘子作为药食同源和有着优良加工性能的野果,目前越来越受民众和研究人员的重视。相关学者已对余甘子营养药理成份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针对目前余甘子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情况和种质资源的创新改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今后余甘子应加强新品种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野生资源,并加强优质资源保存研究,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开展余甘子优质品种的选育。


南方地区栽培的花椒种质资源评价
《云南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以花椒为研究对象,研究评价了不同地理种源的花椒植物学和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在心皮数和果实颜色等植物学性状方面,不同地理种源的花椒和青椒都无太大的差别,认为地理上的空间差异并未改变其植物学遗传特性,所表现的果实颜色和心皮数的极小差异是气候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造成;而不同地理种源的花椒和青椒种子及果皮千粒重表现差异较大,认为可能是气候环境和栽培管护条件的不同造成;青椒种子千粒重较花椒低是采收时果实成熟度不同造成的,青椒果皮千粒重较花椒略高是栽培管理水平和果大的特性表现。


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标记对来自菲律宾、云南、海南等6个地方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及形态标记聚类分析,为木薯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促进云南木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脉色,达85.5%;其次是结薯集中度,为75.76%;最小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9.33%;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5.64;最小的是烂根情况,为2.58,平均为5.34;总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距离为0~1.22,平均为0.80,试验材料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差异大,并在欧氏距离1.00处可将50份木薯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第Ⅰ类包括33份材料,此类筛选出淀粉含量较高的有9份,鲜薯产量较高的8份,其中淀粉含量最高的是SC11,达36.7%,且叶片较特殊;第Ⅱ类包括12份材料,此类淀粉含量较低,鲜薯产量较高的有3份;第Ⅲ类包括2份材料,以鲜薯产量较高为主;第Ⅳ类材料F876,淀粉含量相对高,鲜薯产量最高,分别是29.78%和238.5t/hm2;第Ⅴ类材料GR024-7,鲜薯产量相对较高,达145.5t/hm2;第Ⅵ类材料为H502;亲缘关系最近的为S4和E361,其次是F556和F821,与其他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是F876、GR024-7和H502,且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性状相似。


引进茄子种质资源产量相关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引进66份茄子种质资源,旨在筛选出符合云南地方茄子消费习惯的亲本资源。【方法】对果形、果色、单果重等9个主要形态学性状进行变异度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变异度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13.46%~35.71%;因子分析得出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7.6%;通过相关性分析,有11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4对性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引进的66份资源分成4个类群,第Ⅰ类共有39份材料,第Ⅱ类包括21份材料,第Ⅲ类和第Ⅳ类各包括3份材料。【结论】按照云南当地对茄子的消费习惯,第Ⅰ类材料综合表现优良。本研究为加快种质资源利用和云南省茄子科学育种提供了依据。


135份国外藜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引自国外的135份藜麦种质资源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数量和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以及特异种质筛选。结果表明,该批藜麦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的7个数量性状依次为产量(57.8%)、单株粒重(57.4%)、茎粗(27.6%)、千粒重(22.5%)、株高(21.9%)、主花序长(19.4%)和生育期(13.9%);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的8个质量性状依次为主花序色(1.44)、籽粒色(1.43)、茎色(1.38)、籽粒形状(0.88)、幼苗心叶叶色(0.79)、主花序形状(0.78)、籽粒光泽(0.63)和子叶颜色(0.08);藜麦产量与千粒重、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的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6.537%,第1主成分主要与株型、花序型和生育期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植株和花序颜色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籽粒大小、形状有关,第5主成分主要与籽粒颜色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7.5时将135份藜麦种质划分为6类,其中第Ⅱ类群产量最高;有31份特异种质具有早熟、矮秆、粗秆、大粒、长花序、结实率好和产量高等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