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亚洲栽培稻演化的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 1995
摘要:分析酯酶粳酶带10A、籼酶带11A和普遍野生稻酶带14A在各品种的表现,可以认为现存的普通野生稻,有一部分已有了籼或粳的分化,分化的主要成因应是渐渗杂交.根据计算作出的品种定位平面(座标)图,把有14A酶带的栽培稻形象地和野生稻联系起来,利于理解籼和粳亚种经历了籼粳分化不明显到分化明显的过程,表明籼和粳独立地从野生稻演化而来.亚种下的演化主要讨论了镰刀谷.镰刀谷的地理分布跨距极大,酶带分类上籼、粳并存,没有特别的酶带或酶谱.它不应该是一个生态类群,其遗传背景也是混杂的.从不典型镰刀谷到典型镰刀谷,酶谱变异估计值(Est值)逐渐变小;推测镰刀谷基因型较为简单,并不是原始的栽培稻.
关键词: 稻种演化 普通野生稻 籼稻 粳稻 镰刀谷 酯酶酶带


从部分Aman和深水稻看粳稻的起源
《西南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栽培稻由野生稻演化而来是稻作学者所公认的,由于野生稻的性状大都偏近籼稻,对籼稻起源于野生稻也没有争议,对粳稻的起源则有不同的看法.丁颖认为粳稻是由籼稻演化而来,周拾禄认为巢湖的粳型野稻是粳稻的先祖.Second根据同工酶研究,推定粳稻是由中国的野生稻演化来的.冈彦一与程侃声先后通过杂交试验,认为野生稻本身同时有直接分化为籼稻和粳稻的可能;王象坤等则进一步推测粳稻是野生稻在旱地上驯化的结果.冈彦一在其《栽培稻之起源》一书中对上述各种假设都有简要的叙述.籼稻和粳稻在地理分布上,虽然从低到高、由南至北,前者渐次减少而后者渐次增多,但这一过渡现象并不能确证粳


云南粳稻栽培品种的稻瘟病垂直抗性分类及鉴别菌系选择的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1983~1989年对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垂直抗性基因型的鉴定研究。通过对1000余份云南菌株的鉴定和稳定性选拔,初筛了一套适合于粳稻品种的鉴别菌系,用此鉴别菌系接种227个云南粳稻栽培品种进行垂直抗性分类,结果可划分为Ⅰ—Ⅶ群,18个型。属I—1、Ⅱ—1、Ⅲ—1、Ⅳ—1、V—1型的品种分别持+、P_i—a、P_i—i、P_i—k、P_i—km基因,共177个品种,占78%。除Ⅵ—1、Ⅶ—1、Ⅶ—2,Ⅶ—3型外,各群其它类型的品种可能还持有其它的抗性基因。 另外,用日本鉴别菌系接种的结果虽然可划分为A—J群,但日本菌株对许多品种的反应不明确,获得的信息量少,推定不明的品种约占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