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滇池底泥堆场次生植被富集污染物调查

环境科学导刊 2011

摘要:对滇池周边3个底泥堆场次生演替恢复过程中主要植物的生态学特征和污染物富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底泥堆场由表流湿地向潜流湿地过渡,植被的整体含水量逐渐减少,种群密度逐渐增加;3个底泥堆场优势种的生物量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少;植物优势种富集某种重金属的能力与生物量的相关性系数(Zn

关键词: 底泥堆场 次生植被 污染物富集 滇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籽、秆高产栽培模型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法,对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的栽培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4个关键农艺措施与籽产量和秆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2个数学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失拟性和显著性检验,证明2个模型皆与实际拟合较好,可靠程度较高。优选出同时获得籽产量1500 kg/hm2、秆产量12 750 kg/hm2的兼用型栽培措施为:行距76.16~83.84 cm,施氮(N)量为80.85~83.82 kg/hm2,施磷(P2O5)量为33.32~41.68 kg/hm2,施钾(K2O)量为54.24~65.76 kg/hm2。

关键词: 云麻1号 籽产量 秆产量 农艺措施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野生稻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摘要:栽培稻的近缘野生种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是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基因库,也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选用普通野生稻作为供体亲本,以籼稻黄华占作为轮回亲本构建了一套高代回交材料。对株高、单株产量等12个性状连续两季进行了QTL定位,共发现了58个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QTL位点,其中有11个位点在两季中都检测到,并对普通野生稻渗入片段大小、数目和染色体分布等做了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普通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亚洲栽培稻 农艺性状 渗入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性农业的概念演绎与发展演变

生态经济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虽然保护性农业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从起源到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定义、修改和再定义的过程,才形成今天的全球性概念。保护性农业的发展也不断演变。根据保护性农业的概念演绎,结合保护性农业的发展演变,描述农业耕作制度革命的成长过程,并介绍保护性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关键词: 保护性农业 概念演绎 发展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CSCD

摘要: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从小麦田向水稻秧田迁飞,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第1个发生高峰期,迁入高峰时秧田虫量达483头/m2;灰飞虱种群的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2个小峰值,虫量分别为156和143头/m2;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t2D2(0.23m+0.06),采用m*-m关系的种群序贯抽样Iwao模型为T(1,0)=25±12.9槡n。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灰飞虱 种群数量动态 聚集度指标法 Iwao回归法 空间结构

大百合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1

摘要: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压片法对大百合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单子叶型,药室内壁部分细胞发育后期发生纤维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多数为左右对称型,偶有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具1个萌发沟。经TTC法检验,成熟花粉生活力为86.3%。从小孢子的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整个过程看,未见异常现象,能形成大量正常的成熟花粉。

关键词: 大百合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花粉生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氮素管理模式对洱海流域大蒜生长和氮素流失风险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求能有效提高洱海流域土壤生产力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的适宜氮素管理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氮素管理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氮素利用率、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结合免耕秸秆覆盖可提高大蒜产量7.9%,增加经济效益14.1%,氮肥利用率增加约20个百分点,达42.3%,降低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44.3%;优化施肥结合秸秆翻埋和优化施肥处理的大蒜产量较习惯施肥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7%和3.4%,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约11和13个百分点,分别为32.7%和34.5%,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分别降低60.9%和41.1%;氮素调控处理产量较习惯施肥无显著性差异,经济效益降低3.2%,氮肥利用率提高18个百分点,为40.3%,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降低53.0%;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单施牛粪处理虽然可降低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92.4%,但大蒜减产22.8%,经济效益降低19.1%。综合研究结果可知,有机无机配施结合免耕秸秆覆盖或秸秆翻埋是洱海流域氮素管理的优化模式,是保证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洱海 氮素 管理模式 大蒜 硝酸盐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及共享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总结了60多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征集、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茶树种质的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茶树种质创新中的应用、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云南 茶树种质 整理整合 共享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木薯品种在云南不同干热河谷的区域试验

热带农业科学 2011

摘要:对4个木薯品种——华南7号、KU50、南美1号、华南205在云南省元谋县、保山市隆阳区和永德县3个点进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南美1号在隆阳区试验点的鲜薯产量最高(59548.5kg/hm2),KU50在永德县鲜薯产量最低(32 812.5 kg/hm2);KU50在元谋县的干物质含量最高(47.6%),在隆阳区试验点最低(27.3%);华南205在永德县的淀粉含量最高(41.7%),在隆阳区试验点最低(27.2%)。综合3个主要指标,KU50在元谋县干热区适应性最好,可作为该地区推广种植品种;KU50和南美1号可作为隆阳区的推广种植品种;华南205可在永德县推广种植。

关键词: 木薯 区域试验 鲜薯产量 干物质含量 淀粉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番木瓜品种组培苗在云南元谋地区的种植试验

热带生物学报 2011

摘要:对种植在云南元谋地区的青优、青皮和苏鲁3个番木瓜品种的组培苗进行生长性状的测定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获得了有价值的试验数据及结果。不仅有效地验证了组培苗的适应性和耐病性,而且为扩大推广种植番木瓜组培苗规模以及今后的抗病育种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番木瓜 组培苗 生长性状 病虫害 云南元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