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粒香型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云粳39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云粳39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长粒香型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杂交组合为合系41号、云粳20号。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 440.0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7.90%。2013年参加云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207.5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5.06%。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优点,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450~1 850 m稻区及周边省份相似生态型稻区推广种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研究介绍了云粳39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的选育
《中国糖料 》 2016
摘要:云蔗05-51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多年试验选育而成的甘蔗优良新品种。该品种早熟、高产高糖、稳产,脱叶性好,57号毛群极少,宿根性强。国家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和生产试验,云蔗05-51平均蔗茎产量101.23t/hm2,较双对照(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16号)分别增产0.43%和7.59%。全期(11—3月)平均蔗糖分14.92%,较双对照分别高0.07和0.33个百分点。该品种抗旱性强且高抗黑穗病、中抗甘蔗花叶病等主要甘蔗病害。


利用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特异种质资源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
《蚕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属于桑树特异种质资源,是研究桑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桑种。解决滇桑嫁接不亲和性而不易繁殖的技术难题,对促进滇桑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滇桑冬芽及枝条为材料,利用扦插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滇桑的冬芽能够在添加3.0 mg/L 6-BA和0.5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萌发,其萌发的小芽在添加1.0 mg/L 6-BA和0.2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并木质化,继续在添加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中培养生根后能够移栽成活,其萌发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5%、55%、90%;扦插能够诱导含冬芽的滇桑枝条生根获得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但其扦插生根率较低,仅30%左右。试验结果提示,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和扦插条件,有望建立滇桑的无性繁殖技术体系。


双亲主要性状在低纬高原两系杂交稻高纯高产制种技术中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系杂交籼稻云两优144的亲本为研究对象,在云南水富不同海拔条件下分期播种,明确母本2301S的育性转换规律和父母本的主要性状和生育进程。通过分析双亲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播始历期、主茎叶片数、自交不实率(结实事)等主要性状和生育进程差异,建立了云两优144双亲主要性状回归方程,为云两优144在当地不同海拔条件下梯田制种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两系杂交稻在低纬高原区域高纯高产制种提供技术参考。


油梨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油梨新品种的选育和开发是促进油梨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油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应以培育不同熟期、优质、抗胁迫及耐贮运等油梨新品种为现阶段油梨育种目标;总结了传统育种技术在油梨新品种选育上取得的成就,并指出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育种中开始应用,对今后油梨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耐旱优质油菜品种云花油早熟1号的选育及种植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油菜云花油早熟1号品种是云南省农科院和玉溪市农科院合作,以(A35×H027)F1代为材料,通过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花粉植株经染色体人工加倍进行两年系统选育于1995年选系定型而成。该品种生育期短,生长整齐一致,株高145.6 cm,株型紧凑,分枝部位较高,有效分枝9.9个,有效角果222.0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3.80 g;1997-1999年云南省油菜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花油3号增产5.20%,抗旱性和耐瘠性强,成为云南省山地油菜专用品种,目前已累计推广3 160.95万hm2。该品种含油量43.23%,芥酸含量0.67%,硫甙含量21.25μmol/g,品质特优。其种植技术主要是:选择最适宜海拔1 500~1 950 m中等肥力地块抢雨水适期播种、5叶期一次性重施苗肥、喷多效唑育壮苗、终花期分墒防治蚜虫和白粉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