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 1996和 1998年对国内外 9份高产水稻品种灌浆结实期的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1)在叶片角度 (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 )较小时 ( <2 0°) ,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随着功能叶 (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 )的叶片角度增加而增加 ,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 2 )千粒重与剑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 r=0 .9119* * ) ,而与倒 2叶、倒 3叶的长度呈负相关 ( r=- 0 .70 2 9*、- 0 .82 77* ) ,表明剑叶是决定千粒重大小的因素之一 ,而其余功能叶的影响较小 ;( 3)在叶片曲率较小 ( <0 .0 15 )时 ,剑叶的曲率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 r =- 0 .90 5 7* * ) ,表明叶片曲率越大 ,其相应的籽粒数越少 ,即披散型叶片不可能提供充足的灌浆物质
云南稻种冲腿的孕穗期耐冷性QTL分析(英文)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35 2个探针分析了日本品种农林 2 0和云南品种冲腿之间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RFL P) ,从中筛选出15 7个在农林 2 0和冲腿间显示多态性的探针 ,其中 5 5个被用于其杂交后代 (农林 2 0 /冲腿 )的 70个 F3 系统的孕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 ( QTL)分析。结果初步显示出一些与水稻孕穗期耐冷性有关的 QTL,它们主要分布在第 1、3、4、5、6、7、8、10和第 12染色体上。可能在第 3和第 7染色体上具有对孕穗期耐冷性作用较大的 QTL。
关键词: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数量性状位点 耐冷性 孕穗期 水稻


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知的 NBS- L RR类及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结构中氨基酸的保守区域 ,设计了两组简并引物用于扩增广谱抗稻瘟病品种云系 2号中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结果一共获得 11类的 NBS- L RR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及 16类的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所有 11类的抗病基因同源系列均含有 NBS- L RR类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 ,如 P-loop、Kinase 2、Kinase 3a以及跨膜区域等。所有 16类的蛋白激酶的序列均含有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所共有的催化区 (共有氨基酸序列 :DL KPEN)、 (共有氨基酸序列 :GT/ SXXYXAPE)以及蛋白激酶的其他催化区。两条 NBS- L RR类的抗病基因同源片段 YR1、YR12分别与抗病基因 I2 C- 2及 Xa1氨基酸同源性很高 (>5 0 % )。7条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类的抗病基因同源片段与已克隆的 Xa2 1、Pto、L r10等抗病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超过 6 0 %的相同以及 76 %~ 78%的氨基酸类似
关键词: 水稻 核酸结合位点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稻瘟病 抗病基因 同源序列


水稻浸种催芽专用种衣剂抗药剂溶解淋失效果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 HPLC)分析方法和扫描电镜 ( SEM)技术分别检测了具有相同活性组分的常规悬浮水稻种衣剂和浸种专用型水稻种衣剂包衣处理的水稻种子在浸种过程中种子表面的药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和淋失情况。HPLC检测结果表明 ,浸种 72 h后浸种专用型水稻种衣剂中有效组分福美双、克百威和甲基立枯磷的溶解淋失率分别为 0 .2 1 %、8.79%和 0 .2 9%,常规水稻种衣剂包衣的水稻种子浸种后有效组分的溶解淋失率分别为 58.82 %、98.63%和60 .69%。浸种专用型种衣剂适合水稻良种包衣后浸种、催芽 ,确保药剂缓慢释放。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浸种 72 h后 ,浸种专用型水稻种衣剂包衣的水稻种子表面药剂覆盖均匀 ,常规悬浮型水稻种衣剂包衣处理种子表面的药剂淋失和脱落严重 ,不适用浸种、育秧水稻栽培方式
关键词: 水稻 种衣剂 浸种催芽 抗溶解和淋失 液相色谱 扫描电镜


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 IR72、汕优 63等材料 ,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高产环境下 ,对高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研究表明 ,高产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181;有效穗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 ,其中以结实率的影响力最大 ,直接通径系数为 0 .7979。穗数型、大穗型和中间型的品种 (组合 )均能获得 15t/ hm2 的产量 ,但穗粒协调的中间型品种更易获得 15t/ hm2 的高产。云南涛源获得每公顷 15t以上产量就在于在高水平的穗数群体下 ,仍能协调与穗粒数及产量的关系 ,使得粒数和粒重达到相当的水平 ,1996年汕优 63获得 15.2 7t/ hm2产量的产量结构为 ,每平方米穗数 4 89,每穗实粒数 10 1.4 ,千粒重 30 .7g;桂朝 2号获 15.18t/ hm2 的产量结构为每平方米穗数 4 33,每穗实粒数 12 6.2 ,千粒重 2 7.3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