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雄美;
蔡青;
毕艳;
刘新龙;
马丽;
毛钧;
陆鑫;
《 中国糖料
》
2009
摘要: 采用改良CTAB法和SDS法提取甘蔗嫩叶与正一叶基因组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与紫外光吸收检测,证明SDS法能获得高质量的DNA,适合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要求,为后续甘蔗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甘蔗
DNA提取
CTAB法
SDS法
黎霞;
吴学尉;
陈敏;
《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 切花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acephalea D.C).又名叶牡丹、彩叶牡丹、花包菜,是原产欧洲的一种2年生草花,是包菜的一个变种。株高80~120
徐高峰;
张付斗;
李天林;
张云;
张玉华;
《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化感自毒作用是同种植物个体之间的一种化学作用,是植物经过长期适应环境和进化选择而获得的一种种内有序竞争机制。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三种有机溶剂和水分别对薇甘菊(M ikania m icranthaH.B.K)地表茎叶和地下根系进行梯度提取并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后采用营养液扦插法培养薇甘菊幼苗,12 d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薇甘菊不同部位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但茎叶和根系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综合抑制效应对应一致,幼苗受抑制程度均为:乙酸乙酯>乙醇>水>正己烷。薇甘菊不同部位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新生根长、新生株高和新增鲜质量之间的抑制率存在差异,三者受抑制程度总体表现为:新生株高>新生根长>新增鲜质量;且地表茎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对应的根系提取物。
关键词:
薇甘菊
化感自毒作用
种内竞争
田易萍;
徐丕忠;
朱兴正;
《 中国茶叶
》
2009
摘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杂交和系统选种法,从2000年至今已育成获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品种2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或同行专家鉴定的新品种8个;"国家级茶树品种云抗10号繁育及推广"与"高香、优质、丰产、名优绿茶杂交新品种——佛香1号选育研究"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获云南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类三等奖。现将各品种概况和获奖成果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罗正清;
王文荣;
刘少春;
吴正煜;
《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 介绍了临沧蔗区田间杂草的种类、发生类型,总结出一套结合蔗区实际的化学除草配套技术。与传统人工除草相比,该技术节省工时60个/hm2,节约投入900元/hm2,对经济高效控制田间杂草的发生危害,实现甘蔗生产的节本增效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甘蔗田间
杂草种类
发生类型
化学除草技术
余玉生;
张学文;
谢正兴;
赵香繁;
宗德琴;
《 中国蜂业
》
2009
摘要: 洋葱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云南洋葱产地主要集中在元谋和建水。元谋的洋葱是中国最早上市的洋葱,2月底至3月上旬采收完毕;建水的洋葱主要集中在面甸、羊街及建水县城附近,面甸的洋葱主要是散户种植,每户种植面积较
吴丽芳;
蒋亚莲;
张艺萍;
崔光芬;
《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 以花椰菜雄性不育亲本的花球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及无糖生产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S+BA 1.0 mg/L+NAA 0.3 mg/L的培养基上诱导,25 d时不定芽的分化率达到96%,继代增殖在MS+BA 0.6 mg/L+NAA 0.1 mg/L的培养基效果最好,增殖率可达4.25倍。无糖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为MS无机成分+NAA 0.1,光照4 000 lx,CO2浓度1 000 mL/L,11 d可大量生根。通过上述方法,1个花球,在4个月可生产上万株组培苗,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
关键词:
花椰菜
雄性不育系
不定芽
继代增殖
无糖组织培养
冉隆珣;
玉香甩;
曾莉;
肖强;
汪云刚;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对勐海茶区云南大叶种茶树茶饼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茶饼病始发期为8月初,盛发期为8~12月。茶树品种和叶位与抗病性相关。协调使用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抑制该病,效果比较明显,可减免茶叶产量的损失。
关键词:
茶饼病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蔡荣靖;
龙洪进;
高玉蓉;
桂敏;
《 长江蔬菜
》
2009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辣椒品种(保加利亚尖椒-2)花粉的贮藏效果,以及不同吸湿方法对辣椒花粉染色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辣椒花粉的生活力逐渐降低;在低温3℃干燥条件下最有利于保持辣椒花粉的生活力;在30℃高温环境下花粉的染色效果最为明显。
关键词:
辣椒
花粉
生活力
贮藏
李贵勇;
杨从党;
袁平荣;
卢义宣;
李本逊;
邱崇力;
何兴林;
邓安凤;
《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 关于杂交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的问题,许多水稻育种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可能是由于所用的试验材料或试验方法不同,导致有些研究结果不太一致。通过论述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以向读者提供一些关于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现状以及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等信息,以便人们对水稻配合力有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农艺性状
配合力
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