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240条记录
不同LED光质对两种黄花高山杜鹃组培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两种黄花高山杜鹃(Bob's yellow和黄杯杜鹃)组织培养的不同阶段对光质需求的规律,从而提高种苗质量及生产效率,促进其推广应用和保护.[方法]以两种黄花高山杜鹃组培苗为材料,在8种LED光质和传统荧光灯下进行增殖和生根培养,比较其增殖系数、增殖苗和生根苗叶绿素含量、生根率及生根苗株高等5个指标.[结果]纯红光最适宜Bob's yellow增殖和生根,增殖系数为8.53,生根率为93.33%;纯蓝光适宜黄杯杜鹃增殖,增殖系数为4.2;红蓝光(2RB)处理下黄杯杜鹃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83.33%;红蓝绿光对两种高山杜鹃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但促进叶绿素合成.[结论]不同光质对两种黄花高山杜鹃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不同,同一基因型增殖和生根所需的光质配比也不相同.针对高山杜鹃不同基因型及不同的生长阶段,探索适宜的光质类型,可提高种苗质量及生产效率.

关键词: 高山杜鹃 组培苗 光质 增殖 生根 叶绿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控制潜力,开展了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不同龄期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小花蝽捕食1龄或2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其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Ⅱ模型拟合度较好.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72 4、1.090 0、0.673 6,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174 9、0.173 7、0.295 5 d,对2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94 5、1.153 8、0.392 2,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218 9、0.805 6、0.696 0 d;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表现出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上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同一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1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高于2龄幼虫,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成反比;东亚小花蝽对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日均捕食量为0;田间自然状态下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控制率为34.62%.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草地贪夜蛾 捕食效应 干扰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进美国甘蔗种质工艺品质演进分析及发掘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主要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PPC)对引进美国甘蔗种质主要工艺品质性状进行世代演进和种质评价分析.根据育成或改良年代(10~20 a为时间界点)把引进的58份美国甘蔗种质划分4个改良世代,基于大田试验,对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甘蔗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方差、投影寻踪分类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其世代演进特征和筛选工艺品质优异种质资源用于杂交育种.方差分析表明,世代内和世代间各种质资源工艺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变异系数在2%~20%之间,其中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简纯度3个品质性状还存在世代和月份间的显著交互作用.投影寻踪分类法评价分析表明,不同世代美国甘蔗种质资源投影值差异显著,其中以第1代最低,依次增加,第4代最高;投影方向以甘蔗蔗糖分最高,依次为蔗汁蔗糖分和甘蔗锤度,简纯度和纤维分最低.根据投影值大小的聚类分析表明,58份种质可以划分为4类.筛选了主要工艺品质性状优良的甘蔗种质18份(第Ⅱ类)用于杂交育种,其中来自第4代的材料有6份,占第4代材料总数的46.15%;来自第3代的材料有10份,占总数的37.07%;来自第2代的材料有1份,占总数18.18%;第一代材料未筛选出品质优良种质资源.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美国甘蔗种质资源主要工艺品质改良显著,随着世代演进而显著提升.表现优异外引种质以第4代所占比重最高,依次递减,第一代最少,优异种质多来源于演进次数最多的世代;投影寻踪分类法可作为甘蔗改良效果和种质资源评价研究的另一途径.

关键词: 美国 甘蔗种质 世代演进 投影寻踪分类法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水稻真空渗透转化装置及方法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CSCD

摘要:探究适用于水稻的真空渗透转化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目前水稻转基因效率低、转化体变异多、周期长等问题.以抽穗期的'云资粳41号'幼穗作为受体,应用自制的水稻真空渗透装置对其短暂抽真空渗透浸染导入外源基因.本试验共计转化水稻30株,收获19860粒T0代种子.研究发现不同浓度除草剂对T0代种子的萌发影响不显著,但对T1代材料的生长发育却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选择苗期喷施法进行抗性转化子筛选,最佳筛选浓度为20 mg/L.经除草剂抗性筛选,获得抗性苗135株.经PCR分子检测,最终获得阳性苗114株,表明外源DNA已成功导入到受体水稻基因组中.本研究首次应用真空渗透法快速实现了水稻外源基因的转化,为水稻及其他作物的基因转化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新装置和新途径.

关键词: 水稻 真空渗透 新转化方法 装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NP芯片构建甘蓝型油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含油量性状QTL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云南生境下挖掘甘蓝型油菜含油量QTL位点,为高含油量性状遗传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高含油量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高含油量材料G28为母本,低含油量材料H008为父本,通过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建包含175份株系的F1DH群体,利用60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2016-2017年丽江与临沧点DH群体含油量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以LOD=2.5为阈值扫描含油量性状QTL.[结果]DH群体含油量性状呈现正态分布,表现出单向超亲分离.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6个含油量QTL,分别可解释6.29%~10.36%的表型变异.通过Blast分析将这6个QTL分别映射到参考基因组-Darmorbzh ChrA01,ChrA10,ChrC05与ChrC08染色体物理图谱上.与前人研究比较分析推测位于C05染色体上的qOCc05.1与qOCc05.2为新的含油量性状相关的QTL.[结论]在云南生境下检测到6个含油量性状QTL并明确了其在染色体的物理区间,定位结果可用于下一步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高含油量油菜育种.

关键词: SNP芯片 DH系 甘蓝型油菜 含油量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榈蓟马消化道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19 CSCD

摘要:[目的]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不仅可以直接取食为害作物,而且能够传播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病害,给我国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探讨了棕榈蓟马成虫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结构,旨在为今后研究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在棕榈蓟马体内的侵染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棕榈蓟马消化道整体形态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棕榈蓟马消化道超微结构.[结果]棕榈蓟马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和马氏管组成.前肠包括咽、食道、嗉囊和贲门.中肠分为前中肠、中中肠和后中肠3个部分;中肠没有围食膜,前中肠微绒毛表面有微绒毛膜,后中肠肠壁根据细胞形态分为褶皱端和扁平端,微绒毛没有微绒毛膜.后肠由回肠和直肠组成;回肠的肠壁肌肉发达,肠腔周围有一层角质层;直肠内部有大量微生物.马氏管有4根,着生在中肠与后肠的分界线处;马氏管处微绒毛密集但形状不规则,管壁细胞内有大量囊泡.[结论]本研究描述了棕榈蓟马消化道的形态与组成,分析了不同部位的功能,为研究病原物在蓟马体内的侵染路径奠定基础.

关键词: 缨翅目 蓟马科 棕榈蓟马 消化道 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粉虱4种次级内共生菌的检测分析

蚕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粉虱(Pealius mori)是对我国蚕区桑树造成严重危害的粉虱类害虫。应用Wolbachia次级内共生菌wsp基因和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次级内共生菌16S rDNA特异引物对采自田间的桑粉虱样本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通过分析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确定次级内共生菌种类,并对桑粉虱样本感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桑粉虱样本Rickettsia的扩增序列(963 bp)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样本Rickettsia扩增序列(KY620205、GU563843、FJ915603)的碱基一致性为99.90%~100%;桑粉虱样本Cardinium的扩增序列(446 bp)与烟粉虱样本Cardinium扩增序列(FJ766341、 GU563845、HG421084、KT827382)的碱基一致性为99.78%;桑粉虱样本Hamlitonella的扩增序列(694 bp)与烟粉虱样本Hamlitonella扩增序列(MH908669、KM197206、AB981348、AF400475)的碱基一致性为99.71%。次级内共生菌除Wolbachia外,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均可感染桑粉虱。81份桑粉虱样本中,次级内共生菌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的感染率分别为6.2%、11.1%、11.1%;Cardinium与Hamlitonella的共同感染率为11.1%,Rickettsia与Hamlitonella、Rickettsia与Cardinium、Rickettsia与Cardinium和Hamlitonella的共同感染率皆为6.2%;88.9%的样本没有检测到次级内共生菌感染。结果表明,桑粉虱体内检测到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3种次级内共生菌感染,Hamlitonella、Cardinium的感染率相同并高于Rickettsia;桑粉虱体内3种次级内共生菌的感染率及共同感染率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桑粉虱内共生菌的鉴定和功能研究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粉虱 次级内共生菌 Rickettsia Cardinium Hamlitonel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覆盖云南16个州(市)的908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2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93个等位基因,每对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4~18,平均8.78;主要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204 8~0.794 1,平均0.380 3;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7 7~0.887 6,平均0.730 7;多态信息含量为0.320 2~0.877 7,平均0.698 6。以地理来源进行分类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水稻种质资源在不同州(市)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普洱市水稻种质资源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及Shannon’s指数最高,而迪庆州和楚雄州相对较低,说明普洱市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而迪庆州和楚雄州相对较低;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分析表明,普洱市与西双版纳州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一致度较高,亲缘关系最近,而昆明市与楚雄州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最大、遗传一致度较低,亲缘关系最远。遗传分化分析显示,908份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质内个体间,且种质间的基因流为2.838 8,该值大于1,说明云南水稻种质资源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现象;NJ聚类分析、PCA主成分分析及Stur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均将供试材料分为2大类群,其中NJ聚类分析和PCA分析又在2大类群的基础上分为4个亚群,908份云南水稻种质资源并没有按照地理来源进行聚类,交错分布于各个类群中。表明云南水稻种质资源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不同州(市)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较大,将为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宝贵的资源材料。

关键词: SSR分子标记 云南 水稻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明烟区土壤养分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典型相关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昆明烟区土壤养分与烟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昆明烟区的优质烤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昆明烟区土壤养分与烟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昆明烟区植烟土壤pH值总体适宜,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速效氮含量较高,有效磷的含量中等但不均衡.速效钾含量丰富,氯离子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分布极不均衡.昆明烟区的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高,烟碱、总氮和氮碱比适中,钾、氯含量较低,但钾氯比较高.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昆明烟区土壤养分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值、有机质和氯离子含量的降低与烤后烟叶烟碱、总氮的降低是一致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与烤后烟叶总糖、还原糖、钾含量以及氮碱比、钾氯比、糖碱比的增加是一致的.

关键词: 昆明 土壤 烟叶 成分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坡地深松耕对土层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深松耕对红壤坡地土层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云南红壤坡地土壤深松耕的深度和耕作措施,为红壤坡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设置常规旋耕20 cm(CK),免耕耕深0 cm(S0),深松耕30 cm(S30)和深松耕40 cm(S40)等4个不同的耕深处理,种植方式为直播玉米,冬季休闲,田间管理和施肥方式一致。【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处理S0、处理S30和处理S40第1年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生物学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率分别为11.66%、14.69%和5.07%;第2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22%、22.03%和14.14%,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81%、15.61%和5.27%;第3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28.71%、22.00%和5.69%,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6.86%、14.86%和3.76%。0~2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3年平均降幅2.83%,土壤紧实度增加33.20%,土壤含水量降低5.73%;处理S30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降幅分别为3.88%和3.95%,土壤含水量增加5.44%;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0.52%,土壤紧实度增加7.70%。20~4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41%,土壤紧实度增加7.54%,土壤含水量增加6.21%;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9.23%,土壤紧实度降低20.27%,土壤含水量增加13.8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8.79%,土壤紧实度降低15.38%,土壤含水量增加7.99%。40~6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17%,土壤紧实度增加35.53%,土壤含水量增加2.86%;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1.48%,土壤紧实度增加21.93%,土壤含水量增加3.0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4.86%,土壤紧实度降低2.84%,土壤含水量增加7.84%。【结论】深松耕30 cm对山原红壤坡地玉米的产量有促进作用,为较适宜的耕作措施。

关键词: 红壤 深松耕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土壤紧实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