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云南4个主栽食用玫瑰品种产量评价及营养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云南4种主栽食用玫瑰在产量及营养成分,为今后云南食用玫瑰的生产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主栽的4种食用玫瑰滇红玫瑰(Rosa dianhong)、墨红玫瑰(R.crimson glory)、千叶玫瑰(R.centifolia)和大马士革玫瑰(R.damascena)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对云南4个产地的4种食用玫瑰品种进行产量性状比较分析,并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蛋白质、总糖、维生素C、7种矿质元素、16种氨基酸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4种食用玫瑰间在生长特性和产量性状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墨红玫瑰产量性状表现最佳,墨红玫瑰以花径最大、单朵鲜重最重和花期最长等因素达到1.25 kg/m~2的最高产量,其次是滇红玫瑰,产量达1.12 kg/m~2。同时,4种玫瑰的营养成分含量也存在差异,蛋白质、总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依次是14.43~21.43、9.67~35.67和0.119~0.221 g/kg;矿质元素总含量为:大马士革玫瑰>千叶玫瑰>墨红玫瑰>滇红玫瑰;氨基酸总量为:滇红玫瑰1.34%、墨红玫瑰1.33%、千叶玫瑰1.79%、大马士革玫瑰1.43%。根据FAO/WHO的理想模式,4种玫瑰均拥有较好的蛋白质组成比例。【结论】云南主栽的4种食用玫瑰中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墨红玫瑰和滇红玫瑰产量较高,适宜种植的地区可大面积推广。
RcMPK3正向调控月季对灰霉病菌的响应
《植物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霉病是月季采后和运输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MPK3基因参与植物对逆境的响应.基于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Rosa chinensis'Old Blush'Jacq.)全基因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包含完整ORF区的RcMPK3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检测.结果显示:RcMPK3基因ORF序列长1113 bp,编码37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RcMPK3蛋白与FvMPK3蛋白聚为一支;对基因全长序列分析发现,RcMPK3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构成,启动子序列包含10类响应激素和逆境相关的顺式元件;qPCR分析表明,RcMPK3受SA和JA诱导表达,同时,在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过程中,RcMPK3基因表达量也显著提高;VIGS分析发现,基因沉默株系病斑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株系,表明RcMPK3基因可能正向调控月季对灰霉病菌的抗性.
关键词: 月季;灰霉病;MPK3基因;启动子;植物激素;qPCR;VIGS
木香花抗黑斑病基因RbRdr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月季黑斑病是由真菌蔷薇盘二孢(Marssonina rosae)引起的。本研究以高抗黑斑病菌的野生种木香花(Rosa banksiae)作为实验材料,采用TA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抗黑斑病候选基因RbRdr1 (GenBank登录号MK584935),并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RbRdr1含有1个3 396 bp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能编码1 131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是一个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线粒体及过氧化物酶体上,不具有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同源序列多重比对发现,该基因与野蔷薇(R.multiflora)和玫瑰(R.rugosa)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野蔷薇同源性为86%,玫瑰同源性为8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木香花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存在组织特异性,在幼叶及成熟叶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根、茎及花瓣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RbRdr1基因在受黑斑病菌侵染不同时期的成熟叶片中,其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诱导积极上调,且在侵染6 h最高。综上, RbRdr1基因可能参与了木香花与黑斑病菌早期的互作过程。
关键词: 木香花 黑斑病菌 RbRdr1基因 RACE技术 生物信息学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中甸刺玫及其近缘种基于FISH的核型分析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异源十倍体的起源,以中甸刺玫及与其同域分布的20个蔷薇属近缘种为研究材料,以45S rDNA和5S rDNA为探针,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其核型。(1)21种蔷薇中只有中甸刺玫的核型为2B,其他种的核型均为2A。(2)细胞分裂间期除拟木香的45SrDNA杂交位点与倍性不一致外,其他20种蔷薇的45SrDNA位点数与倍性相同;细胞分裂中期所有蔷薇的45S rDNA杂交位点数都与倍性相同;细梗蔷薇、峨眉蔷薇、绢毛蔷薇、毛叶蔷薇、钝叶蔷薇、西北蔷薇、拟木香、全针蔷薇、大叶蔷薇、刺蔷薇、华西蔷薇、橘黄香水月季、刺梨、中甸刺玫等14种蔷薇的45S rDNA有脆性位点。(3)5S rDNA杂交位点的数量和位置在蔷薇属中不确定,多腺小叶蔷薇、橘黄香水月季、卵果蔷薇、复伞房蔷薇、川滇蔷薇这5个二倍体蔷薇的细胞分裂间期和中期都有4个5S rDNA杂交位点,西北蔷薇和拟木香这两个二倍体蔷薇的间期有4个5S rDNA杂交位点,中期有2个杂交位点,其他14种蔷薇的间期和中期5S rDNA杂交位点数与倍性一致。上述结果表明,45S rDNA和5SrDNA的FISH能准确地定位蔷薇属植物的部分染色体,使核型分析结果更加精确。根据中甸刺玫及其近缘种的核型特征,推测中甸刺玫的原始亲本可能是细梗蔷薇、华西蔷薇和西南蔷薇。
关键词: 蔷薇属 中甸刺玫 FISH 45S rDNA 5S rDNA 杂交起源 核型分析
月季‘绿萼’花器官发育相关microRNA的鉴定及分析
《植物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中国古老月季‘绿萼’(Rosa chinensis ‘Viridiflora’)和‘月月粉’(R.chinensis‘Old Blush’)花蕾期的microRNA(miRNA)文库,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绿萼’文库中,鉴定到已知的miRNA成熟体39个,miRNA前体42个;预测到新的miRNA成熟体56个,前体57个。在‘月月粉’文库中,鉴定到已知RNA成熟体39个,已知miRNA前体40个;预测到新的miRNA成熟体53个,前体57个。与‘月月粉’相比,‘绿萼’中差异表达的miRNA有31个,其中17个上调、14个下调。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miR156、miR398和miR535在2种月季的花蕾期表达上调,而miR167、miR172和miR396表达下调。进一步检测miR172和miR156在2种月季不同花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发现miR172在‘绿萼’的花瓣、雌、雄蕊中表达显著下调,提示miR172可能通过负调控其靶基因RcAP2的表达,在‘绿萼’花器官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月季品种‘绿萼’ 花器官发育 MiRNA高通量测序 荧光定量PCR
云南主栽食用玫瑰花香成分及关键花香基因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3种云南主栽食用玫瑰‘墨红’(Rosa ‘Crimson Glory’)、‘滇红’(R. gallica ‘Dianhong’)及‘金边玫瑰’(R.‘Jinbian’)的盛开期花瓣进行了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除内标癸酸乙酯外,‘滇红’和‘墨红’相同物质共12种,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3.232%和56.864%。两者都含有大量的香茅醇、香叶醇、苯乙醇、柠檬醛和芳樟醇等成分,而‘墨红’还含有少量的丁香酚及大根香叶烯D等。‘金边玫瑰’的芳香物质主要为苯乙醇,其释放量较低。进一步采用RT-qPCR分析了3个关键花香酶基因磷酸水解酶基因(RhNUDX1)、苔黑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RhOOMT1)和苯基乙醛还原酶基因(RhPAR)在食用玫瑰盛开期花瓣中的表达。其中, RhNUDX1基因在‘滇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墨红’,在‘金边玫瑰’中并未表达,这与香叶醇定量分析结果相一致。RhPAR基因在‘滇红’和‘墨红’中表达量基本一致,最低的是‘金边玫瑰’。RhOOMT1基因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墨红’>‘滇红’>‘金边玫瑰’。RhOOMT1基因和RhPAR基因的表达与GC-MS检测对应芳香物质的释放存在一定差异。
云南川滇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居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对云南省分布的川滇蔷薇7个自然居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对它们的12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表型性状的F值在1.06~20.56,其中有8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其表型性状不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具有变异多样性.它们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3.00%,居群间变异(34.42%)大于居群内变异(20.29%),该结果表明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为居群间变异.对其表型性状和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其结果显示:4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正相关,其余8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负相关.对其进行居群表型聚类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些自然居群的表型变异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致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蔷薇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具有试验周期短、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直观可见等优点。常规的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已在很多植物中普遍应用,但对蔷薇属(Rosa L.)植物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45S rDNA和5S rDNA的基因定位与染色体同源性分析上。本文对蔷薇属植物的FISH研究进行总结和描述,并对其在蔷薇属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蔷薇属 45S rDNA 5S rDNA 基因定位 同源染色体
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及杂交起源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是云南特有的高山花卉和耐低温的月季种质资源,也是蔷薇属唯一有报道的10倍体的野生种。然而,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大争议,其起源也不清楚。本研究利用5S rDNA和4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psbA-atpH、rbcL、rpl16和trnL-F)来构建蔷薇属的系统关系,明确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通过与近缘物种的序列比对,推测中甸刺玫的原始亲本。结果表明:蔷薇属50个种(变种)的5S rDNA序列长度为498~573 bp,变异程度随物种表现出明显差异。cpDNA片段中psbA-trnH变异较大,4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矩阵长2969 bp,其中变异位点153个。基于5S rDNA的分子系统树和4个cpDNA片段联合分析的分子系统树中,中甸刺玫均与桂味组的物种聚在一起,与小叶组的刺梨亲缘关系较远,其系统位置应从小叶组移至桂味组。中甸刺玫的十倍体起源很复杂,细梗蔷薇、华西蔷薇、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是与其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种,其原始母本最可能是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的其中之一或共同母本,细梗蔷薇和华西蔷薇极可能是其父本,而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也可能以父本的身份参与了中甸刺玫的杂交物种形成。
关键词: 中甸刺玫 蔷薇属 5S r DNA cp DNA 系统位置 杂交起源
二倍体蔷薇FT基因序列多样性研究
《植物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类群73个二倍体蔷薇属(Rosa)植物为材料,克隆获得其FLOWERING LOCUS T(FT)同源基因,并对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以及多维尺度(MD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3个二倍体蔷薇植物的FT基因共检测到215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包括214个SNP和1个缺失突变,平均185个碱基发生1次突变;氨基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5个氨基酸发生变异,平均379.6个氨基酸残基发生1次突变;突变位点统计分析结果发现39、258、426 bp位点是高频突变位点,其碱基由A或C突变为T。MD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类群FT基因编码区序列的碱基组内差异依次排序为:野生种>月季组>中国古老月季,氨基酸组内差异依次排序为:中国古老月季>月季组>野生种,推测中国古老月季在长期栽培驯化过程中,其FT基因可能经历了较强的人工选择压力,月季组的种和变种可能是古老月季的重要亲本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