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白兴荣(精确检索)
96条记录
云南野桑蚕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野桑蚕资源的进化地位,为云南野桑蚕资源的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野桑蚕的mtDNA进行测序,并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mtDN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云南野桑蚕mtDNA长度为15 688 bp,包含37个基因和1个A+T丰富区,基因重叠区域共7处,基因间隔区域共21处,基因片段存在不同程度的插入和缺失。基因组拥有鳞翅目昆虫典型mtDNA的基因组成和顺序,A+T含量高达81.40%;基因组AT偏度为正值。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云南野桑蚕同家蚕和中国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云南野桑蚕起源于中国北方野桑蚕。

关键词: 野桑蚕 线粒体基因组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褐斑壳丰孢菌pmcam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时相分析

蚕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pmcamk的序列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pmcamk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宿主后不同时期以及其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期深入了解桑褐斑壳丰孢菌Ca2+信号转导途径与孢子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camk的cDNA序列全长为1 422 bp,由1 221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01 bp的3′非翻译区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MK713976。pmcamk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0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5.5 kD,等电点为6.2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桑褐斑壳丰孢菌与小麦叶枯病菌的CAMK同源性最高,属于CAMKⅠ类群并且聚类在同一进化分支。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桑树的早期阶段(0.25、 0.5、1 d),pmcamk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侵染后2、3、4、6 d其表达量逐渐下降。这与不同时间阶段桑褐斑壳丰孢菌在水中萌发过程中pmcamk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推测PmCAMK在桑褐斑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桑褐斑壳丰孢菌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基因克隆 表达时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不结茧原因分析与预防建议

蚕桑茶叶通讯 2023

摘要:介绍了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经常发生的家蚕不结茧现象,分析了不结茧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农药监管、加强蚕种质量监管、加强对蔬菜种植户的用药监督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家蚕 农药 蔬菜 昆虫生长调节剂 不结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消毒方法对家蚕微粒子的存活和侵染力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Bombyx mori的重要病害,探索其消毒杀灭方法对蚕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微粒子染色法和添食家蚕侵染法测试了温度、紫外线和消毒剂处理108个/mL家蚕微粒子后对家蚕微粒子的消杀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对家蚕微粒子虫灭活温度为60℃处理30 min以上;使用20 wx功率紫外灯距离50 cm照射12 min及以上时,微粒子死亡率为47.70%,对家蚕侵染率为0;三氯异氰脲酸800 mg/L及以上浓度处理6 min以上家蚕微粒子死亡率为100%,对家蚕的侵染率为0;戊二醛癸甲溴铵200 mg/L及以上浓度处理6 min以上家蚕微粒子死亡率为100%,对家蚕的侵染率为0.3种消毒方法中温度法主要用于小型蚕具消杀微粒子;紫外线用于蚕业辅助设施的表面微粒子的消杀;三氯异氰脲酸和戊二醛癸甲溴铵均表现出较好的消杀效果,其中戊二醛癸甲溴铵较含氯的消毒剂三氯异氰脲酸稳定性强,刺激性小,对养蚕的金属腐蚀性小,可作为含氯消毒剂的部分替代使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蚕业生产中消杀微粒子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度 紫外线 三氯异氰脲酸 戊二醛癸甲溴铵 消毒 家蚕微粒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唑螨腈在桑园红蜘蛛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蚕业 2022

摘要:乙唑螨腈是一种新型丙烯腈类杀螨剂,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二斑叶螨(Tetranychius urticae)等桑园主要红蜘蛛的各发育阶段都有很高的毒杀作用,其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雌成螨毒力分别是炔螨特的171.14倍和615.89倍.田间使用有效成份含量在50~100 mg/L时可有效防治各种作物上的害螨,且对家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对家蚕皓月B的3龄起蚕连续添食用3 000.00、1 500.00、750.00、375.00、187.50、93.75 mg/L乙唑螨腈药液浸渍处理的桑叶至上蔟结茧,其间家蚕无中毒死亡,除了 3 000.00、1 500.00、750.00 mg/L乙唑螨腈药液处理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他各处理的结茧性能不受影响.因此,乙唑螨腈在桑树红蜘蛛的防治上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乙唑螨腈 桑树 朱砂叶螨 二斑叶螨 交互抗性 降解性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蚕农面临的蚕业风险及其政策期望-基于7个市(州)14个蚕区139户农户的问卷调查

中国蚕业 2022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7个市(州)14个蚕区139户种桑养蚕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云南省蚕农种桑养蚕面临的风险,结果显示有90.65%的蚕农愿意继续种桑养蚕,而扩大饲养规模意愿并不强烈,有9.35%的农户对养蚕持消极观望态度,蚕农选择继续种桑养蚕的主要原因是蚕桑产业的绿色生态效应和收益较高。然而,茧价下跌产生的市场风险,生态环境恶化及蚕桑病虫害产生的自然风险,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的劳动力匮乏,是影响云南省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和制约云南省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云南省的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地形为“坝子”山间盆地和“阶梯式”高山的区域,其中,处于“坝子”山间盆地蚕区的农户发生过的损失最大,面临的风险最高,而坝区养蚕发生农药中毒是造成风险高的主要因素。为防范蚕桑生产风险,蚕农提出政府应出台政策稳定蚕茧价格,加快更新蚕、桑品种,适时提供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加强蚕区大环境农药使用监管,将蚕桑产业风险损失纳入农业保险范畴等期望。

关键词: 家蚕 桑树 病虫害 饲育户 生产风险 问卷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桑园用农药登记现状分析

中国蚕业 2022

摘要:为了明晰在桑园中登记的农药现状,通过中国农药信息网(http://www.chinapesticide.org.cn/)检索了登记作物为桑树或者使用场所为桑园的农药,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桑园用农药登记了132种制剂,其中杀虫剂79种、除草剂49种、杀菌剂2种、杀螨剂2种,杀虫剂的有效成分为敌敌畏、辛硫磷、灭多威、毒死蜱、吡蚜酮、残杀威6种单剂和丙溴·辛硫磷、敌百虫·马拉硫磷、敌畏·辛硫磷3种复配剂,剂型以乳油为主;除草剂的有效成分为草甘膦、草铵膦、草甘膦铵盐和草甘膦异丙胺盐,剂型以水剂为主;杀菌剂和杀螨剂的有效成分分别为甲基硫菌灵和炔螨特。登记在桑园使用的农药种类少、品种老,亟待更新替换。

关键词: 桑树 蚕桑 农药登记 桑树病虫害 桑园专用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有吡丙醚的农药种类与防治对象

中国蚕业 2022

摘要:吡丙醚是保幼激素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属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食下微量吡丙醚污染的桑叶就可致使家蚕结茧率显著降低。为避免桑园及周边作物因使用含有吡丙醚的农药而造成家蚕不结茧,调查统计了含有吡丙醚的农药种类和防治对象。结果表明,含有吡丙醚的农药共登记了87个,其中原药18个、卫生杀虫剂48个、农用杀虫剂21个,而农用杀虫剂中吡丙醚单剂4个、复配剂17个,主要用于防治姜蛆、双孢菇菌蛆、柑橘树介壳虫和木虱、番茄白粉虱和烟粉虱、蔷薇科观赏花卉介壳虫、枣树蚜虫、甘蓝小菜蛾、茶小绿叶蝉、大葱蓟马等害虫。桑园及周边作物应禁止使用含有吡丙醚的农药,避免造成家蚕不结茧。

关键词: 吡丙醚 杀虫剂 家蚕 不结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BmSPH33对BmNPV诱导的免疫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BmSPH33基因在家蚕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方法】BmSPH3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eneDoc与MEGA 5.0软件对BmSPH33与其它物种SPH33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半定量RT-PCR对其组织转录情况进行分析; qRT-PCR检测家蚕添食BmNPV后BmSPH3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BmSPH33基因ORF全长840 bp,其氨基酸序列长度为279 aa,软件预测无信号肽序列,分子量大小为22.95 kDa,等电点为5.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BmSPH33与蓓带夜蛾SPH33含有保守的类胰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组织转录情况表明,该基因在家蚕幼虫的中肠组织特异表达。BmSPH33在家蚕感染BmNPV 4 h时转录水平升高,在8、12、24和48 h时均表现为下调,表明BmSPH33的表达受到BmNPV感染的诱导。【结论】BmSPH33在家蚕感染BmNPV后发生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家蚕免疫应答。

关键词: 家蚕 BmSPH33基因 表达 BmNPV感染 转录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2019年1月入侵中国以来,现已蔓延至全国25个省份.为了解草地贪夜蛾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近期该课题组在云南蒙自地区的玉米地采集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及成虫,通过分离培养结合16S rDNA测序鉴定其肠道细菌分离株的种属.在幼虫肠道中分离到32个细菌分离株,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聚类可归为4个属,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摩根菌属(Morganella),其中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丰度最高,为53.1%;在成虫肠道中分离到16个细菌分离株归为5个属,分别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微球菌属(Mic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其中不动杆菌丰度最高,为56.0%.该研究首次对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成虫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为后续研究草地贪夜蛾生物学适应性等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肠道细菌 成虫 云南地区 生物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