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基于抗稻瘟病基因Pi40特异性SCAR标记的MAS育种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从3份携带抗稻瘟病Pi40基因的粳稻材料中扩增、筛选获得特异性片段,通过测序分析比对和引物设计,开发出一个SCAR分子标记3F.该标记在1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抗性品种中能够特异性的检出Pi40基因系.利用Pi40品系4163与丽江新团黑谷构建F2群体123株,发现3F在其中96个单株中检测到550 bp的目标条带,同时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该96个单株田间表现为R,另外27份未检出目标条带的单株表现S,卡方检测分离比符合3:1.进一步利用3F在183份云南水稻育成品种中检测,结果显示仅在其中9份材料中有目标带型出现,而在其它174份云南水稻品种中没有检测到目标带型,这为有目的地开展品种抗性改良提供直接而高效的筛选标记,结果表明3F是一个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在云南稻作系统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分子标记.以3份感病粳稻材料与4163杂交,构建稻瘟病抗性改良F2群体,利用3F筛选出来的单株经稻瘟病菌喷雾接种鉴定,表现为R,而未检出目标条带的单株则表现为S.
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宜香725为对照品种,选用6个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高原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高原粳稻在该地籼稻区均能正常安全成熟,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相当或略短于对照,产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为155~161 d,产量为6939.0~10374.0 kg/hm2,其中云粳39号的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生育期161 d,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综合性状好,抗逆性较强,可见云粳39号较适宜于该地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楚粳28号和云粳26号的产量分别为9738.0和9676.5 kg/hm2,略低于对照籼稻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单粒精米的DNA磁珠法高效率提取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文章研究了利用磁珠法高效率提取单粒精米DNA的技术方法。【方法】以4份市售大米为材料,利用磁珠吸附法从单粒精米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进行提取效率的检测。【结果】提取的20份基因组DNA条带整齐、无弥散、质量高,浓度均在1 ng/μl以上;进一步,以提取液为模板,利用SSR引物RM247和RM282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后分别得到180和120 bp的目标条带。【结论】利用磁珠法提取的单粒精米DNA可以直接用于PCR反应;结果为特殊目的或稀缺材料的微量DNA提取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云南粳稻主栽品种的香味基因鉴定和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四引物等位基因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技术,结合KOH和咀嚼判定法,分析了86份云南粳稻主栽品种和2份对照粳稻品种的香味特性和香味基因的存在情况和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共检测到10个品种具有香味或携带香味基因(badh2),但三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性。其中5个品种三种方法均能检测到香味并携带香味基因(badh2),2个品种用KOH法检测到香味但不携带香味基因(badh2),1个品种用KOH法检测到香味且携带香味基因(badh2),1个品种用咀嚼法检测到香味并携带香味基因(badh2),1个品种用KOH法和咀嚼法都未检测到香味但携带有香味基因(badh2)。PCR扩增DNA检测结果分析所有材料共出现3种香味基因型,即非香型Badh2/Badh2、杂合型Badh2/badh2和香型badh2/badh2。香味基因(badh2)在所分析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中出现的频率仅为8.1%,香味性状受badh2等位基因控制,且都为云粳系列的品种。研究发现将四引物等位基因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技术和咀嚼法相结合,可以提高香味性状的选择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 云南粳稻 香味基因 等位基因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技术 KOH法 咀嚼法
一种提高哈尼梯田红米食味品质的新工艺
《中国稻米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哈尼梯田红米已经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红米营养价值要高于一般白精米,但因为食味品质差,其产业一直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以配方米的形式来提高红米食味品质是一种比较直接、简单的方式。本文通过RVA谱法对5个品种和36个配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用RVA谱辅助筛选出的配方与食味计和人工品尝评分的结果相符,此方法准确、快速,结果重复性优于传统配比技术。利用RVA谱分析来确定配方米的配比比例在国内尚属首例。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红米 配方米 食味品质 淀粉粘滞性谱(RVA)
长粒香型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云粳39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云粳39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长粒香型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杂交组合为合系41号、云粳20号。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 440.0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7.90%。2013年参加云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207.5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5.06%。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优点,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450~1 850 m稻区及周边省份相似生态型稻区推广种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研究介绍了云粳39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粳型香软米品种"云粳20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中国科技成果 》 2014
摘要: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海拔和纬度跨度大,气候特殊,即使是很好的优质米品种,米饭也觉偏硬。针对此难点,开展了低直链淀粉含量粳型优质香软米育种。2005年成功育成了首个粳型香软米品种“云粳20号”,2011年通过省级审定(滇审稻2011020号),2012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080002.7)。米饭香味浓郁、柔软、口感好、冷不回生,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品种不仅产量与当地高产品种相当,而且稻谷出售价格比一般品种高出0.5~1.5元/千克(优质稻谷按2.8元/千克计),2010~2012年,在云南省累计推广51.72万亩,新增产值达2.2亿元。香软米品种的选育开创了高原粳稻育种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了水稻育种的进步。
优质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云南高原粳稻区海拔高,水的沸点较低,普通米饭硬度大、食味性较差等问题,开展粳稻软米新品种选育研究。根据育种目标,用软米品系云粳优3号作母本,抗稻瘟病高产品系云粳优10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5年8代系谱选择,育成了国内第一个粳型优质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该品种早熟、品质优、产量较高、抗稻瘟病、轻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其米饭香浓、柔软可口、外观油润光泽、冷不回生、商品性好。为配合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出了相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500~1 800 m稻区及周边省份相似生态型稻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