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龙亚芹(精确检索)
56条记录
茶谷蛾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生物安全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茶谷蛾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形态结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各类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茶谷蛾触角上共分布8种感器,类型分别为B?hm氏鬃毛(2种亚型)、鳞形感器、刺形感器(2种亚型)、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4种亚型)、舌形感器。【结论】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雌雄蛾感器种类相同,但在感器亚型和数量上,雄蛾多于雌蛾。研究结果将为茶谷蛾通讯及行为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茶谷蛾 触角 扫描电镜 感器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叉角厉蝽对茶谷蛾幼虫捕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对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幼虫的捕食行为特性,并在室内测定了不同龄期叉角厉蝽若虫对茶谷蛾幼虫的搜索和捕食效率.结果表明,叉角厉蝽若虫通过触角摆动搜索猎物,捕杀和取食工具为其喙部可伸缩的口针,对茶谷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具有龄期选择性,高龄叉角厉蝽若虫的捕食效率更高.其中,5龄叉角厉蝽若虫对3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效率最高,平均5 min左右能搜索到猎物,13 min左右能刺吸成功并开始取食,45~60 min能吸干1头幼虫;二者密度对其捕食能力具有干扰作用.

关键词: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 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 捕食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叉角厉蝽对于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的控害作用,在实验室及田间测定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于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对于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干扰作用及田间控害效应。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不同虫龄茶谷蛾都有捕食作用,总体呈现出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高龄幼虫,成蝽对高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低龄幼虫;对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中对1~2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30.2886),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8.6588头)。对不同虫龄茶谷蛾的搜寻效应与其密度呈负相关,且对低龄幼虫的搜寻效应显著大于高龄幼虫。建立了叉角厉蝽密度、不同虫龄茶谷蛾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发生后该蝽的捕食量及捕食作用率逐渐下降。田间控害试验表明:4~5龄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5~6龄幼虫,在第7 d时,对1~2龄幼虫的防效达42%;成蝽对3~4龄幼虫的防效较好,在第7 d时达到47%。

关键词: 叉角厉蝽 茶谷蛾 捕食行为 功能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农药对茶谷蛾三龄幼虫室内毒力测定

湖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适合防治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的生物农药,采用浸叶法,选用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苜核·苏云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5种生物农药对茶谷蛾3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统计24、48、72、96 h后茶谷蛾死亡虫数,计算药剂不同处理下,茶谷蛾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LC50、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95%置信区间.结果表明,5种生物药剂对茶谷蛾3龄幼虫均有毒杀效果,500倍稀释液处理下,72~96 h其毒杀活性大小表现为苜核·苏云菌>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推荐苏云金杆菌、苜核·苏云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为下一步田间药效验证首选药剂.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 浸叶法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茶园茶谷蛾的发生及其习性观察

环境昆虫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syr.是云南茶园一种重要的食叶害虫,属局部爆发性害虫.为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准确识别和防控该虫,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茶谷蛾不同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该虫在云南全年发生4代,在茶树成龄和老叶片上用虫丝和虫粪构筑成虫苞取食.卵散产或卵粒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在温度26℃、相对湿度65%条件下,卵期7~10 d,平均9.3d;幼虫期26~35 d,平均33.1d;蛹期分别为9~17 d,平均13.9 d;雌成虫发育历期5~11 d,平均8.3d,雄成虫发育历期1~6 d,平均4.2d;化蛹时间集中在16:00-20:00之间,成虫产卵期可持续1~7d,成虫羽化高峰为17:30-20:30;观察到雌蛾产卵量19~168粒,平均达96.7粒.雌雄蛾触角有明显区别,雌蛾触角为丝状,雄蛾为双栉齿状.研究结果可为茶谷蛾的田间预测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茶谷蛾 为害状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凤庆茶黄蓟马发生规律及农药防控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摸清凤庆茶黄蓟马的发生规律,开展科学农药防控研究。通过对凤庆茶黄蓟马发生规律进行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处理对茶园蓟马防控效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凤庆茶园蓟马自6月中旬起,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共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9月25日,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推荐最佳防控处理为处理4,即修剪+石硫合剂封园+LED灯+第1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2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3次化学农药(24%虫螨腈1 500倍液)。在该处理的防控下,3次用药校正防效最高分别可达55.25%、73.40%、59.72%,药后平均校正防效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39.25、65.67、82.64百分点。产值比常规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7.39。

关键词: 茶园 茶黄蓟马 生物农药 防控效果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谷蛾成虫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茶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茶谷蛾嗅觉相关基因,采用Illumina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对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茶谷蛾触角转录组37708条unigenes.通过同源性比对,在NR数据库成功注释16027条unigenes;有11701条unigenes得到GO注释,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三大类40亚类;有6047个unigenes得到KOG注释,按照功能分为25类;根据KEGG数据库,有12009条unigenes注释到283个通路.根据注释信息,挖掘到238个候选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08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55个气味/嗅觉受体基因,26个味觉受体基因、25个离子型受体基因、11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4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4个感官知觉基因、4个化学感受受体基因和1个气味降解酶基因.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12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9个气味/嗅觉受体基因、4个信息素结合蛋白、3个味觉受体基因、1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和1个离子型受体蛋白基因.本研究获得了茶谷蛾触角转录组数据,并鉴定出候选嗅觉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茶谷蛾的基因功能及嗅觉感受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关键词: 茶谷蛾;触角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基因注释;嗅觉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饼病诱导感、抗茶树品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茶树被茶饼病危害诱导的防御反应机制,本研究选择抗病和感病茶树品种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数字表达谱分析茶树叶片被茶饼病危害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74条,其中共有的为122条,抗病品种中特异364条,感病品种中特异的为488条。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茶饼病危害主要影响了茶树体内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淀粉与蔗糖的代谢、苯丙醇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差异基因包括抗病蛋白基因(R protein)、水解酶基因、细胞壁加固基因、转录因子基因、植物激素及其信号转导基因、次生代谢和氧化酶类、转运蛋白等。利用RT-qPCR对筛选的6个基因进行验证,其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茶饼病侵染对茶树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为揭示茶树抗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茶树 茶饼病 转录组测序 抗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动态监测下全年防控模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云南省凤庆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的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控效果展开研究,并进行成本核算。分别在6月16日、6月24日、7月22日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的3个高峰期用2次植物源生物农药及1次化学农药进行防控。结果表明,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推荐最佳防控模式为修剪+石硫合剂封园+蓝板+生物农药(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化学农药(6%乙基多杀霉素1 000倍稀释液),在该模式的防控下3次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78.85%、64.650%、76.20%,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25.11、41.63、22.68个百分点,产值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4.6。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 动态监测 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小粒咖啡品种叶锈病在叶片上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咖啡锈病是小粒咖啡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探讨小粒咖啡锈病田间分布情况,首先对不同品种田间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叶锈病在‘P1’、‘P4’、‘PT’、‘维拉萨奇’、‘卡杜拉’、‘卡杜埃瑞吉纳’、‘卡杜埃44’7个咖啡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叶锈病在咖啡品种上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不同咖啡品种之间平均每叶病斑数有差异,其中‘卡杜埃瑞吉纳’、‘卡杜埃44’发病较重,且病斑发展速度快,‘P4’病斑平均值最小。该病害在咖啡叶层上的严重度分布总体呈现下层>中层>上层。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品种 叶锈病 空间分布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