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梢腐病致病菌甘蔗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甘蔗梢腐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明确云南甘蔗梢腐病病原种类,从云南开远和孟连采集甘蔗梢腐病样品33份,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S1和FS2,提取其DNA;利用转录延长因子基因(EF-1α)、微管蛋白基因(TUB2)、聚合酶基因(RPB2)引物序列对分离到菌株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清晰明亮条带;将产物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FS1和FS2的EF-1α序列、TUB2序列和RPB2序列与Fusarium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TUB2(登录号MT011039.1)和RPB2(登录号MW238849.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同时通过MEGA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建立菌株FS1和FS2的系统发育树,发现FS1、FS2与F. sacchari均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根据菌株FS1和FS2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sacchari。用F. sacchari孢子接种‘云蔗08-1609’,接种7 d叶片出现退绿和叶片黄化症状;将接种发病叶片进行再次分离和测序,分离到菌株EF-1α序列与F.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研究表明,F. sacchari为开远和孟连引起梢腐病的致病菌。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镰刀菌 分离 鉴定 PCR扩增 系统发育分析


蔗糖水解制取结晶果糖技术研究
《甘蔗糖业 》 2021
摘要:为提升制糖产业的综合效益,以白砂糖为原料开发附加值更高的结晶果糖,探讨用蔗糖原料制取高纯度结晶果糖的最优工艺方法.实验以高浓度蔗糖液(55%w/w)为原料,食品酸味剂柠檬酸为水解剂,通过蔗糖水解、脱色、阴阳离子树脂除盐,以钙型树脂分离、纯化果葡糖液,在常温下得到结晶果糖和结晶葡萄糖.实验优化蔗糖最佳水解工艺条件:水解温度80℃,水解时间4.0 h,柠檬酸用量0.50%,蔗糖水解率为100%;果糖结晶工艺条件:在水-乙醇比例为1:4的体系下,果糖纯度88%以上、糖膏固形物含量87°Bx以上、晶种用量为糖膏总量5%、养晶时间48 h,果糖结晶率达到56.34%;葡萄糖结晶工艺条件:在水-乙醇比例为1:2的体系下,葡萄糖纯度65%以上、糖膏固形物含量83°Bx以上、晶种用量为糖膏总量5%、养晶时间48 h,葡萄糖结晶率达到63.27%.实验选择高浓度蔗糖液水解及常温下结晶的方式,可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通过将纯度65%以上的葡萄糖液直接结晶分离,使母液中果糖纯度从33.3%提升至60.2%,起到了分离纯化果糖液的效果,有效减轻果葡糖液的分离负荷.


潜在益生乳酸菌分离和鉴定研究进展
《中国酿造 》 2021
摘要:利用益生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当前营养健康领域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乳酸菌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迄今为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仅从人的胃肠道分离的乳酸菌可在食品中使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从食品来源中分离出具有益生功能的菌株以扩大益生菌的选择范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检测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全基因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FQ-PCR)等技术可以鉴定到亚种及菌株水平上的益生菌。鉴于分离鉴定技术是益生菌安全规范应用的先决条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潜在益生乳酸菌有效分离和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益生乳酸菌自主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的两株纤维素分解细菌的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细菌高酶活的菌株,并对其初步鉴定,为综合利用废弃生物质中纤维素和发掘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培养基分离并纯化菌株,刚果红染色实验测定其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物。【结果】经分离共获得34株细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素酶活性。2株细菌分别被鉴定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和吉氏芽孢杆菌(B.gibsonii);另外3株细菌亦是芽孢杆菌,分类的具体属种尚待进一步确定。分离物5株芽孢杆菌中,沙福芽孢杆菌的纤维素酶活性最强,具有潜在的研究应用价值。【结论】原始森林长期累积枯枝落叶于林地土壤,富集有丰富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分离纯化,经鉴定获得两株细菌对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分解效果,可进一步发掘利用。


1株巨大口蘑的鉴定及培养基中无机盐优化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从采集自云南临沧的野生口蘑子实体中分离获得菌株YAASM4295,利用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并以不同的无机盐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各筛选出2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析4种无机盐及其正交组合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到的菌株为巨大口蘑,供试无机盐对其菌丝生长在不同程度上均有促进作用,其中0.1 mg·m L~(-1)MgSO_4、0.1 mg·m L~(-1)K_2HPO_4、0.05 mg·L~(-1)CoCl_2、0.05 mg·L~(-1)Mn Cl_2对该菌生长与生长势的促进作用最大,且与其它处理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4种无机盐协同作用对该菌菌丝生长影响的大小依次为Mg SO4>CoCl_2>MnCl_2>K2HPO4;最佳组合为0.2 mg·m L~(-1)Mg SO4+0.1 mg·m L~(-1)K_2HPO_4+0.01 mg·L~(-1)MnCl_2+0.01 mg·L~(-1)CoCl_2。综上,该野生巨大口蘑菌株在各无机盐培养基组合之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不同组合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这为其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响及观察病斑数随接种时间的变化情况,筛选简便、有效的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方法。除组织块分离法外,采用分生孢子团块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均可分离得到纯的病原菌株。离体桑树叶片以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斑数以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病原菌以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均可有效感染离体桑树叶片,其中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处理叶片的病斑数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08.83和60.00;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5×105m L-1有利于离体桑树叶片感染致病;随着接种病原菌后的时间延长,发病桑树叶片的病斑数逐渐增加。上述对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菌株致病性测定方法,可为桑褐斑病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分化研究和桑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提供参考。


大白口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4
摘要:目的研究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大白口蘑子实体的乙酸乙酯部位经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亚油酸甲酯(1)、亚油酸(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过氧麦角甾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羟基-6酮(6)、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羟基-6酮(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9)、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0)、3β-O-glucopyranosyl-5α,6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11)、脑苷脂D(12)。结论化合物1-3、6-12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