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模糊匹配)
16条记录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藤条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一般具有更高爽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白茶则具有更浓郁的香气及甘和的滋味,而现代茶园红茶一般具有更高甜的香气和甘爽的滋味。藤条茶的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现代茶园茶树鲜叶,尤其是藤条白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为67.11 mg·g-1,显著低于现代茶园白茶(84.19 mg·g-1)。藤条晒青茶中的茶氨酸含量为16.79 mg·g-1,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晒青茶(14.69 mg·g-1)。藤条晒青茶和藤条白茶具有更低的酚氨比。在所有茶样中共鉴定出205个初级代谢产物,藤条白茶中积累更丰富的糖类。此外,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12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不同茶样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藤条白茶中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现代茶园白茶;藤条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更高,而现代茶园红茶的芳樟醇含量更高。可见,采用晒青茶和白茶的加工工艺一般更有利于获得高品质藤条茶产品。

关键词: 藤条茶 感官审评 化学成分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香花型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石斛属(Dendrobium)盛花期花朵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技术对球花石斛(D.thyrsiflorum)、扭瓣石斛(D.tortile)、鼓槌石斛(D.chrysotoxum)和密花石斛(D.densiflorum)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 种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共 70 种,包括酯类、醇类、酚类、酮类、烷类、烯类、醛类以及其他等 8 类,其中烯类总含量最高,为主要挥发性成分.球花和密花石斛的主要香气成分为β-石竹烯,相对含量分别为0.46和6.91 μg/(g·h);而扭瓣石斛为醋酸辛酯[6.11 μg/(g·h)];鼓槌石斛为β-罗勒烯[5.23 μg/(g·h)].该研究有利于评价和筛选有价值的芳香石斛兰种质资源,为香型石斛兰品种培育和兰花精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石斛属 花朵 GC-MS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C-MS的普洱生茶香气成分产地溯源

茶叶通讯 2024

摘要:为探究茶叶中挥发性成分普洱生茶小尺度空间下产地溯源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别测定云南省3个地级市(自治州)5个不同产茶县(区)30份普洱生茶样品中的香气成分,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判别分析、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分类方法,构建普洱生茶小尺度空间下的产地溯源模型。结果表明,普洱生茶茶样中69个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21个、醛类12个、酮类15个、酯类8个、酸3个、萜3个、烯烃2个、其他5个,OPLS-DA不能很好地区分不同产地茶样;通过Fisher判别分析构建的产地判别函数模型初始判别正确率为100.0%,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3.3%。通过神经网络-多层次感知器分类模型对不同产地茶样进行判别的初始判别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达100%。普洱生茶中稳定同位素比值、矿物元素与有机成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产地形成各自的指纹特征,可用于建立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试验结果可为普洱生茶在小尺度空间的产地追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普洱生茶 挥发性成分 产地判别 产地溯源 香气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斛属花香物质的合成及相关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部分兰科石斛属植物都具有极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全球大约有1 200~1 500种石斛属植物,在我国分布的有76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等地,其中云南最多,有62个种。花香是观赏植物重要的品质性状,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在花香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调节机制和基因工程方面等取得了较大进展,对近年来报道的石斛属26种植物中17种主要赋香成分和植物花香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与基因调节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植物花香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香 石斛属 挥发性成分 萜烯类 萜类合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C-MS分析鼓槌石斛不同花期及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

广西植物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开花时挥发性成分特点及释放规律,该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GC-MS技术,检测鼓槌石斛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4个时期及盛花期唇瓣、萼片、花瓣和花蕊柱4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香气释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在鼓槌石斛4个时期,共检测到挥发性成分29种,分别为13种烯类、6种醇类、2种醛类、2种酯类、2种烷类、1种酚类、1种酸类和1种其他类;在鼓槌石斛盛花期4个部位中,共检测到挥发性成分39种,分别为15种烯类、9种醇类、4种烷类、3种酯类、3种酮类、2种醛类、2种其他类和1种酸类。(2)鼓槌石斛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在花朵从盛开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中先逐渐升高而后降低,盛花期挥发性成分最多有22种,主要为烯类和酯类。(3)醋酸辛酯、罗勒烯、(+)-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和正辛醇7种成分为鼓槌石斛中重要的挥发性成分,其中醋酸辛酯和罗勒烯在盛花期释放量最高,分别占总含量的31.74%和24.98%,醋酸辛酯在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3个时期均被检测到且含量都较高;(+)-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和正辛醇5种挥发性成分仅在初花期和盛花期被检测到,并且随着花朵的开放含量逐渐增加。(4)鼓槌石斛不同部位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主要释香部位为花瓣和萼片,在萼片中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29种),在花瓣中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有20种,总含量最高(为5 754.26 ng·g-1)。综上认为,鼓槌石斛在不同花期和不同部位释放的花香物质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为鼓槌石斛花日化产业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花香 鼓槌石斛 固相微萃取 花香释放规律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石斛属花朵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2023

摘要:为了探索石斛属花朵挥发性成分的释放特征,筛选有价值的石斛兰种质资源,为石斛属香花型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以石斛属的报春石斛、美花石斛、麝香石斛和红龙石斛为材料,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GC-MS技术对4种香花型石斛盛花期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4种石斛盛花期花朵中共鉴别出72种挥发性成分,且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报春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正丙基环戊烷(7.65 μg/g),其次为乙酸苄酯(1.68 μg/g);美花石斛的挥发性成分中环辛烷的含量最高(124.52 μg/g),其次为(+)-3-蒈烯(2.39 μg/g);麝香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十五烷酮(51.47 μg/g),其次为2-十三烷酮(1.69 μg/g);红龙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十五烷酮(11.77 μg/g),次要挥发性成分为2-十三烷酮(1.79 μg/g).

关键词: 石斛属 盛花期花朵 SPME GC-MS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研究低温压榨、高温压榨和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3种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提取率、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对木瓜籽油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其中不同溶剂提取以二氯甲烷最佳,出油率达44.21%;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油酸,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可达80.35%;在酸木瓜籽油中鉴定出47种挥发物,以烷烃类为主,溶剂法与压榨法制取的木瓜籽油挥发物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以2,4-二叔丁基苯酚和反式角鲨烯为首,溶剂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为23.94%,反式角鲨烯占比为4.14%,而由低/高温榨取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分别为3.20%和2.77%,反式角鲨烯占比分别为29.15%和23.38%;低温压榨制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效果最好;超声波辅助溶剂制油在烘箱实验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最小,氧化稳定性最好。结论 从食用和皮肤外用等角度看,低温压榨法安全性较高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酸木瓜籽油的营养成分,若从其他利用角度来看,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且氧化稳定性最好,通过对比不同提取方法对酸木瓜籽油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酸木瓜籽油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酸木瓜籽油 制油工艺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氧化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不同地区山胡椒的果、茎、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山胡椒的果、茎、叶,本研究通过GC-MS方法比较它们的化学组成差异,综合评价各自的特点,以期为拓宽山胡椒的应用提供依据.对采自云南怒江州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茎、叶均采用二氯甲烷超声进行提取相应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分析比较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各挥发物成分的含量差异,以期发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山胡椒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同地区山胡椒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差别大.亚坪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存在挥发物种类更多、更为丰富,各含有254、66、60个挥发物,金顶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各含有192、60、76个挥发性化合物,姚家坪山胡椒的果茎叶各含有251、43、55个挥发物;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实间共同挥发物有43个,茎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1个,叶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4个.山胡椒的果实中醛类含量最多,其次含量较多的是有机酸类化合物;茎中多数为酯类化合物,其次是烷烃类化合物,叶片中多数为烷烃类、烯烃类化合物.在金顶和亚坪地区的山胡椒中,棕榈酸、正癸酸、月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在姚家坪地区的山胡椒中,4,8-dimethyl-3,7-nonadien-2-ol、epoxy-linalooloxide、geranic acid、(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3-甲基-2-环己烯-1-酮这几种物质含量较高.上述物质在化工、医药等领域都有较大应用,3个地区山胡椒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别会导致其在应用上存在差别,该研究将为云南怒江州不同地区山胡椒果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 山胡椒 挥发性成分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睡莲属62个栽培种花朵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睡莲花朵的致香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62个栽培种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以烯烃类(26种)、烷烃类(11种)和醇类(9种)较多,其中花香成分有53种(73.60%).40个热带睡莲花朵中共检测出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39种;22个耐寒睡莲品种花朵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27种.花香成分中主要致香物质有乙酸苄酯、顺式-罗勒烯、苯甲醇、金合欢烯、月桂烯、柠檬烯、苯甲醛、α-异松油稀、α-蒎烯、肉桂醇和β-丁香醇等.利用组内联接余弦的方法,分别根据挥发性成分和花香成分,62个睡莲栽培种(品种)可分成3和4组.这为睡莲香气物质的开发利用及与传粉动物的协同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睡莲属 花朵 挥发性成分 花香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豆烘焙过程中油脂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及活性成分的演变规律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小粒种咖啡豆为试材,系统研究烘焙过程中咖啡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度加深,油脂色泽加深;酸价呈增加的趋势,由1.60 mg/g增至3.75 mg/g;碘值反之,由142.04 g/100 g降至83.12 mg/100 g;茴香胺值先增大后减少,其值在3.40~16.26之间;皂化值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相对含量在43.06%~64.39%之间,其次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在12.67%~27.55%之间,油酸相对含量为9.03%~17.20%;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明显,但各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从极浅度到法式重度的咖啡油脂样品中分别检出25、33、36、53、54、59、64种和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有呋喃类化合物、吡嗪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吡咯类化合物等,其种类和含量均呈减小趋势;活性成分中咖啡豆醇、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含量均减少;而总酚含量不断增加,由7.75 mg/100 g升至15.96 mg/100 g.本研究结果可为咖啡精深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烘焙咖啡油脂 挥发性成分 脂肪酸组成 活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