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7种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
《广西蚕业 》 2024
摘要:为了明确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灭幼脲、除虫脲、氟啶脲、氟铃脲、虱螨脲、灭蝇胺和氟酰脲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采用食下毒叶法,连续饲喂家蚕品种菁松*皓月4龄起蚕经以上7种杀虫剂处理的桑叶至上蔟,评价不同杀虫剂对家蚕生长发育及结茧性能的情况.结果表明,4龄期间,7种杀虫剂的各处理对家蚕无明显影响,能够正常取食和发育;进入5龄期后,经0.2、0.1 mg/L灭幼脲、0.2 mg/L氟啶脲和0.2 mg/L氟酰脲处理的家蚕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并陆续全部死亡.经0.05 mg/L灭幼脲、0.2 mg/L除虫脲、0.1和0.05 mg/L氟酰脲处理的上蔟率、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和蛹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和其他杀虫剂处理.在相同剂量下,灭幼脲、除虫脲、氟酰脲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大于其他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
关键词: 昆虫生长调节剂 杀虫剂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 家蚕 结茧


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
《中国蚕业 》 2024
摘要: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优良的抗BmNPV家蚕品种,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进行了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调查分析了这些家蚕育种素材24 h疏毛率、2眠蚕体质量及3龄蚕存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家蚕育种素材中,24 h疏毛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18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5份;人工饲料育2眠蚕体质量多数低于桑叶育,但是其中有5份高于桑叶育,明8C高出桑叶育43.08%;3龄蚕存活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6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13份,在60.10%~80.00%之间的有6份;24 h疏毛率在80.00%以上且与3龄蚕存活率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有11份,对该11份家蚕育种素材的24 h疏毛率和3龄蚕存活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634,呈显著相关。通过本试验,筛选出24 h疏毛率高和3龄蚕存活率高的家蚕育种素材,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抗BmNPV家蚕新品种打下基础。
关键词: 家蚕 抗BmNPV 育种素材 人工饲料 疏毛率 3龄蚕存活率


人工饲料蚕品种"9211·9215*川58·川62"在云南的试验调查
《四川蚕业 》 2024
摘要:202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对人工饲料蚕品种“9211·9215×川58·川62”(正反交)采用“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形式,进行粉体蒸煮饲料摄食性、适应性、饲育效果等指标的实验室调查。结果显示,“9211·9215×川58·川62”平均24 h疏毛率96.4%,虫蛹统一生命率98.91%,全茧量2.12 g、茧层率22.70%,粒茧丝长1270 m、洁净94分。在云南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条件下,该品种表现出发育整齐、抗逆性强、茧丝质量优等特点,达到生产实用化水平。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品种 9211·9215×川58·川62 云南


BmNPV侵染对家蚕β-N-乙酰葡萄糖苷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解析β-N-乙酰葡萄糖苷酶(GlcNAcases)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经口感染5龄起家蚕,在感染后3、6、9、12、24 h提取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lcNAcases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GlcNAcases测试盒测定GlcNAcases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经口感染BmNPV后,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GlcNAcases活性整体呈现先逐渐升高后急剧降低的趋势;而家蚕机体4个GlcNAcases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不同组织中存在一定差异。在感染BmNPV后3~12 h,血淋巴中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2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BmGlcNAcase3和BmGlcNAcase4表达量与对照组(未感染)无差异;在感染后24 h,血淋巴中4个GlcNAcases基因表达量均开始下调,且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脂肪体组织中BmGlcNAcase2和BmGlcNAcase3在感染BmNPV后其表达量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其中BmGlcNAcase2的表达量在感染BmNPV后3 h就开始上调,BmGlcNAcase3的表达量在9 h才开始上调,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4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感染BmNPV后,中肠BmGlcNAcase2和BmGlcNAcase4的表达量整体先逐渐上调,增高至一个峰值,随后急剧减弱,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而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3在感染BmNPV后其表达量呈现下调趋势,表达量逐渐降低。综上,BmGlcNAcase2编码的GlcNAcases在家蚕抵御BmNPV的侵染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β-N-乙酰葡萄糖苷酶 家蚕 酶活性 基因表达


云南不同蚕区僵蚕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同时测定分析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发现,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在72.5%~95.0%,半致死时间(LT50)在5.093~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95.0%),半致死时间最短(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75.0%),半致死时间最长(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家蚕 僵病 分离鉴定 rDNA-ITS序列分析 致病力


3种植物酵素液对家蚕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广西蚕业 》 2024
摘要:为探明植物酵素对家蚕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将桑叶、柠檬及鬼针草分别自然发酵3个月以上制得植物酵素,采用食下毒叶法给家蚕添食至上蔟结茧,测定家蚕的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3种植物酵素分别稀释100倍、500倍和1 000倍液,与对照相比,其结茧率、全茧量、健蛹率显著高于对照,且存在显著性差异;除桑叶酵素和鬼针草酵素100倍及1 000倍处理的茧层率低于对照外,其3种植物酵素对家蚕的其他经济性状无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