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吡丙醚复配剂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
《广西蚕业 》 2024
摘要:为了明确吡丙醚复配剂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12种吡丙醚复配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吡丙醚复配剂对家蚕3龄起蚕的毒力与复配杀虫剂的毒性相关,吡丙醚与螺虫乙酯、虫螨腈复配对家蚕的毒性显著低于吡丙醚单剂,而与呋虫胺、吡虫啉、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复配的毒性分别是吡丙醚单剂的41.92倍、55.19倍、127.37倍和946.14倍。吡丙醚复配剂对家蚕4龄起蚕连续添食,在吡丙醚有效成分含量为10-3mg/L的处理下不能上蔟结茧而全部死亡;含量为10-4和10-5mg/L的处理能够上蔟结茧,但结茧率整体低于对照处理,且吡丙醚分别与虫螨腈、吡蚜酮、氟啶虫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处理的结茧率显著低于吡丙醚单剂的结茧率;同时,与虫螨腈、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处理中的蚕所结的蚕茧的死笼率显著高于吡丙醚单剂处理的死笼率;茧层量和茧层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和吡丙醚单剂的处理,蛹体重却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和吡丙醚单剂的处理。因此,吡丙醚与虫螨腈、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增强了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即相同吡丙醚剂量下,其结茧率、茧层量、茧层率显著低于吡丙醚单剂的处理,死笼率则显著增加。
关键词: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 吡丙醚 家蚕 联合毒性


乙唑螨腈、丁氟螨酯和腈吡螨酯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现代农药 》 2024
摘要:为了明确乙唑螨腈、丁氟螨酯和腈吡螨酯对家蚕的安全性,采用叶片饲喂法测定了 3种杀螨剂对家蚕3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螨剂对家蚕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大于2 000 mg/L.3种杀螨剂对家蚕4龄幼虫的上蔟率、结茧率无显著影响,但上蔟后,腈吡螨酯处理的蔟中死亡率和死笼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乙唑螨腈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低于对照处理,而蛹体重、茧层率与空白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腈吡螨酯500、250 mg/L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体重低于空白对照处理,125 mg/L处理的茧层量、蛹体重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个处理的茧层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处理;丁氟螨酯3个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体重、茧层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种杀螨剂对家蚕低毒,推荐剂量下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较小,可用于桑园防控红蜘蛛.
关键词: 乙唑螨腈 丁氟螨酯 腈吡螨酯 家蚕 急性毒性 结茧性能 安全性


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建立及不同菌株的协同致病特征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揭示不同细菌协同感染家蚕的致病力,明确云南蚕区家蚕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规律,为指导家蚕生产过程中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家蚕龄期、感染浓度和感染方法3个因素出发构建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然后选用从云南地区自然发病蚕体中分离获得的5株肠道致病菌[Mamma-liicoccus sciuri(葡萄球菌属)、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Klebsiella variicola(克雷伯菌属)和Pseudomonas soli(假单胞菌属)],开展5种单菌感染及17种组合协同感染试验.[结果]通过建立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发现,家蚕群体添食细菌比单头添食的存活率低;细菌感染浓度选择时建议二龄期家蚕感染选用5.0 OD/mL、四龄期和五龄期家蚕感染选用10.0 OD/mL.选取的5株细菌对家蚕均具有致病力,整体上表现为随着细菌感染时间的延长,家蚕存活率逐渐降低;小蚕期感染细菌对家蚕的影响更明显,至五龄期有大量家蚕发病死亡,与养蚕过程中的细菌病发生规律相同.无论是小龄期感染还是大龄期感染,细菌协同感染的家蚕存活率总体上低于单菌感染,尤其是粘质沙雷氏菌参与的协同感染,至上蔟期的家蚕存活率均较低.此外,无论是二龄期感染还是四龄期感染,夏季家蚕的存活率总体上均高于春季家蚕,说明云南蚕区夏季家蚕的抗病力优于春季家蚕.[结论]5株分离自云南地区自然发病蚕体的病原菌对家蚕产生明显致病性,其致病性与感染龄期、感染浓度、不同细菌组合及感染季节等均有关,总体上具体表现为小蚕期感染较大蚕期感染对家蚕的影响更明显,细菌协同感染比单菌感染的危害更严重,且夏季家蚕感染后的存活率高于春季家蚕.


昆虫激素对家蚕不同组织β-N-乙酰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处理对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β-N-乙酰葡萄糖苷酶(β-N-acetylgucosaminidase,GlcNAcases)活性的影响,为深入解析家蚕GlcNAcases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射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分别测定6、12、18、24和48 h家蚕幼虫血淋巴、脂肪体、中肠、表皮和丝腺中GlcNAcases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在JH处理组,家蚕幼虫血淋巴GlcNAcases活性在12 h便开始显著增高,在18、24和48 h持续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0E处理组,血淋巴GlcNAcases活性仅在24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20E处理组和JH处理组,脂肪体组织GlcNAcases的活性变化情况相似,在6、12和18 h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在24和48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经20E或JH处理后,中肠组织GlcNAcases活性在6和12 h均略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在18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在48 h酶活性降低至对照组水平.20E处理后,表皮GlcNAcases活性在12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18和24 h持续显著高于对照组,48 h酶活性降低至对照组水平.JH处理后,表皮组织GlcNAcases活性在12、18和24 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在48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丝腺组织中的GlcNAcases活性在20E处理12 h开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随后酶活性持续增强,在18和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在48 h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JH处理12 h GlcNAcases活性开始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18 h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24和48 h持续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对家蚕幼虫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中GlcNAcases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表皮和丝腺组织中,20E能促进并激活GlcNAcases的活性,而JH则抑制其的活性.这提示GlcNA-cases在家蚕幼虫不同组织发挥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并且不同激素对GlcNAcases活性的影响效果亦存在差异.
关键词: 蜕皮激素 保幼激素 家蚕 β-N-乙酰葡萄糖苷酶 酶活性


几种生物杀菌剂对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效及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广西蚕业 》 2024
摘要:为了筛选对桑褐斑病防效好且对家蚕安全的生物农药,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几种生物农药对桑褐斑病菌田间防效和食下毒叶法测定生物农药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生物农药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是250 g/L阿米西达SC、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硅鲨AS、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1%香菇多糖AS、2.3%黄氏多糖AS。7种药剂对家蚕3龄起蚕毒性均为低毒,除了250 g/L阿米西达SC添食会引起家蚕中毒死亡和中毒症状外,其余药剂均无家蚕中毒和死亡现象。结合田间防效和家蚕急性毒性,250 g/L阿米西达SC、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石英AS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的防效较好并具有持续性,在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治中可替代或轮换化学农药。
关键词: 生物农药 杀菌剂 桑褐斑病 田间防效 家蚕 安全性评价


不同饲育方式对家蚕产卵量及卵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人工饲料与桑叶不同搭配饲育方式对家蚕产卵情况及卵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全龄桑叶育(Mul1-5)、1~2 龄人工饲料育+3~5 龄桑叶育(Art1-2)、1~3 龄人工饲料育+4~5 龄桑叶育(Art1-3)、1~4 龄人工饲料育+5 龄桑叶育(Art1-4)4 种饲育方式饲养菁松×皓月,调查不同饲育方式下的造卵量、产卵量、百粒卵重及卵黄蛋白基因Vg、30Kc19、ESP、VgR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ul1-5 的 24h产卵量、造卵量及百粒卵重均最高,造卵数量和百粒卵重都随人工饲料饲喂龄期延长呈现下降趋势;Mul1-5 和Art1-2 的造卵量显著高于Art1-3 和Art1-4,Mul1-5 的百粒卵重显著高于其他3 个组合.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 4 种饲育方式下卵黄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Vg从 5 龄第 7 天开始到整个蛹期结束持续表达,整体表现为Art1-3 的表达量最高,Art1-2 的次之,Art1-4 的最低;30Kc19 在 5 龄第 7 天及上蔟第 1天表达量较高,并分别以Art1-2 和Art1-3 方式下最高,蛹期基本不表达;ESP和VgR在整个蛹期都有表达,但以第5~8 天的表达量较高,且第5~7 天以Art1-4 的最高,第8 天以Art1-3 的最高.综合来看,人工饲料育替代桑叶育的龄期越长,家蚕产卵数量和百粒卵重下降越明显,卵黄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影响越大,这可能与人工饲料的配方、家蚕对人工饲料的吸收利用程度及人工饲料育后家蚕的体质有关,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饲育方式 产卵量 造卵量 卵黄蛋白相关基因


溴虫腈胁迫对家蚕经济性状与繁殖力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溴虫腈胁迫对家蚕经济性状和繁殖力的影响,为溴虫腈在蚕桑生产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个家蚕品系(p50和QBA)为研究对象,采用100 mg/L溴虫腈处理新鲜桑叶并晾干叶面水分后连续饲喂其5龄幼蚕1 d(处理1)、3 d(处理2)、5 d(处理3)、7 d(处理4)至上簇结茧,以相同时间饲喂等量清水处理桑叶为对照(CK),研究其5龄幼蚕存活率、结茧率、化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以及雌雄蛾羽化率、单雌蛾产卵数和受精卵率的变化。【结果】不同处理2个家蚕品系5龄幼蚕存活率、结茧率和化蛹率分别为91.11%~98.89%/94.44%~98.89%、80.42%~100.00%/90.64%~100.00%和57.60%~100.00%/78.00%~100.00%;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p50和QBA雌/雄蚕各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蛹体重呈下降趋势,雌蚕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重分别为0.84~1.29 g/1.31~1.69 g、0.09~0.15 g/0.26~0.33 g、10.70%~11.66%/19.26%~19.97%和0.74~1.14 g/1.05~1.36 g,雄蚕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重分别为0.64~0.97 g/1.09~1.35 g、0.09~0.14 g/0.26~0.30 g、13.49%~14.86%/22.50%~24.11%和0.55~0.83 g/0.83~1.05 g, QBA雌/雄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蛹体重均大于p50;2个家蚕品系的雌蛾和雄蛾羽化率随着饲喂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处理雌蛾羽化率低于雄蛾,在已羽化的各处理中,p50和QBA的雌蛾羽化率分别为59.84%~98.15%和40.67%~97.22%,均以CK最高,分别以处理2和处理3最低,显著和极显著低于CK;雄蛾羽化率分别为67.22%~100.00%和28.25%~98.15%,均以CK最高,分别以处理3和处理4最低,显著和极显著低于CK。在已羽化的各处理中,p50和QBA各处理单雌蛾平均产卵数分别为304~430粒和298~545粒,均以CK最高,分别以处理2和处理3最低,显著和极显著低于CK;各处理受精卵率分别为95.30%~96.16%和88.14%~95.08%,与CK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溴虫腈对家蚕具有一定的慢性累积毒性,且溴虫腈胁迫对家蚕的经济性状和繁殖力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家蚕热激蛋白Hsp 25.4对BmNPV增殖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家蚕热激蛋白(Hsp25.4)基因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virus,BmNPV)侵染家蚕后的表达变化规律,明确敲低该基因的表达后对BmNPV增殖复制的影响,为深入解析BmHsp25.4蛋白在BmNPV侵染家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龄家蚕幼虫为研究对象,经口添食10 μL预先制备好的BmNPV-T3株病毒悬液(5×108 个/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Hsp25.4基因在BmNPV侵染6 h各组织的表达情况,并选择相对表达量较高的3个组织,分析BmHsp25.4基因时空表达图谱;注射双链RNA(dsRNA)检测BmHsp25.4基因在体内的干涉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Hsp25.4基因干涉后对BmNPV增殖复制的影响.[结果]BmNPV侵染家蚕6 h,BmHsp25.4基因在家蚕血液、中肠和脂肪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时空表达谱结果显示,BmHsp25.4基因在3个组织中的表达谱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血液和中肠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均在6 h达到峰值,而脂肪体则在BmNPV侵染12 h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注射dsRNA干涉后,试验组BmHsp25.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P<0.01,下同)降低61.81%,说明BmHsp25.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被成功干涉;BmHsp25.4基因干涉后,感染24 h试验组BmNPV在各时期增殖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48 h二者差异为显著水平(P<0.05).[结论]BmNPV侵染能够引起BmHsp25.4基因的表达,并且敲低BmHsp25.4基因的表达能影响BmNPV早期在虫体内的增殖,推测Hsp25.4蛋白在家蚕的抗病毒免疫中发挥关联功能.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热激蛋白 RNA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