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桑蚕(模糊匹配)
169条记录
BmNPV对家蚕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明确BmNPV侵染对家蚕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解析BmNPV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五龄家蚕为研究对象,经口喂食BmNPV,分别于添食后6、12、18、24、30、36、42和48 h采集家蚕的血淋巴和中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种抗氧化酶基因(Bmsod和Bmcat)的表达水平,同时以抗氧化酶活性测试盒测定SOD和CAT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BmNPV侵染五龄家蚕能引起典型的血液型脓病,主要表现为蚕体环节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体液呈乳白色等.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Bmsod和Bmcat基因均在感染BmNPV中期开始上调表达,在感染后期呈下调表达趋势,其相对表达量也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的变化趋势.添食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SOD活性在感染18和24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食等量灭菌水)家蚕(P<0.01,下同),但从感染30 h起SOD活性开始急剧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CAT活性在感染早期(6 h)略有下降,从感染12 h起CAT活性开始呈上升趋势,血淋巴CAT活性在感染18~30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急剧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家蚕(P<0.05,下同);中肠组织CAT活性仅在感染18和24 h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家蚕,从感染30 h起开始持续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约为对照组家蚕的18%.[结论]BmNPV侵染能影响家蚕机体相关保护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水平,SOD和C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中期增加,感染后期则急剧降低,提示抗氧化酶SOD和CAT在家蚕的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SOD CAT 酶活性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眠期家蚕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家蚕眠期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为深入拓展理解眠期家蚕免疫防御机制提供新线索.[方法]以四龄眠0、12、24h和五龄起蚕的家蚕幼虫为实验材料,利用抑菌曲线法测定血淋巴的抑菌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体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四龄眠0、12、24 h和五龄起蚕的血淋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菌作用,而四龄眠12和24 h的血淋巴对大肠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这表明眠期家蚕血淋巴出现了选择性抑菌活性.在四龄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间,抗菌肽基因Lebocin3和Moricin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Attacin1基因仅在四龄眠24h出现上调表达;CecropinB6和Gloverinv2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减弱,呈现下调表达的趋势,而Enbocin2和DefensinB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呈现上调表达趋势.[结论]眠期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规律并不一致,Attacin1、Enbocin2和DefensinB可能在家蚕眠期发挥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

关键词: 家蚕 眠期 抗菌肽基因 转录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华康2号在云南省的试验与示范

中国蚕业 2019

摘要:为了解决云南省血液型脓病暴发的问题,2014年开始引进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华康2号, 2015年在实验室内对华康2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进行了测定,并在陆良县、鹤庆县、祥云县、沾益县、保山市及元阳县等蚕区农村基点开展了饲养比较试验,以菁松×皓月为对照蚕品种。对BmNPV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华康2号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达到10~9数量级,而菁松×皓月仅为10~5数量级,华康2号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LC_(50)值比菁松×皓月高出4个数量级。农村基点饲养结果显示,华康2号的虫蛹率普遍比菁松×皓月高,万蚕收茧量在15.00~22.12 kg之间,在血液型脓病暴发的情况下,华康2号的盒种产茧量比菁松×皓月高40%以上。丝质鉴定结果显示,华康2号的丝质成绩与菁松×皓月差异不大,且陆良县和鹤庆县等蚕区饲养的蚕茧均能缫6 A级高品位生丝。以上结果表明,华康2号具有较强的抗血液型脓病能力,容易饲养,茧丝质好,是优良的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可以在血液型脓病多发的季节和蚕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家蚕 华康2号 血液型脓病 试验示范 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的发生与防治

云南农业科技 2019

摘要:细菌性肠道病是家蚕体内细菌比例失衡而引起的细菌性软化病,其中肠球菌是引起该病的致病菌,给蚕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本文分析了家蚕肠球菌的发病经过、症状及原因。就养蚕实践经验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广大蚕农防治家蚕细菌性肠道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蚕 蚕病 肠球菌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眠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及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血淋巴中的变化规律,为深入解析家蚕眠期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特征提供新线索。【方法】以家蚕四龄将眠、四龄眠(头壳刚开裂)0 h、四龄眠6 h、四龄眠12 h、四龄眠24 h和五龄起蚕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家蚕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在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且两者的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四龄将眠最高、五龄起蚕最低,总体上呈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在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整体上也呈先降低后急剧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四龄将眠为5.99 U/mg,五龄起蚕为6.02 U/mg,与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模式基本一致。【结论】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转录表达模式基本一致,说明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即发挥免疫防御功能,又参与蚕体新旧表皮的更替过程。

关键词: 家蚕 酚氧化酶 酚氧化酶原基因 眠期 血淋巴 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喂食细菌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摘要:为研究细菌刺激后,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喂食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不同时间(6、12、24、48 h)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喂食2种细菌后的6、12和24 h,家蚕血淋巴中PPO1和PPO2基因上调表达,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喂食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后,PPO1和PPO2基因相对表达量及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达到峰值,而喂食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4 h出现峰值。家蚕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感染不同细菌后诱发的家蚕免疫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 细菌 家蚕 酚氧化酶 酚氧化酶原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种繁育系数低的人为因素及改进措施

中国蚕业 2019

摘要:针对影响家蚕普种繁育过程中对交品种饲养比例失调,催青环境因子调节不到位,全程消毒不全面不彻底,种养管理粗放,上蔟及蔟中管理不规范,采茧、运茧和售茧方法不当,削茧、鉴蛹操作粗暴,蛹期保护管理粗放,发蛾失调,制种过程管理不到位等人为因素,采取了周密计划,严格标准化催青,加强桑园管理,狠抓全程消毒,加强饲养和蔟中管理,适时合理采茧售茧,严格削茧、鉴蛹过程的监管,加强蛹期保护工作,严把制种及保种质量关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春季克蚁收茧量3.5~4.0 kg、克蚁制种量15~18张,夏秋季克蚁收茧量3.0~3.5 kg、克蚁制种量12~15张的较好成效。

关键词: 家蚕 普种 繁育系数 人为因素 孵化整齐度 孵化率 产卵量 良卵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18

摘要:本文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6℃高温引起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高温处理3 h的处理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高温处理1 h的处理组。

关键词: 高温 家蚕 酚氧化酶 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侵染家蚕Bombyx mori导致的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在云南蚕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给云南蚕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测定云南不同蚕区BmNPV分离株的毒力及了解BmNPV在云南的病害流行趋势,为监测和控制云南家蚕血液型脓病打下基础。【方法】通过BmNPV对家蚕5龄幼虫致死率和对家蚕BmN细胞毒力的测定评价了云南蚕区19个BmNPV分离株的致病力;对19个云南BmNPV分离株的bro-d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BmNPV对家蚕5龄幼虫的致死率测定表明,云南不同地区BmNPV毒株对家蚕的口服感染力差异较大;细胞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BmNPV分离株的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 BV)滴度差异较大。进化分析表明,所获取来自云南的19个BmNPV分离株主要分为两个亚群,亚群I在云南省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有分布,而亚群II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省北部地区。从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出,亚群I所在地区多为亚热带,温度偏高;而亚群II所处的云南北部地区多为典型高原季风气候,温度相对偏低。【结论】云南蚕区存在丰富的BmNPV株系,各分离株对家蚕的毒力差异较大;云南BmNPV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气候密切相关。

关键词: 家蚕 蚕区 BmNPV 生物测定 bro-d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转录分析及对免疫的响应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序列信息,明确其组织转录规律,结合家蚕感染BmNPV对其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该基因功能。克隆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 ORF序列,对该基因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子量、结构域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ene Doc与MEGA 5.0软件对Bm OAT与其他物种δ-鸟氨酸转氨酶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半定量RT-PCR对其组织和时期转录情况进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添食BmNPV后Bmoat的表达情况。Bmoat编码407个氨基酸,属非分泌型蛋白,预测分子量为44.7 ku,等电点为6.3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Bm OAT与棉铃虫转氨酶同源性最高,为84.3%。组织和时期转录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家蚕幼虫的各个组织均表达,且在家蚕整个幼虫时期持续性表达。Bmoat在家蚕感染BmNPV 3 h表达量基因明显上调,而在12、24 h呈现下调,表明Bmoat的表达受到BmNPV感染的诱导。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Bmoat在家蚕感染BmNPV后发生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家蚕免疫应答,进而形成一定的机体能量补偿机制。

关键词: 家蚕 鸟氨酸氨基转移酶(Bmoat)基因 表达 BmNPV感染 转录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