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桑褐斑病(模糊匹配)
8条记录
桑褐斑壳丰孢菌pmcam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时相分析

蚕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pmcamk的序列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pmcamk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宿主后不同时期以及其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期深入了解桑褐斑壳丰孢菌Ca2+信号转导途径与孢子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camk的cDNA序列全长为1 422 bp,由1 221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01 bp的3′非翻译区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MK713976。pmcamk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0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5.5 kD,等电点为6.2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桑褐斑壳丰孢菌与小麦叶枯病菌的CAMK同源性最高,属于CAMKⅠ类群并且聚类在同一进化分支。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桑树的早期阶段(0.25、 0.5、1 d),pmcamk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侵染后2、3、4、6 d其表达量逐渐下降。这与不同时间阶段桑褐斑壳丰孢菌在水中萌发过程中pmcamk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推测PmCAMK在桑褐斑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桑褐斑壳丰孢菌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基因克隆 表达时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SSR标记的云南桑褐斑壳丰孢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蚕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桑褐斑病病原菌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离自云南省不同县市的58株桑褐斑壳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水平上,Nei’s多样性指数H为0.276 3,Shnanon信息指数I为0.421 0,表明云南桑褐斑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保山和曲靖的菌株种群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945 0,亲缘关系最近,保山和蒙自的菌株种群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870 6,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居群每代迁移数Nm为1.889(>1),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利用NTSYS软件按UPGMA方法聚类分析,58株桑褐斑壳丰孢菌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1.00之间,当相似系数为0.73时,可将58个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但菌株并没有按地理来源聚为不同的组,表明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桑褐斑壳丰孢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褐斑病叶的营养成分变化及对家蚕的健康效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桑褐斑病叶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对家蚕健康的影响。【方法】在桑褐斑病暴发季节,采集健康桑叶和感病桑叶,测定其营养成分的含量,并结合养蚕试验分析桑褐斑病叶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感病桑叶中的粗蛋白、粗纤维、总糖、可溶性还原糖、氨基酸总量的含量显著下降,粗灰分和矿质元素(除P含量降低外)的含量极显著增加。养蚕生物试验表明,被害叶对家蚕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幼虫体重、幼虫期和消化吸收率影响较大,但对茧质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桑叶感染桑褐斑病后对桑叶的营养成分和家蚕的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对褐斑病普遍发生的蚕区应合理计划采叶,避免在褐斑病危害严重时才用叶。

关键词: 桑褐斑病 营养成分 家蚕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蚕区采集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关键词: 桑褐斑病 病原菌 r DNA-ITS序列 桑褐斑壳丰孢 桑球腔菌 云南蚕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蚕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响及观察病斑数随接种时间的变化情况,筛选简便、有效的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方法。除组织块分离法外,采用分生孢子团块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均可分离得到纯的病原菌株。离体桑树叶片以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斑数以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病原菌以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均可有效感染离体桑树叶片,其中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处理叶片的病斑数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08.83和60.00;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5×105m L-1有利于离体桑树叶片感染致病;随着接种病原菌后的时间延长,发病桑树叶片的病斑数逐渐增加。上述对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菌株致病性测定方法,可为桑褐斑病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分化研究和桑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褐斑病 病原菌 分离 离体接种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主要蚕区在晚霜危害下桑褐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中国蚕业 2011

摘要:从云南省各县(市)的调查情况看,由于2009年的晚霜气候因素的影响,桑褐斑病的初发病期比正常年份推迟发病15~30 d;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是保山市、楚雄县、陆良市、祥云县、鹤庆市)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夏末秋初是桑褐斑病危害的高峰期,重病危害区祥云点桑园10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68.07,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86.36,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和女桑。根据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祥云、鹤庆坝区的桑园在夏末、早秋季提早防治桑褐斑病,楚雄、陆良坝区桑园在早秋季开始防治桑褐斑病,保山地区的桑褐斑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可不做为重点防治,并且还要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晚霜危害 病情指数 发生规律 防治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在云南省不同地域桑园的发生危害及防控要点

蚕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是云南蚕区的桑树主要病害。于2007、2008年调查以上2种病害在海拔由低到高的蒙自、保山、楚雄、陆良、祥云、鹤庆6县(市)坝区桑园的发生情况是: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随调查地域的海拔升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春末夏初、夏末初秋是桑褐斑病危害高峰期,重病区陆良、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可达71.18、68.80,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桑里白粉病在各调查点桑园均呈零星分布危害,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夏末初秋是桑里白粉病危害主要时期。根据2种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正常年份陆良、保山、鹤庆坝区桑园重点防治桑褐斑病,兼治桑里白粉病,楚雄、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褐斑病为主,2种病害在蒙自坝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轻,不作为重点防治病害;当桑园田间调查病情指数为2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并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关键词: 云南蚕区 桑褐斑病 桑里白粉病 发生时期 病情指数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蚕区主要桑树品种褐斑病感染率调查及原因分析

云南农业科技 2008

摘要:经过近几年对云南蚕区主要桑树品种褐斑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发现农桑系列及女桑对桑褐斑病有较强的抗性,通过栽桑区各品种感病率和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与温度、雨量等气候因素和品种叶片的特性联系较大。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气候因素 品种 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